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命的技术本质是生命体精神世界里的知识轨迹路径

赵文银 原创 | 2021-06-22 08:14 | 收藏 | 投票

尽管人类至今并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似乎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答案的过程。几百万年的历史对于人类来说很漫长,但是相对宇宙138亿年的岁月来说,人类太渺小了,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只占据了如此短暂的一瞬。然而人类太强大了,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居然探究出了这么多科学知识。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创建的知识的绝大多数是在通过现代科学创建的模型的基础上获得的,事实证明,这种采用假设的模型获得知识的方式是有效的。

参考古人的理论观点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设计关于宇宙来源的假设的技术模型:宇宙世界类似人类创建的计算机世界,是从无到有产生的存粹的逻辑世界,万物的本质就是封闭、独立的逻辑体空间的存在形式。知识就是认知万物的产品形式。

现代科学的优点在于采用证伪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排除了神秘主义的生存土壤。作为由逻辑构成的世界,宇宙内的一切都是确定逻辑体。逻辑体的存在形式的表现现象与逻辑体的空间尺度有直接的关系。

在现代科学体系里,量子力学是描述物质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由于现代科学的宇宙模型里只有一个空间,万物具有相同的空间属性。所以科学家在微观世界里观察到了一些在宏观世界里无法解释的现象。微观世界中,以量子为基础的很多物质其实都存在叠加态,比如光也可以分为粒子和波,这些在宏观世界中是完全不可能成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就是如此暧昧,就连薛定谔本人都曾经表示怀疑。

倘若关于宇宙来源的技术模型发生改变,那么现代科学获得知识产品的体系模型也将发生改变。参考中国古人设计的《周易》技术模型,以及《道德经》理论模型,那么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不同类型层级的空间以叠加态的形式创建的逻辑世界,如果采用现代计算科学的形式创建一个计算机模型,那么这个计算模型采用的基本规则是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规则和莫比乌斯纸带运行系统规则。或许如同2021年英国《新科学家》周刊515日一期的封面报道,真的存在超级决定论,量子世界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随机,而是在宇宙诞生之初就写好了剧本。

1、命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

长久以来,命一直是以神秘的状态存在的客观事物。其实对于客观存在的逻辑世界里的逻辑事物来说,都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描述其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也就是说,命并不是模糊不清的神秘事物,而是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描述其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的。命是客观存在的逻辑产品,与人们熟悉的物质产品如树木、水、动物一样,具有明确的存在形式。

关于命的存在形式,中国古人似乎有很多的技术上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文》里的描述,命,“使也。从口从令。” 口+令,本义:用口发出号令。《增韻》大曰命,小曰令。上出爲命,下稟爲令。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也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一般情况下还是通用的。

按照现代科学的术语,命就是由一系列的指令构成的指令集。指令类似计算机里指挥机器工作的指示和命令。而人则类似一台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很明显,人的身体属于硬件系统,而指令构成的产品则属于软件系统。

由此可见,命的本质是由无数的指令构成的指令集,命的形式是知识产品创建的轨迹路径。以产品形式存在的人的行为活动轨迹是由命里的指令决定的,从现象上看,人生的轨迹路径和构成命的知识产品路径相同。尽管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很难认同把人当成由指令驱动的机器产品的模型,不过中国古人似乎接受人是由指令集控制的机器产品的计算模型,并且从观察的现象里寻找这个机器产品的运行规律,找到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方法,比如中国古人总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就是获得更好生活的方法。显然,这是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五个部分将形成一个整体的对象来决定人的运动轨迹。

尽管人类当前的科技文明层级还无法采用科学的形式描述命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但是可以采用假设模型的方式利用人们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做实验,探索命的技术原理和存在形式。从人类当前的科技文明层级来看,命的技术本质就是驱动逻辑产品运动的指令集,命={身体属性;精神属性;灵魂属性},身体属性={金钱欲望;权势欲望;地位欲望;......},每个指令又是一个子指令集。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逻辑体事物,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的身体至少是由物质逻辑体创建的物质产品,西医科学就是按照这个产品模型发现了很多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

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既然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就不是神秘不确定的事物,因为宇宙里的一切都是确定的、可以描述的事物。科学家发现的量子力学里的不确定性现象来自人们建立的观察空间模型,事实上,宇宙空间是由无数封闭、不可分割的独立存在的自足空间按照一定的结构创建的复杂空间。量子力学试图在宏观世界的空间尺度里观察微观世界空间尺度里的事物的物理行为,在人类的认知空间尺度的误差范围里,自然会出现不确定的观察结果。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上的逻辑点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在某种规律的约束下发生的。也就是说,人生的轨迹路径上的逻辑过程是连续的,不会出现剧烈变化的波动曲线。

既然人类的科技文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级,那么人们就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了解命的技术原理以及存在形式,然后采用科学的形式调整自己的命的形态,从而打造自己满意的人生轨迹路径曲线。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人发现的探究事物原理的有效方法,与现代人采用的分类管理事物的方法类似。因此可以采用现代科学认识事物的形式:假设人是一个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以叠加态的形式创建的复合空间,以产品的形式独立存在。按照人类目前发现的创建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人的产生过程应该与“智能机器人”的产生过程类似,也就是说,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了完整的初始指令集和全部的生命能量。中国古人把这些初始的指令集和初始的生命能量称为命。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管理方式,命的存在形式分为指令集存在形式和生命能量形式两种类型。指令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轨迹路径就是指令集。通常情况下,指令集里的构成元素基本上是一个子指令集。


 倘若参考人类创建的计算机逻辑世界,就会发现存在几个客观的事实,1)除了物质体逻辑世界,还存在一个信息体逻辑世界;2)逻辑事物由形式和内容共同构成;3)形而上学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形式的研究猜测世界本质的学问。

网上资料显示,尽管事物的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当哲学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由于所形成的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还是主观地把存在归结于形式。”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创建的所有的知识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的生存发展环境。所以在哲学通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追寻的价值目标。

作为逻辑世界里的产品,每个人都分为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的需求发展状态又存在很大的差别。作为假设的模型,内在部分是由身体生命体、精神生命体、灵魂生命体构成的封闭空间,成为自然人。外在的内容是自然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创建的开放空间,以社会型产品的形式存在。这个社会型产品的中心就是这个自然人,所以每个人的外在部分内容就是以它自己为主体创建的社会型产品。中国儒家把这种存在形式称为“内圣外王”。比如《庄子·天下》里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是由“圣”和“王”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形式构成的复合产品。并且按照这两类产品的构成比例对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分类,“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庄子认为真正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是很难的,因为天下的人各自为了自己内心的欲望会以自己为中心创建一个封闭的区域空间,最大限度地施展逻辑行为。“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方,本义是放逐,剔发披枷,流放边疆。

尽管庄子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描写场景和对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倘如以《周易》计算模型机为基础创建一个逻辑世界,然后再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描述逻辑世界里的事物,那么庄子的描述是可以在现在的计算机世界里创建出来的,也就是说,庄子的观点是可以采用现在科学的形式进行描述的,只是认识的疆域发生了层级上的提升。

庄子的这种基于《周易》模型机的计算结果在信息层级的认知疆域里探索研究人的属性规律的形式,似乎是中国古人预测未来事件的标准配置工具,类似现在人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一样。比如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就是采用《周易》模型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推演后,记录下来的邵雍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然后采用预言故事的形式在后世流传。比如在观物篇五十二里说,“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其实西方古人也有很多在更高层级认知疆域里的理论观点,比如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的三个世界理论模型。尽管柏拉图曾告诫人们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但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主观地把存在归结于形式。而现在科学基本上已经把形式等同于事物本身了,人们的创新文化基本上发生在事物的形式领域。

2、人的初始生命能量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尽管哲学家认为宇宙是由逻辑构成的世界,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能量构成的,能量是唯一存在的基本事物。但是这些观点目前只是猜测,并没有获得现代科学的证实或者证伪。

假设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人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必然存在驱动生命行为的初始能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人作为一个封闭、不可分割、自足的空间,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进行空间内的能量类型的转换。按照物理学家发现的能量转换定律,能量可以自发地从类型层级高的能量体传递到类型层级较低的能量体,但不可以自发地从类型层级低的能量体传递到类型层级高的能量体。由此可以做出一个假设,人携带的初始生命能量的类型层级最高,在人生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发地转换为类型层级低的能量,在人生结束的时候,初始生命能量也就同时耗尽了。

作为一种推测的逻辑模型,既然人是一个独立的逻辑产品,那么人的初始生命能量也必须是逻辑产品,参考中外古人的哲学观点,初始能量的产品形式应该是由信息逻辑体创建的知识产品而不是由物质逻辑体创建的物质产品。尽管这是一种很难让现在的人们相信的储存初始生命能量的产品模型,但是现代科学既然在证伪的范围内允许人们设计任何不可思议的逻辑模型,那么作为人类探索未知事物存在形式的一种方法,可以在参考古人观点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科学的规则创建关于人的初始生命能量的假设模型:初始的生命能量是由真、善、美三种类型的能量构成的复合能量体,以知识产品的形式存放在人的灵魂生命体里。


 

中国古人把人携带的初始的生命能量称为命,人生的内容是由命决定的。由于每个人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生命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人作为孤立系统,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死亡”的状态。

作为假设的技术模型,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把人变成开放系统的方法,无法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无法实现开放系统里通过熵减而延长生命状态的情形。

按照网上的介绍,仙术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仙人通过某种方法以仙人自己身体的内的能量为介质沟通牵引外界天地元气而引发的各种超自然效应,其极富唯心主义色彩,超自然力量与实体是否存在仍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在西方则可以称为魔法。

倘若采用现代科学的术语进行分析,古人描述的仙人的身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通过身体的构成器官从外界获得可以转换为生命能量的能量类型。

从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采用魔幻寓言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他的研究成果《抱朴子》里的内容来看,古人似乎并没有找到从系统外直接获得生命能量的方法,不过发现了很多提高人的系统内功能模块活力的方法,而且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探索现代养生健康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比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里说“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认为人构成身体的生命能量来自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里,而且发现神药级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里携带的生命能量比五谷高万倍。不过葛洪进一步的推论,却属于主观想象,缺少实践验证,“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根本原因是在葛洪的年代,人类的科技文明层次还很低,人们并不知道能量的存在形式及规律。中国古人采用“炁”来描述能量的存在形式,因此倘若构成万物的能量类型只有一种状态形式,那么葛洪进行的逻辑推理也是合理的,不过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构成宇宙万物的能量类型很多,比如电池能、光能、热能等,那么葛洪的这个观点就违背科学原理了。

尽管中国古人并没有找到从系统外获得生命能量的方法,但是发现了很多采用能量类型转换的方式让身体或者精神的构成功能器官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方法。不过这些术法的传授过程大多数比较晦涩,所以葛洪在《抱朴子·辨问》里说,“道家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至精,弥久然后告之以要诀。”

不过现在的人可以借助科技工具的帮助重新验证古人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或许真的能够找到颐养生命的有效的创新理论和方法。

3、人生内容的意义和命的关系是什么

假设宇宙是基于目的而设计的逻辑规则系统所创建的逻辑世界,那么人类作为宇宙世界里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生的目的似乎就决定了创建人生轨迹的逻辑规则路径。参考计算机逻辑世界里事物运动轨迹的产生过程,那么人生的轨迹也是在指令集里的指令的驱动下产生的,中国古人把这个指令集称为命。参考西方古人的观点,指令的存在形式是认知空间里的知识产品,所以命就是知识产品形成的轨迹路径。

人生的价值是由人在博弈局里的运动轨迹上的点的位置形成的更高层级的路径构成的产品形式决定的。也就是说,倘若采用人是由灵魂生命体、身体生命体、精神生命体构成的复合体,那么在人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只有灵魂生命体可以用来作为进行下一次的迭代模型里的初始逻辑体,而身体生命体、精神生命体属于一次性的逻辑体存在形式,因此当身体生命体结束了本次的迭代过程后,精神生命体就会对存储的人生轨迹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处理,留下属于灵魂生命体的轨迹内容,并且成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逻辑体内容。这是一个采用迭代的形式获得目标产品的技术模型,是软件工程师比较喜欢的方法,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重复执行一系列运算步骤。

从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来看,下一代人似乎总是比上一代人完美,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为进化。不过似乎人类目前并没有掌握产生这种现象的技术原理,所以人们仍然不能主动的设计能够获得人生意义的逻辑行为,为下一次的轮回迭代提供更多的初始生命能量。不过从创建逻辑世界的基本规律来看,人可以设定一个层级很高的事件作为目标,然后以这个目标为参照系设计自己的博弈行为,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具有人生价值意义的事物。其实很多人已经从社会存在的现象里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观点,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4、知识在人生过程中的意义

知识是以产品的方式存在的逻辑事物,分为自然产品和人造产品两大类。自然产品是宇宙逻辑世界里客观存在的产品,人造产品是人们通过劳动力的作用创建的产品。知识产品是由形式和内容按照矛盾规律创建的逻辑事物,也就是说,在一个知识产品里,形式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既不存在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知识产品,也不存在只有内容没有形式的知识产品。

似乎存在一种客观现象,在人生的过程里,人的精神世界里的知识产品状态决定了人的身体在物理世界里的活动能力及活动形式。自古以来,人们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总结后发现了一条规律,当一个人获得的知识产品发生改变时,这个人的生活状态也会发生改变,简单地说,就是在社会上的生存竞争能力会因为知识的改变而增强。

关于知识产品的获得方式以及所携带的能量强度大小,古人似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论语 季氏》里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在中国古人的研究成果里,先天带来的知识产品的能量最强大,不过人的知识产品大多数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一般来说,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了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产品的效率最高,但是产品携带的能量强度并不大。

西方古人也有很多关于知识的研究成果,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知识与有相关,知识就是知道有和有者的存在状况。”在柏拉图的知识观里,知识与意见是完全不同的,知识是绝对的真理,是肯定的东西,是终极的世界本质,是不为人所改变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柏拉图的观点里,灵魂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先天的知识产品就是灵魂带来的,能量强度最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说: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Knowledge and human power are synonymous)。这句话出自培根的哲学著作《新工具》(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410月版,许宝骙译)第一卷第三条语录,不过人们在引用的时候,通常说成“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在培根的实验科学观察里,他发现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具有相同的属性特征,知识也是一种力量,只要掌握了运用知识力量的技能,就能改变人们在社会里的生存生活状态。所以他在《新工具》第一卷里开宗明义地说,“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以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尽管人无法改变先天获得的知识状态,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改变后天获得的知识状态,利用知识的力量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知识改变命运”的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网上收集的信息来看,人类目前似乎并没有找到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描述知识力量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不过作为一种假设的猜测的模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来探索知识产品的力量的存在形式。

事实上,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后天获得知识产品的经验,并且已经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客观事实,人类知识库里的内容越来越多,管理知识的类型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的个人认知空间的容量基本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在个人认知空间里存储的知识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现,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产品只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竞争优势,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领域的数量越来越多,专业的类型越分越细,层级越来越多,每个细分专业都可以提供一个解决人们生活状态的工作场所。比如在网络空间里出现的新职业,自媒体、直播、网店等,为一大批人提供了改变生活状况的工作场所。

作为一种猜测的假设模型,倘若人生的内容是由个人认知空间里的知识轨迹路径决定的,那么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层次的提高,知识类型的数量将越来越多。由于人们的个人认知空间的尺度是有限和恒定的,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个体自然人成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也就是说,作为宇宙逻辑世界的基本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里,人类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倘若人类因为某种私欲而阻止人类个体数量的增加趋势,或许会因此而带来整体社会的生存危机,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产品类型是个体人通过智慧创建的新知识产品,如同《圣经》(箴言 16:22)描述的:“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

智慧是一个人根据个人认知空间里的知识产品信息创建新知识产品的能力。按照网上资料的解释,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智慧类似佛教术语里的“般若”,一种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能力。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人类社会里的权力位置的改变是由智慧创建的能够改变行为的新知识产品的力量决定的。按照《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的观点,“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在个人认知空间里记录了大量的旧知识产品,倘若没有智慧创建新知识产品,就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里的权力位置,按照《圣经》里的描述,这类人属于“愚昧人”,必定会被愚昧惩治。

尽管现在的人似乎还不能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理解“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的技术含义,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创造新的知识产品”是带领人们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唯一路径。

从人类总结的经验来看,学习是在个人认知空间里增加知识产品数量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实践是在个人认知空间里获得创新知识产品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大脑认知空间里存储的知识是过往的旧的知识产品,即便数量再多,也属于圣经箴言里描述的“愚昧人”,只有采用“行”的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些旧知识产品进行应用,创建出新的知识产品,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针对愚昧人认知空间里的知识产品特征,《圣经》里为有智慧的人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箴26:4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箴26:5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愚昧人的个人认知空间里,尽管这些知识产品是过往的,失去了生命活力,但仍然是用来创建新知识产品的原料。

《圣经》箴言26是一个命题集合,由28个命题构成,是用来判断智慧人和愚昧人行为事件的陈述句,比如“箴26:6 藉愚昧人手寄信的,是砍断自己的脚,自受损害(注:“自受”原文作“喝”)”,陈述的事件是,智慧的人通过愚昧人传递智慧,就是砍断自己的脚,苦果最后得由智慧人自己喝下。

  作为一个猜测性质的假设,倘若把这些这些命题转换为计算模型里的指令集,然后输入到采用《周易》计算模型创建的未来计算机系统里,采用大数据分析的形式,或许对知识与人生的关系有更多的理解。

个人简介
赵文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文银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