图书馆,才应当是中华民族的神圣殿堂

文武 原创 | 2019-06-03 15:43 | 收藏 | 投票

 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时候,所遭遇的一大普遍性的困境就是:那些农家书屋,那些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一架又一架的书籍,摆设在那儿,却无人问津,积满灰尘。不是所谓“铁将军把门”,导致了书籍无人问津,因为即便你天天大门敞开,也没人来借书。

 

中国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爱读书了?基层文化工作者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困境?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在调查中发现,19世纪英国,大部分财富流向了少数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又发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存在类似现象。

 

在这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Vilfredo Pareto对更多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证实了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规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引申而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这就是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Juran's Principle)、关键少数法则(Vital FeRule)、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 Many Rule)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等,在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非常著名,应用广泛。

 

后来,人们还在更多的领域发现类似现象,而二八定律便成了这种现象的概括。比如:

 

1.技术法则:传媒业的产值80%来自技术设备业,20%来自内容产业。

2.市场法则:在产品同质化的形势下,便利是产品被选中的决定性因素。

3.副业法则:传媒业20%的收入来自主业,80%的收入来自相关商品开发。

4.贵宾法则:一个公司80%利润来自20%的客户。

5.品牌法则: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

6.企业项目法则: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项目。

7.人类智慧法则: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引申而论,书店80%的书籍,是通过20%的读者销售出去的;而图书馆80%的书籍,是通过20%的读者借阅出去的。图书馆理当致力于让那20%的读者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借阅活动中来,通过扩展合作面和拓展合作可能性,来提高书籍利用效率。

 

毫无疑问,授予读者为图书馆选购书籍的权利,是能极大提高其积极性的。这样一种权利的授予,不应当是短期性的,而必须是长期性的,必须是常态化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Revolutionary举措。类似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全部代为读者挑选图书,实际是一种阅读服务的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时代的这样一种计划经济模式,最终必将导致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反感和厌弃行为。而由读者自己为自己挑选图书,才是阅读服务的市场经济模式。

 

20%的读者,多为深度知识的攫取者。可以想象,当这20%的读者进入现今大部分的乡村图书馆,可以说,对于那儿百分之九十的书籍,他们根本不屑一顾。为何?因为这些乡村图书馆的几乎所有藏书,根本就是为那80%的人群量身订造的,而这些人压根不读书。他们几乎不给自己任何机会去经历那个由浅及深的阅读过程,也不屑于去经历。

 

当别人读书的时候,这些人甚至嗤之以鼻的将之视为笑料。为何?皓首穷经,读书破万卷,还不如我有一个好表叔、好姨父:包个工程,就超过你几年的低薪工作所带来的全部收入了。

 

很不幸的是,这些人正在并已经形成一种主流文化氛围:以读书为耻,以有钱与否为人生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在国内,固然沾沾自喜,但在国际上,实则是一种长期不自知的耻辱。这样一种主流文化氛围,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一种主流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们,一旦面临强烈的国际竞争,必将一败涂地。而这样一种主流文化氛围,实际已经成为民族危机的根源。

 

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求知本身的趣味所在。在他们的人生中,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一种体会。这意味着他们的一辈子都将停留在动物层次的生命苦乐之中。这是他们个人的人生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要使之那80%的人群参与到借阅活动中来,一方面,只有使之社会更加的法治化和公平化,使之每一个人都只有通过发挥自身能力与发掘自身潜能去改善社会从而才能改善自身;一方面,就是通过那20%的读者的言传身教。换句话说,这20%的读者,作为一个人群,不应当被边缘化,而是应当成为引领正确导向的先锋和主流。

 

提供终身教育的图书馆的重要性,实际要超越学校。     

 

世界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保罗·厄多斯,发表过一千多篇数学论文。他生活简朴,随身携带的两只旧皮箱,就是他的全部财产了,里面只能容许放下数量有限的几本藏书。他的实际情况,就是个流浪者。他总是利用所在地的图书馆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

 

杨绛:“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饶馀威《清华的回忆》:他(钱钟书)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甘毓津:他(钱钟书)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可惜我当时没有学乖,否则只去找他画有粗黑线的部分读,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读很多书。

 

有了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不需要买书和藏书的。书籍已经成为一种可用过即弃的精神营养滋补品。书籍也类似一种矿藏,而读书就是挖矿,读书笔记就是从阅读活动中挖来的矿石。钱钟书不买书,不藏书,只从图书馆借书。杨绛对此的解释是:“钱先生有书就赶紧读,读了总是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多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没有大量藏书,但却有藏有大量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实际是书籍的精华,是书籍被真正阅读和利用过的证明。

 

“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的话其实非常深刻。图书馆所设定的还书期限,实际形成为一种带着时间紧迫性的求知动力。

 

 “我都姓钱一辈子了,还要钱做什么?”钱钟书的这一句名言,更加的深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图书馆才应当是中华民族的神圣殿堂。

 

这个神圣殿堂,应当是大家共同参与创造出来的。

 

我小时候,最大的苦恼和遗憾,就是无书可读。“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前提,就是大量图书馆及其所提供的免费的和便利的阅读服务的存在。

 

今日中国的进步,有赖于基层文化工作的推进。

 

余秋雨:“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意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平庸的人群,只能形成为平庸的国家和平庸的民族。

文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读书,写作,如此而已。
每日关注 更多
文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