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画”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赵云 原创 | 2021-04-25 23:51 | 收藏 | 投票

  被认为“冷门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个“热门专业”。目前,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327所。其中,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医科院校100所左右,占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校的30.58%,与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本节重点分析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情况、专业特质和人才培养,给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勾勒一幅“素描”。

  一、办学情况

  本书研究的医科院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以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命名的医科院校,也包括综合性高校的医学院。目前,我国有140多所西医类医学院校,其中以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命名的本科院校有70所左右,例如: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所设立的医学院有40所左右(均为本科院校),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南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部等。另外,全国还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以大学和学院命名的本科院校23所。按此计算,我国有133所本科医科院校。据调查研究,基本上所有本科医科院校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停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医学科院校为100所左右,占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校(327所)的30.58%,与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个数据是基本准确的。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樊立华、张仲两位教授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校有101所,其中有80%的高校培养本科生,61.4%的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17.8%的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按两位教授提供的数据和比例,我们进行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约有81所开设本科层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01×80%),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全国约有62所高校开设硕士层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01×61.4%),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全国约有19所高校开设博士层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01×17.8%),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硕士层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博士层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未必是医科院校,但是开设本科层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基本上是医科院校,所以可以判断截至2009年底我国约有81所医科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据我们课题组调查,2010年之后我国又有20所左右的医科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截至2019年底我国约有100所医科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二、专业供求

  (一)人才供给

  如前所测,目前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科院校有100所左右,按每所医科院校招生1~2个班,每个班50人计算,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至少有5000名毕业生(50人/班×1班×100所高校=5000名),至多有10000名毕业生(50人/班×2班×100所高校=10000名)。总之,每年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5000~10000名。

  (二)人才需求

  我国医院的人员配备,主要依据原卫生部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进行。根据《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草案)》,综合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依据医院的规模和承担的任务分为三类: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按1∶1.30~1∶1.40计算;300~400张床位的医院按1∶1.40~1∶1.50计算;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按1∶1.60~1∶1.70计算。医院各类人员的比例为:行政和工勤人员占总编制的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编制的8%~10%;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70%~72%,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师、中医师占25%~35%,护理人员占40%~50%,药剂人员占8%,检验人员占4.6%,放射人员占4.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占8%。可见,医院行政人员(又称管理人员)的配备标准是“占编制的8%~10%”。实际上,据课题组调查,除了医院的行政人员按《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进行以外,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人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也按“占编制的8%~10%”的标准进行配备。也就是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人员基本上都按“占编制的8%~10%”的标准进行配备。这样,我们便可以按照配备标准计算出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配备的行政人员数,然后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配备的行政人员数相减,从而得出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需求量。以上表述为公式: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需求量=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行政人员配备标准-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行政人员数。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表1-2-2),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为11748972人,按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至少应该配备行政管理人员数:11748972×8%=939917人,至多应该配备行政管理人员数:11748972×10%=1174897人。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配备行政人员509093人,按公式(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需求量=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配备行政人员数-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配备行政人员数),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最小需求量为:939917人-509093人=430824人,最大需求量为:1174897人-509093人=665804人。如此算来,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需求量为430824~665804人。

  (三)人才供求

  如前所测,每年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5000~10000名。如前所算,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的需求量为430824~665804人。假设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人员均从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招聘,那么,很显然,我国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巨大的供不应求,最大供不应求为:665804人-5000人=660804人,最少供不应求为:430824人-10000人=420824人。如果不考虑相关专业的人才供给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调整,按现有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量,满足最大供不应求量至少需要132年,满足最小供不应求量至少需要42年。这就是综合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即失业”,而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四)就业状况

  目前,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甚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高于医学类专业,二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包括对口就业率)普遍高于其他综合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包括对口就业率)普遍高于其他专科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2016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初次就业率为100%,超过其他专业就业率,也超过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91.34%)(图1-2-1)。为了说明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甚佳,我们举几所医科院校的例子。这些医科院校,有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领导者,有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推动者;有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先行者,有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后来者。我们可以从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管中窥豹”式了解我国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

  1.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分配就业率始终达90%以上,曾连续6年居安徽医科大学所有专业中一次性分配就业率之榜首,有许多毕业生进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上海、江苏、深圳、广州等地卫生管理机构工作,在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3年,在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4%,成为一个较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数据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主页“本科生教育”栏)。

  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年来毕业生具有就业面广、就业层次高、就业稳定、就业收入丰厚等特点。近年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高于95%,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占50%左右,继续读研深造的占20%左右,去跨国制药企业、金融机构就业的占30%左右(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页“本科生教育”)。

  3.华中科技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30%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50%到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工作,20%到医药相关的国内外企业工作(数据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主页“本科专业”栏)。

  4.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约1/4考取研究生,40%~50%的毕业生被三级甲等医院录取,其余的学生也都被二级甲等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等学生理想的单位录用,毕业生的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数据来源:首都医科大学主页“特色专业简介”)。

  5.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三年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省内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如卫生计生局、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管理工作,40%~50%的毕业生在省市县三级医院的院办、人事科、医务科、科教科、病案室、门诊办等职能部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5%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数据来源: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主页“本科生教育”栏)。

  可见,我国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甚佳,其学生的毕业去向也大同小异。“大同”在于均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就业去向,“小异”体现在: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还有部分毕业生中去医药企业工作。

  三、专业特质

  从归属上看,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的归属公共卫生学院,属于附属型建制;有的归属管理学院,属于独立型建制;有的归属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属于混合型建制。从方向上看,有的设卫生管理方向,有的设医疗保险方向,有的设置医学信息方向。2016年后教育部规定取消专业方向,卫生管理方向留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归入保险学专业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学信息方向归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此,如今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无论是否有带括号的“卫生事业管理方向”,都被默认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从特色上看,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医”字头的,先要学医学类课程,继而学医学相关社会科学类课程,然后去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最后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从优势上看,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技”字身的,不仅要学卫生管理的原理性课程,还要学卫生管理的技术性课程,例如《计量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在具备定性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定量分析的能力。从专长上看,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用”字尾的,它不像职业技术学院“用而不学”,也不像综合性普通高校“学而不用”,而是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让“学以致用”。总之,医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质上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其特质有三:特色“医”字头,优势“技”字头,专长“用”字头。下面,我们以相关医科院校进行举例说明。

  (一)特色“医”字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领头羊”,也是医科院校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重视的高校之一,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完整和系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传染病学、卫生学、流行病学,共16门课程(表1-2-3)。无论是从课程门数看,还是从学时和学分看,在全国都是最多的。这些医学课程的设置非常精巧,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基础医学,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共7门课程;二是药学,包括药理学1门课程;三是临床医学,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共6门课程;四是预防医学,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共2门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者的高瞻远瞩。医学类知识是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较于综合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和优势所在,其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医药卫生领域工作,不懂医学知识就没有入行的敲门砖,不懂医学知识就没有从业的金刚钻,不懂医学知识就没有立身之本和发展之阶。因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设计值得各医科院校学习和借鉴。

  (二)优势“技”字头

  首都医科大学是国内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者”。《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显示,首都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水平达“4★”,在全国327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20位。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顺应卫生改革与发展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设计出一套“学”和“术”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案(首都医科大学主页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简介)。

  1.在“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完整和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首都医科大学设计出三个模块的课程,即管理和卫生管理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群、法学课程群,形成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管理和卫生管理学课程群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卫生项目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机构战略管理学、药事管理学,共11门课程。经济类课程群包括西方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医院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卫生服务营销管理学、财政与税收学、投资学、医疗保险学,共8门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卫生法学与卫生监督学、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经济法学,共3门课程。

  2.在“术”方面,为提升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定量分析能力,首都医科大学设计了定量分析课程群和方法学课程群。定量分析的课程群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卫生管理统计学、统计软件包、模糊决策、计量经济学,共9门课程。方法学课程群包括:形式逻辑、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学、资料收集方法与技术、毕业论文观摩与评析、循证医学,共6门课程。

  综观全国,医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大多“重学轻术”,极易把学生培养成“眼高手低”的秀才。首都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目前国内医科院校中最重视“术”的医科院校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定量分析课程和研究方法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各医科院校学习和借鉴。

  (三)专长“用”字头

  潍坊医学院是国内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赶超者”。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呈“高歌猛进”的态势:2013年为“4★”,在355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18位;2015年达“5★”,在346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10位;2016年达“5★”,在329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7位;2017年达“5★”,在327所办学高校中排名第3位。潍坊医学院是目前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得较好的医科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上,潍坊医学院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地方普通院校发展超过全国重点院校发展,二是非医学类专业发展超过医学类专业发展。其“草根逆袭”成功的背后,是对“用”的高度重视。如果说首都医科大学是对大部分医科院校“重学轻术”教育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学术并重”的教育模式,那么潍坊医学院是对大部分医科院校“重学轻用”教育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两所高校堪称我国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双子星”。

  1.办学定位  以培养卫生行政管理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为特色,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强化省级精品课程群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搭建科研发展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知名的国内一流专业(数据来源: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卫生行政和科研机构从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专门人才(数据来源:潍坊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能力培育  通过名师讲坛、学术讲座、毕业论文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开设管理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早期接触管理,加强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课程选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任教,使学生及早接触卫生管理实践,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管理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才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已有327所高校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中,有100多所医科院校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综观各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医学相关专业。①其学习主要包括三类知识,即道、法、术。道者,卫生事业管理理论也;法者,卫生事业管理制度也;术者,卫生事业管理方法也。②其培养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学、用、悟。学者,理论教学也;用者,实践教学也;悟者,毕业论文也。③其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图1-2-5),即单、多、分。单者,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仅有卫生事业管理一个方向的阶段;多者,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多个培养方向的阶段,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障、医学信息等;分者,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分化组合的阶段:保留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医疗保障方向被归入保险学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学信息方向被归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五、现存问题

  要了解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必须做SWOT分析。所谓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找到“能够做的”(优势和劣势)和“可以做的”(机遇和挑战)的结合点,从而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和战略性。SWOT分析模型显示(表1-2-5),目前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挑战是被医学和医疗边缘化;优势是交叉学科,劣势是通而不精。因此,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发展必须“内外兼修”。内部策略方面齐步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站在医学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山高人为峰”的目标,乘坐医学这辆高速运行的列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平衡人才培养中“通”与“专”的关系,避免培养通而不专的“万金油”,避免培养专而不通的“牛角尖”,尽最大努力和一切可能培养既通又专的“T字型”人才。外部战略方面两手抓,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新医改的发展机遇,为卫生管理职业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坚决而又智慧地迎接发展的挑战,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组合拳,以及自力更生和巧借外力的连续拳,突破被医学边缘化的教育困境,走出被医疗边缘化的职业困境,成为既是优势学科又是特色专业的优特专业,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人才。

  按照“知”与“行”的分析架构,目前大部分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停留在“学”的阶段,存在四个重要问题,一是“重实轻是”,即卫生管理的常识学得太多,但是卫生管理的规律学得太少,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重道轻法”,即卫生管理的理论学得太多,但是卫生管理的政策学得太少,导致学生懂学问而不懂社会;三是“重学轻术”,即卫生管理的知识学得太多,但是卫生管理的技术学得太少;四是“重知轻行”,即卫生管理的学习太多,但是卫生管理的实践太少。

  因此,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平衡好实与是的关系、道与法的关系、学与术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卫生管理规律的掌握、加强卫生管理政策的讲授、加强卫生管理技术的学习、加强卫生管理实践的教育。一句话,医科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交叉性、复合型、有实战力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按交叉性、复合型、实战力的标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个人简介
赵云(1978—),男,白族,云南大理人,教授,著名医改专家。国家民委医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任兼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以“为文明增知,为社会立言,为治理献策”为使命,充分发挥卫生经济学的“解释”功能、卫生统计学的…
每日关注 更多
赵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