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谋定全球减贫-万祥军:倡导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万赢信 原创 | 2021-01-16 23:16 | 收藏 | 投票

实践谋定全球减贫-万祥军:倡导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权采编:“在世界发展进程中,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的顽疾。消除贫困从来都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基本的、也是最为艰巨的使命。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表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世界消贫减贫行动的中坚力量,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菲尼图古村,村民正在欢庆旱稻丰收。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项目组供图

图示: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总结了中国—粮农组织农业南南合作成果,肯定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与会代表认为,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是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典范,南南合作在帮助全球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和改善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致同意加强南南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战略倡议之间协同增效,支持发展中国家战略规划和重点工作,加强南南合作互联互通和伙伴关系,推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贸易与投资惠及发展中国家人民。

图示:第十一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开幕活动并发表主旨讲话。张桃林指出,十几年来,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贸易大国地位显著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步伐不断加快,贸易伙伴趋于多元,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将积极面对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和政策选择约束增强的挑战,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促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农业贸易与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

提供中国方案

倡导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农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和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表示,中方将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对接。

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倡导(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积极培育新的农业国际贸易增长点,深化农业投资与产业合作,促进基础设施联通和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厚植合作基础。胡春华说:“要弘扬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粮农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营造良好合作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欢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用好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平台,不断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点。

2020(广东)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上,宣布了进一步对接世界农业,践行“一带一路”。为此,万祥军在倡导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后,又积极倡导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在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圆桌论坛主持中表明,在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召开一年一度的(国际)中国农民丰收节贸易会和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打通丰收节农副产品和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平台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条件已经成熟,也是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万祥军表示: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是中国在世界上首先提出的农业发展理念,并利用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和世界各国有关农业方面的科教院所进行交流和探讨。希望(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能够达成国家加强和世界的大健康产业与农业的联动,达到信息互畅,整合各方资源,共享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最新、最前沿的动态,助力业态升级。“大健康+”农业联展活动,参展商通过展会进一步推广品牌,也让大众获知更多具有营养价值的产品。

@、农业国际合作机制日益健全

目前,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德总理年度磋商等政府间重要双边机制下,农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多边机制方面,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非洲联盟等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

同时,形成了中国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东盟与中日韩农业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等机制,加入了8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

农业合作成为领导人出访、高层互访的重点关注、重要议题,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善外交关系的重点领域,成为与新建交国的优先合作领域。农业国际合作积极践行我国中国领导人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思想,构建双边农业合作关系,深化新型大国农业合作,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合作,促进农业对外科技、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务实共赢合作。

@、农业走出去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升,农业走出去企业经营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农业“走出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在的新的动能下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目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89.8亿美元,较2003年底增长了22倍,境外设立农业企业超过850家,平均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美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覆盖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的“走出去”促进了我国农业先进品种技术、优势产能与合作国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粮食、经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中资农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兴建公益设施,当前累计雇佣参与国员工超过10万人,向当地贡献大量税收和外汇;与投资相关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普遍受到当地欢迎,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民生活、实现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在服务了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进了相互间的民心相通、政治互信。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的刚性需要和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入世后,我成为全世界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15.2%),只有世界平均关税的1/4,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完善了农产品进出口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开放度的大幅提升,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到2178.8亿美元,比2001年年均增长12.8%,其中:进口1371亿美元,出口797.1亿美元。我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是谷物、棉花、大豆、猪肉、羊肉最大的进口国,蔬菜、水产品最大的出口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不足,畜产品、水产品等进口丰富了农产品市场供给,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带动了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农业科技合作成果突出

科技支撑是推动农业对外合作的核心要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农业技术和产品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与83个国家和地区、38个国际组织、7个跨国公司、盖茨基金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正式签订82份科技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科研院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62个;

在巴西、比利时、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建立4个海外联合实验室,拥有FAO和OIE参考实验室6个;协调国内单位与13个国外机构办事处合作,当前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项目总数达250多项;组织实施盖茨基金会“绿色超级稻项目”,在亚洲和非洲15个目标国家推广超级稻,三期项目经费超过4100万美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图示:乌拉圭广泛阵线主席哈维尔·米兰达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考察时,与当地村民互动合影。中联部供图

图示: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的斯瓦安普乡,中国援助柬埔寨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柬文翻译与村民交谈。新华社发

图示: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庙坝村蜿蜒穿行的通村公路。人民视觉

“一带一路”的倡议

推动国际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我国农业“走出去”迎来更大发展机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这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应对国际化竞争指明了方向。

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借助古丝绸之路,中国从西方引入了胡麻、石榴、苜蓿、葡萄等作物品种,并把掘井、造纸等生产技术和织布、养蚕等工艺带到了中亚,促进了相关国家间农业技术和产品的传播交流,亚欧非农业文明沿着古丝绸之路交流互通,不断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农业发展仍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关大部分国家对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的强烈愿望成为相关国家的共同诉求。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相关国家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制。目前,我国已经与6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个农业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投资农业项目200多个,投资额700多亿元。我国一批海外农业园区、跨国科研项目扎实推进,海外农业科技合作网络越织越密,农业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4年提到要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由于我国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高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需要农业企业实行集团化发展。对于国际农产品企业来说,要培育国际化思维,以国际化理念来处理问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熟悉和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提高自身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进口高度集中,亟须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有几大突出特点,主要是来源地高度集中于新大陆国家,品种高度集中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相关农产品进口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农产品进口的运输通道高度集中于海运,进口口岸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进口贸易渠道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

虽然这种高度集中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格局是由市场决定的,有其经济合理性,但考虑到我国未来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巨大增长潜力以及沿海口岸距离内陆腹地较远,这种进口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应当从维护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高度,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地、运输通道、进口口岸和贸易渠道多元化。

“一带一路”建设带给中国农业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未来,中国将加快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建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按照“重点区域+重点国别+合作园区+龙头企业”的模式,着力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做好农业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动相关项目尽快落地;完善支持农业企业对外合作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财税、金融、通关、外交、对外援助等多种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打好服务农业对外合作的组合拳;着力优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农业合作大有可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相关国家一道,在既有多双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兼顾各方利益,尊重各方诉求,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迈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促进国际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源于我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深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拥有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农产品市场。立足新发展格局,从容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促进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每个农业贸易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职责。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农业贸易要成为助力双循环发展的先行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农业长期坚持的根本战略,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基本立足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国家实施粮食出口限制,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震荡,引发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在严峻形势下,我国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适应新发展格局,面对国内外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是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立足国内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完全靠自己保供是做不到的,应该明确保障的优先序,适当增加短缺品种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进一步完善全球布局,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通过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本国产业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是国际贸易的出发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也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国家最高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农业贸易应继续发挥应有作用,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带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主动作为,促进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市场环境更加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农产品和农业投资市场准入,引进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经验模式。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平台载体,带动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为重点,扩大双向开放,促进我国优势产能走出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贸易条件更加便利。加强与农业贸易伙伴国关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协调,着力推动非关税措施和技术标准互认,使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制定农业贸易促进中长期规划,完善农业贸易公共服务系统,为企业主体提供精准信息指导,妥善解决贸易纠纷。

促进规则制度更加公平。维护世贸组织在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中的基础地位,推动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重点解决现有农业规则不公平、不平衡的问题。通过高水平自贸协定谈判,为深化多双边农业贸易合作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外部环境。在以农业为重点的自贸试验区等,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放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农业领域外资管理模式。

促进贸易发展更加协同。发挥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的优势,在为世界农业提供增长空间的同时,推动农业领域的双向投资,扩大农业服务贸易,使农业经贸合作与科技合作更加平衡。建立健全与国内产业发展相协同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继续通过促进农业贸易,为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有利的外部保障,以高水平开放助力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丰收节及其交易会

为谋定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擂响战鼓

9月22日,亿万中国农民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庆丰收、迎小康”。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农民摆脱贫困的历史愿景即将实现。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以一场隆重的农民丰收节活动,为我们最后冲刺擂响战鼓,更显意义非凡。”万祥军说。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激励着我们以更大决心、更明确思路、更精准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更多农民绽开笑颜。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必须找准路子,实施精准脱贫,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激发贫困群众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聚合全社会之力。脱贫攻坚需要形成合力,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要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把所有工作、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聚集、聚合,对照标准,彻底整改,高标准完成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脱贫攻坚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收官冲刺阶段,只能成功,没有退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共庆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享丰收带来的喜悦,凝聚共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强大力量。

从今年的(2020)年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三农”的历史巨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农”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生产连续8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中国人民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各地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丰收文化活动,展示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农业物产,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向中国以及世界展示中国“三农”的历史巨变,进一步坚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强烈自信。

从中国农民丰收节里,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强大后劲。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翼齐飞”,持续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推进中国“三农”迈向新高度。

从中国农民丰收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感,极大调动起“三农”的伟大创造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重要引导,更是共同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将是见证和创造历史的一个丰收节。千百年来,喜迎丰收谷满仓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愿望。而今年丰收的意义格外不同,在上半年疫情、汛情交织的大背景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夏粮实现同比0.9%的增长,丰收来之不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描绘的政治理想即将在今年成为现实,。本次丰收节可谓双喜临门!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之年,我们迎来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这必将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成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动力。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共同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可以分享丰收带来的喜悦,而且可以通过凝聚力量、达成共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强大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可以为守好“三农”战略增强信心、凝聚力量,推动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巨大凝聚力和坚强决心。

农业的丰收、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与支撑。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迎小康”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具有时代性特征。通过节日形式集中展现“三农”发展新成就、新风貌,必将进一步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

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2020(广东)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在广交会会馆召开,2020广州直播产业博览会也同步进行,这期间全国各地以树立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为发展农业理念和主题的大会,以及倡导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的活动此起彼伏。

2020年12月27日,(广东)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有请曹南才、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巡视组组长、省人大常委曹南才,中纪委驻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宋树有,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和农业方面专家何登骥、朱梅年、李喜贵、万仲银 ,以及大会交易会秘书长、广东凯歌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加映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启动了2021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

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和国际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健康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大健康产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

万祥军说:“新形势下,人们对农产品、食品的需求从吃得饱,吃得安全,升级到吃出健康。消费者对于健康产品有更迫切的需求,需求就是机会,农业产出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功能性农产品,就是农业发展的新机会。农业与大健康的结合成为大势所趋。农业与大健康两大产业的融合与共生,将构成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市场格局。”

大力推广大健康知识,先进理念。发挥渠道优势,助力农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抓好产销对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继续加强科技服务,稳定加大政策扶持,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

要创新思路办法,强化工作举措,把更多资源聚集到产业发展上,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为脱贫地区更快发展加油助力。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业已成为深化农业贸易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还将不断创新办会方式,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影响力,越办越红火。

说起启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这是由万祥军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期间积极倡导的。万祥军说:“突出区域和地标性,谋定研究:倡导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沿黄各省区展团经过预期时间的精心布展,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与广大参与者见面。”他表示: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举办这次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区域展示展销活动,旨在呼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体展现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寓意炎黄子孙从这里走来,并将以此为节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振兴,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奋进。

本次活动成功以后制定模式,确定永久主题,首届定位年底在广州广交会会点开始,并确定为“2020(广州)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为此,万祥军倡导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农民丰收节交易会每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举行。他说:“主打区域特点,突出地标性品牌,集中展示独具强烈地域特色的代表地标性的地方农产品,集中展销贫困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展现地标性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助力消费扶贫,推动产业振兴。”

“我之所以要倡导和发起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目的是践行《硒产业谋定功能性农业-万祥军: “两会”提案推农业大健康》,并在理念和思想进行渗透和普及,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赋予国家农业3.0发展导向,即解决吃的健康,吃的有营养。”万祥军在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万祥军说:“提出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不仅仅是强化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更重要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并提高特色地理性标准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其功能性内涵,解决农民丰收了但不增值瓶颈。

“同时,还得强化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交易会功能,以实现产销对接,农商互联,解决农产品上行难题探索全新机制和搭建全新平台,这一切旨在服务三农事业,强化产销对接,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他表示:接下来就要完善功能性农业技术,产业基金的建立和农产品销售体系的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各类电商平台、连锁商超、批发市场等重点渠道,打通产销环节障碍。

我们还要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特别是推动乡村振兴对更好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而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我们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摆脱贫困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效,也决定了贫困人口脱贫之后能否持续增收致富。两者相互促进。我们要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统筹推进,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要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其上升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制度机制。比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一系列工作,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标准要求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例如,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井冈山市,在机制建设上着眼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机制作为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机制固定下来,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有利于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国家中国领导人指出,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万祥军研读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印发《通知》,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发挥农产品流通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为此,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合适的一种完成农商互联的形式。对于“农商互联”的内涵,万祥军解读表示,农商互联是指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深入、精准对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

万祥军指出,商互联与以往的产销对接相比,具有全面、精准、深入、紧密、长期、稳定等特点。其中,全面精准是指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包括批发、零售、电商等在内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全面合作,引导农业以销定产,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他说:“深入紧密是指以订单采购、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农商双方除买卖关系外,还是合作伙伴关系,利益联结更加紧密;长期稳定是指通过打造产加销密切衔接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条,将一次性的、松散的、随机的买卖关系固化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融合发展、产销渠道畅通、生产消费双赢的新型农商关系。”

“农商互联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有利于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密切城乡联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农产品消费升级。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打造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渠道,助力产业精准扶贫。”万祥军表示。

促进消费升级是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的关键,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难以销出去;另一方面,随着个性化消费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也难以满足。通过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让偏远、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与城市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对接,有助于丰富百姓"菜篮子""米袋子",促进消费升级。

世界胸襟担责任

为全球减贫贡献伟力的中国实践

6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万祥军对记者说:“鲜活的事实、客观的数据往往最具说服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名副其实。他同时表明:事实上,在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上,中国不仅眼睛向内,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国家人口的脱贫事情,更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世界胸襟为全球人口脱贫担责任、作贡献。

放眼现实,尽管全球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增进了人类的福祉。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贫困与饥饿依然是制约世界人民共享繁荣的重要因素。世行负责贫困和公平全球事务的高级官员安娜·雷文加所说,中国减贫工作的卓越成就推动了全球贫困人口的下降,中国在减少极端贫困人口方面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榜样。如果能有一个国家成为消除极端贫困的表率,那么这有可能是中国。

当然,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绝非仅仅停留于以上这些有形的层面,更有无形的层面。一方面,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国特别是相对贫困国家看到希望,坚定战胜贫困挑战的信心,而且中国经验做法也可以为世界各国所分享,给其他国家提供启示借鉴,有利于加快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和步伐。

另一方面,中国不仅关注自身贫困人口的脱贫,也为世界贫困人口尽责任作贡献,在世界充分彰显的是中国一贯主张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的是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引领和带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先进发达国家主动承担起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责任,而这自然有利于缩小发展失衡,促进共同发展,为全球减贫事业添动力。

数据显示,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仍有超过7亿人。从中不难看出,全球减贫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基于此,在去年9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性文件,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困、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及遏制气候变化。

万祥军指出,实干有为,坚持必成。对于于中国自身而言,我们欣喜的看到,进入2016年,仍然面临七千余万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同样毫不轻松。中国已经打响迈向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现有极端贫困的目标,已经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他说:“我们有理由坚信,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中国脱贫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也可以预见,在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必将继续展现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作为贡献,必将继续赢来更多来自世界的肯定目光与赞许掌声。”

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曾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秋季年会上表示,中国解决了8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亟须正视的严峻挑战,更是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作为曾拥有世界上最多贫困人口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已成为最早在全球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减贫奇迹不仅惠及中国人民,对促进世界人权进步、提升全球减贫治理效能、推动世界减贫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也是世界难题。2020年,疫情持续蔓延,全球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中国还通过推动南南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国减贫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中国减贫成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权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中国在扶贫脱困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世界人权保障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世界人权进步得益于中国减贫探索和实践。中国减贫既使全社会的平等和公平正义得以维护,也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既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务实贡献。

精准扶贫助力开辟人权保障有效路径。精准扶贫方略既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有效路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精准扶贫帮助每一位贫困人口根据自身现实状况探索脱贫之路,强调从个体诉求的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中国经验助力提高全球减贫治理成效。中国的独特减贫经验、贫困治理智慧以及制度探索,伴随着世界各国人民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步伐。为世界减贫提供生动样板。中国减贫模式既是中国减贫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许多地区有效且经过验证的减贫方案,可为其他国家减贫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世界减贫探索有效方案。为解决各自不同程度贫困问题,许多国家在制定科学扶贫开发策略时,都乐于借鉴中国反贫困经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指出,中国的扶贫行动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值得永远铭记。

为世界减贫开创新机遇。中国减贫和发展提供的广阔机遇串联起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梦想,唤起世界各地正在沉睡的市场。中国有具体的行动,也有真诚的态度。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同合作伙伴一道打造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中国担当推动世界减贫事业进程。多年来,中国不仅以自身的减贫成就直接贡献于世界减贫事业,同时也积极助力其他国家加快减贫步伐。

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具体实践活跃着中国身影。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方式现已变为支持专项减贫交流合作和广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构建国际减贫合作新型机制得益于中国方案。中国目前倡导的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诸如“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有别于西方国家设立的援助机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且充分考虑受援国基层社区百姓的需求。

中国的减贫探索和实践对世界减贫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为世界人权事业交出了一份成功的答卷。展望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新时代的中国将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为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拓展新途径,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

减贫的巨大成就

非凡一年展现社会担当深化国际合作

万祥军指出:非凡一年,意义非同寻常。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他说:“在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就,在极不平凡之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攻坚艰苦卓绝,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中国人民坚定的发展信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推进脱贫攻坚的坚定意志和扎实行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决心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信心的体现。”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积极、具体,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凝聚力、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高效的政治体制。在巴基斯坦执政党正义运动党中央新闻书记艾哈迈德·贾瓦德看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源于中国的制度优势——能够将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广泛动员和团结起来,为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而共同努力。

从规划宏观战略到实施精准扶贫,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到增加扶贫投资规模,从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不少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借鉴中国脱贫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自身脱贫工作。泰国孔敬府省、县级的官员在赴中国实地考察和学习后,研究制定当地的扶贫方案——“下村子”“结对子”“找法子”:选派700多名官员对口帮扶;把贫困户家庭“看做自己的家,同甘共苦”;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因户施策”……扶贫计划实施1年多来,孔敬府1174户特困户中已有79%成功脱贫。孔敬府府尹颂萨自豪地说,这一对口扶贫模式得到泰国政府充分肯定,待全面成功后,将在全国推广。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重要参考。

“未来的历史学家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其中一个特写章节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如是判断。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多次访华,记录下很多脱贫攻坚的生动案例:“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畅通后,村民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销路也广了;一些本土大型超市为贫困地区的优质果蔬、肉类等产品提供市场渠道和扶持;采用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方式让广东从化的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纳赛尔不仅把在中国学到的脱贫经验带回摩洛哥农村,还计划编写一本关于中国扶贫的书,为更多非洲国家提供参考。他说:“中国的扶贫成就和经验难能可贵。特别是对很多欠发达国家来说,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新桥已经建好,村民再也不用绕山路、过水路了。”老挝万象市版索村副村长坎占望着中国援建的新桥高兴地说:“中国援助项目为村庄带来许多新理念。我和其他村民一起学习养牛、种玉米等经验,准备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人增收。”版索村是中国援老挝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村之一。项目启动3年多来,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了明显改善,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深刻体会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际减贫事业。从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到设立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从全面落实南南合作圆桌会上宣布的“100个减贫项目”,到扎实推进“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框架下合作,再到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一批批合作项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为世界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减贫面临巨大压力。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年度评估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1亿人因疫情重新陷入极端贫困。这是自1998年以来全球贫困人口首次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或将再有2.07亿人陷入极端贫困,从而使极端贫困总人数突破10亿。

关键时刻,中国中国领导人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举措,为推动国际减贫合作发挥了重要引领性作用。“我们要直面疫情挑战,推动国际社会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置于国际发展合作核心,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目标”“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将落实好两年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的承诺,深化农业、减贫、教育、妇女儿童、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砥砺前行。

共促世界减贫,中国诚意满满。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合力建设远离贫困、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中国积极支持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是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全面落实符合倡议要求的缓债申请,缓债金额达13.53亿美元,23个国家从中受益。截至9月末,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有关受惠国家签订协议的缓债金额达到7.48亿美元。南非政府高级顾问韦斯利·道格拉斯说:中方缓债决定,“对疫情困境中的非洲国家是雪中送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敞开胸怀,团结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放眼长远,标本兼治,中国积极携手各方为消除全球贫困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中国中国领导人重点阐述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看法,指出要打造包容性、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不断推进全球减贫事业至关重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表示,在人类通往消除贫困、打造更可持续、更加繁荣和谐的道路过程中,“中国作用不可或缺”。

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信中国一定能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大规模减贫,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成功典范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辟精准扶贫新时代,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将谱写人类减贫历史新篇章。

“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表示:“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中国践行包容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计划管理团队战略计划负责人本杰明·戴维斯看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支持力度,特别注重提升最贫困人口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卫生医疗设施等。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为青年人提供更多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实现大规模减贫,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成功典范之一。”

“我多次前往中国西北地区农村考察。当地因地制宜,找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脱贫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匈牙利布达佩斯考维尼斯大学果树系主任卡若利·赫鲁特科表示,在匈中两国专家共同努力下,陕西等地农村引进并培育了一大批林果类经济作物,既创造了经济价值,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现在,黄土高原植被得到很大程度恢复,处处绿树成荫。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

“2019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中国减贫取得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俄罗斯阿尔希波夫基金会主席阿尔希波夫多次赴华参观扶贫项目,“在陕西,我看到当地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技术、客户资源等各种支持,帮助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在云南,我看到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支持人民发展鲜花种植业。现在,这些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在偏远贫困地区实施的脱贫项目,注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蒙古国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策布勒玛曾到内蒙古、贵州等地考察,“中国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工作,在落实联合国减贫目标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

经过努力,中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精准脱贫方略是符合实际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认为,中国减贫取得显著成就,得益于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规划和务实政策,例如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投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和劳动能力;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利用科技增产增收等,这些精准扶贫政策,从源头帮助贫困人口劳动致富。“精准扶贫是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重要思路。”

“中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公共政策学教授埃米尔·萨德认为,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具有连贯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改善民生,中国大力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就是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关联起来,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谢莫尼勒认为,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实现数亿人口脱贫。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责任担当。”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表示,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扶贫,采取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扶贫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中国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传递信心。”莫西表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减贫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帮助非洲国家脱贫,如中国农业专家到非洲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建工业园等。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投资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当地引进创新和国际经验做法,同时也从这些合作项目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中国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马泰奥表示,减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一直为消除贫困不懈努力,“作为减贫成功范例,中国经验将分享给更多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减贫成功经验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样本,例如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表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促进减贫和包容发展的工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认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减贫方案,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分享给更多沿线国家和地区。

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维罗妮卡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注重标本兼治,通过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民众掌握实际的致富技巧。“中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等措施避免已脱贫人口返贫,为不少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启示,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实践谋定全球减贫-万祥军:倡导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个人简介
万赢信,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记者编辑、营销企划人。工作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商协社团、大健康医药产业和“三农”产业研究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和营销企划五个方面。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
每日关注 更多
万赢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