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需要与方向

吴仲平 原创 | 2020-11-05 17:34 | 收藏 | 投票

 "缴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这是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句顺口溜。而正是这句顺口溜所代表的改革,让农民和农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据报道,1978年11月,小岗村18名社员按下鲜红的手印后,他们开始分田到户,结果到了1979年底,当年一年的粮食收成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小岗村的成功极大鼓舞了更多的农民,虽然当时这种改革,还要冒着坐牢的风险,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民开始了悄悄行动。直到1982年,大包干这个办法在全国推开。这一干就近30年。而且2003年3月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次以法律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农村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到期后,再次被延长30年不变。可以肯定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形式,将伴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

那么,这个被长期实践证明的、是适合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制度,为何在近段时间受到农民们争议,而回到过去被摒弃的大集体生产的意愿变得急迫起来?原因其实在于,多年的大包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奔小康问题,是的农业农村总体上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处于滞后状态。

第一、大包干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在当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大包干一下子解决了温饱问题,其显示出来的活力是空前的,所以,理所当然受到推崇。但是,当它的动能逐步发挥殆尽之时,也是它的使命结束之际。特别是当满足温饱成为种田的唯一功能之后,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就产生了抵触,就亟待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替代。

第二、少数大集体生产的富裕程度的示范效应。经常看到农民们讨论诸如南街村、华西村和周庄村等依靠发展集体经济全员致富的例子。的确,这些地方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解决了集体致富的问题,很有吸引力。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无疑对那些深陷“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小农生产不得致富的农民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因此,他们更加向往那种生产方式,希望尽快实现致富。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客观演进,都要求农业必须按照现代化方式组织大生产,大国小农的模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实行大包干这些年来,虽然粮食产量多数年份实现了增产丰收,但是,总体上增产的基础比较脆弱,主要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不足,生产现代化、机械化推进条件不够,科学种田亟待突破家庭生产造成的分割。这可以说是一种内生要求,或者说是生产关系开始制约了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必须突破。

几亿农民、亿万家庭如何在解决温饱之后,过上全面小康生活,这是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新的考验。而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全面现代化,所以,是时候解决农业农村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使得农民种田也能致富奔小康,走进现代化。

这理所当然的让农民想到,要实现这些美好愿望和目标,仅仅在一亩三分地里面是难以刨出来的,必须走集体发展道路。尽管带有理想的成分,但是,现实的迫切性也让他们别无选择,要致富必须换道超车!

但是,现在的大集体生产,一定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已经被否定的、实际效率很低的生产“大呼隆”、吃饭“大锅饭”的方式上,应该用现代管理方式,重新组织发展集体经营,要用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在明晰产权、股份基础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资本收益、劳动收益严格区分清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明确,使得土地进一步集中,发展多种经营,发挥土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三次产业,在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方面拓展,解决产业层次低、收益差的问题,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尽快走向富裕。

 

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就是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期待有更多的“吃螃蟹人”,努力探索,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鸣出新农村的和声。

个人简介
高级经济师。从事资产经营工作,对汽车行业、经济管理、以及商务策划具有一定的专长和实战经验.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