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革命呼唤不一样的未来教育

陈春花 原创 | 2020-01-20 16:4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我今天闭幕演讲,一是因为我在教育领域还是新兵,最多只是教龄相对长一点的老师,需要好好学习各位资深教育家的见解。另一点是我肩负中心的执行主任,所以一定要先认真地听完大家的分享,博采众长,使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的前行有一个更好的基础。

  我对教育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只能作为一名老师,同时结合我对管理多年的研究,谈一谈知识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革命方兴未艾,人机共生兵临城下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道”与“术”分开,或者将“道”与“器”分为两个层面,互无交集,至少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但随着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步步走向融合。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认为,过去150年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其实就是知识,只是知识的应用层面不同,为此,他将这150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催生工具,知识的传递也走向便捷,进而改变整个世界,由此带来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以经验为主,经验无法标准化,因此很难复制和大规模传播,只有经验变成知识以后,才能大量印刷和发行,从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知识水平,进而革命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工业革命真正的起步不是机器发明,而是知识生产和传播,是知识催生了机器和工具。

  第二个阶段,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整个生产流程效率极大提高,人类再一次因知识的应用而从片断式的工具发明,进入系统化的工厂生产,而且效率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涌现,生产力水平再一次得到革命性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知识运用于知识本身,或者称之为知识被运用到整个社会,带来管理革命。随着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知识又带来一个新的变化:更多的体力劳动者也都变成了知识工作者,整个社会充满大大小小的组织,管理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的效率和社会发展又进入了新阶段。

  如果沿着德鲁克的这个逻辑往下走,我们今天又面临一个新的更大的变化,知识不仅仅应用于工具、生产流程和知识本身,知识还使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发明与被发明,使用与被使用,走向人机共生。这一次变革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生产力革命,还可能会再造我们的社会。就像AI知识和技术,就使我们未来面对的不仅是效率和生产力问题,还有公平、道德乃至伦理问题,甚至更深层的问题:人的价值何在?

  对于“人机共生”这个概念,未来有四种可能性:

  一、机器或者知识帮助人机之间产生更多可能性,但没有明确的利害关系,我们称之为中和共生。

  二、机器给人类带来更多帮助,形成对人类的偏利共生。

  三、机器获得更快发展和更大空间,人类受到排挤,甚至构成一定的伤害,我们站在人类的角度,称之为偏害共生。

  四、机器得到完全的发展,人类失去存在的意义和空间,被机器完全取代。这在当前是无法想象的和难以接受的,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们站在人类的角度,称之为吞噬取代。

  因此,我们今天讨论未来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的社会,而未来的社会几乎注定将是人机共生的社会。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可能就要开始思考未来人的意义在哪里?未来的人应该活出什么样子才是美好的?这是比知识传授和人格培养更大的挑战。

  未来教育要把知识创造与主体觉醒统一

  未来,我们要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变量或生产要素,人创造知识,知识又通过和人、技术、资本等变量重新组合,改变社会,甚至能改造整个星球、宇宙。

  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都是因为教育而获得了这一能力。因此,当知识的能量不断发生革命性变化,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人的主体性和未来教育的发展,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认真思考。

  对此,我有三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人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需要自我觉醒。

  人机共生之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改变的,知识和机器对于人不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共生关系。人的主体意识如何觉醒?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不是每个人对创造知识可能给周遭世界,甚至对于整个宇宙带来的影响有所认知?

  苏格拉底说过,当你觉得无知的时候,才是你获取知识的真正前提。因此,过去的教育主要都是唤醒人们获取知识的意识,鼓励人们主动求知。未来的教育,可能更需要唤醒人对知识的主体意识,要让人清醒地意识到作为知识创造者的责任和可能的后果。

  第二,我们依然要努力从可见世界走向可知世界。

  学过西方哲学史的人,大都知道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长期固守在地穴里的囚徒,只能看一面墙上的影子,他们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人类天性中就认为“可见即真实”,但只要有人转过头去就会发现,那只是真实世界的投影。这个真实的世界,也被称为可知的世界。

  我们看到的只是可见的,未必是真实的、可知的世界。我们的思维不仅受限于可见,也受限于可知,我们已知的未必都是真理,整个人类目前发现的真理,注定也还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这是人类的追求。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地否定自我。在整个过程中,知识不仅仅是我们的武器,也是我们的伙伴。因此,未来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有勇气否定已知,有能力超越感知,以未知探索未知,但与此同时,保持自我的觉醒。

  第三,自我认知与探索世界是同一条路。

  2020年将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全面小康之后,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好的条件思考更长远的未来。

  人类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终极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本身并不是恒定的。道是融合,是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我们个人的追求和想法,要合乎天地之道,与大的空间共生才是正道。

  《道德经》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未来的教育要努力唤醒学生,创造知识的同时要具备场景能力,你可能创造的知识和空间要合乎天地之道。

  人类几千年来都在不断地自我认知与探索世界。在《荷马史诗》的时代,人类与神对话,与自然共存,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对世界的认知都非常笃定,非常纯粹,堪称完美。

  然而后续的1400年,人类陷入迷失,步入残酷如恶梦般的时代,人与人相互撕扯,集体挣扎,有了但丁和但丁的《神曲》。

  之后接近500年,人类重新出发,试图在现实和脱离现实之间找一条新路,出现了歌德和《浮士德》,每个人都厌倦知识,想回到现实,但回到现实又非常失望。最后浮士德想回到希腊,回到《荷马史诗》的时代,重新理解人、自然与神。

  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的知识革命,人类又走过了几百年的路,物质前所未有的丰盛,科技前所未有的发达,人类作为智者,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探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知识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但今天的我们究竟是站在了光明的起点上,有希望真正走出混沌,还是正在陷入新一轮的迷失?谁也无法给出确信的答案,我们唯一能确信的是,人类因为知识,已经来到一个新的路口。在这个路口上,我们应该做何选择?每个路口又将通向哪里?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可能正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最后引述苹果CEO库克的一句话:我们真的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我们最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也许就是恢复人自我的认知。

个人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主讲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春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