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何为天道,何为人道

赵文银 原创 | 2021-07-04 08:39 | 收藏 | 投票


作为人类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说,“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由于爱因斯坦并没有解释这个观点的来源和理论依据,所以很多人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从网上的资料来看,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是其他人利用爱因斯坦的社会地位而伪造的。不过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他晚年回顾他的科学成就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也是一种很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在宇宙漫长的存在时间里,科学家们发现的这些物理规律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作为一个严谨的理论物理学家,绝不会相信宇宙世界里客观存在的规律是随机变化的,如果“一切不是安排好的”,那么科学家就不可能研究出如此多的科学成果。

尽管人类在宇宙世界里的出现时间很短暂,仅仅只有几百万年的时间,不过目前已经找到了认知宇宙事物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假设模型认知事物内在规律的现代科学模式,这个模式是从早期的形而上学模式发展而来的。

最早的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是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从网上的信息来看,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差不多都是在2300多年前的古代创作出系统性的形而上学理论文章的。

据网上资料显示,中国古人老子在公元前485年,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而西方古人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384 — 前 322)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

由于在语境、语用、语义、语法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古人认为,道是宇宙一切的起始来源,西方古人认为,逻辑(logic)是宇宙一切的起始来源。显然,中国古人描述的道和西方古人描述的逻辑(logic),指的是相同的存在。不过老子在《道德经》里对自己定义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帛书版本版里说“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老子说,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是道的形式不是恒定的,是变化的。这种情形与西方古人亚里斯多德描述的逻辑的存在形式一样。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虽来自数学,且时常用数学例子加以阐释,其地位却是超然于数学的。跟柏拉图视数学为不依赖经验的永恒存在不同,亚里士多德视逻辑先于数学,数学真理的确立须以逻辑推理为工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述早年被称为“工具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认识。

也就是说,从源头本质上讲,中国古人所说的道和西方古人所说的逻辑是相同的事物,是创建宇宙世界的本源存在形式。

1、天道和人道是什么

无论是中国古人或是西方古人,似乎都是在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宇宙世界的本源。不过由于语境的差异,中国古人把创建宇宙世界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称为“道”,而西方古人称之为“逻辑”。

中国古人依据《周易》模型机创建的计算系统对“道”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类型细分。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种类型,天道是客观存在的创建宇宙世界的最基本的本源存在体,而人道是人在自由意志力的作用下,通过对天道的转换所创建的包含了人的目的属性的存在体。

从中国古人的描述来看,宇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道充满了全部的空间,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道遵守守恒原理,即孤立系统里的道总量保持不变。一般表述为:道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道的总量保持不变。

关于道的属性,古人在《易经·谦·彖》里进行了描述:

【谦】彖曰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也就是说,在《周易》模型创建的计算系统里,按照功能的不同,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种类型。不过人类最关心的是人道,所以人们在研究周易计算系统时,基本上是寻找改变自身生存生活发展环境的信息。

按照逻辑守恒定律,人道是从天道转换形成的。参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形式,可以推测出“道第二定律”:道可以自发地从类型高的物体传递到类型较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类型低的物体传递到类型高的物体。

2、采用《周易》模型机创建的计算系统

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是上古时代的伏羲发现并创建的逻辑规则,是创建宇宙万物的计算规则。尽管很多人并不认同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万物皆数”的观点,但是倘若宇宙是一个逻辑世界,那么万物的运行变化本质上就是空间数字的运算变化过程。

尽管中国古人的语境和现代科学的语境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中华文字在传递过程中的稳定性,所以古人语言里的语义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现代人很容易理解古人语言里概念的含义,并采用现代科学的形式进行语境转换。

按照古人的描述,伏羲创建的先天八卦描述的并不是二进制数字系统,而是科技文明层级更高的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是由二进制数字系统创建的二维空间数字系统,由120三种基本状态构成。

作为一种猜测性的假设,二进制数字系统是初始的道,提供了从无到有创造宇宙万物的本源形式,正如莱布尼兹所说:“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而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是现实的道,提供了创建宇宙万物的现实形式。或许伏羲知道初始的道和现实的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所以采用符号系统的形式进行传递。尽管符号系统完整地保留了内在的逻辑规律,但是也大大地增加了后人的认知难度,因为对于人来说,最容易认知的是符号系统里直观的符号形式,大多数会忽略内在的看不见的逻辑规则。


 

作为具体的应用产品工具,伏羲采用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创建了《连山易》计算机系统,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形式类似现在的计算机。由于《连山易》的确可以解决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其中的技术原理,于是出现了神农的《归藏易》,黄帝的《乾坤易》,姬昌的《周易》。现在流传的似乎只有《周易》,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重卦是易学术语,是指三画(爻)的经卦两两相重为六画(爻)卦的过程。重卦有画卦说和衍卦说两种。

作为一种猜测的假设,《连山易》是基于天道创建的计算系统,《乾坤易》是基于人道创建的计算系统,而《周易》是把天道和人道融合在一起创建的计算系统。


 

由于《易经》模型机采用的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是复杂的二维空间数字系统,所以目前人们只能借助人脑里计算系统装置创建《周易》模型机计算系统,比如人们占卜所需的卦符号形式是人使用的外物形式(钱币摇卦起卦、时间起卦、数字起卦等)在人脑计算装置的作用下创建的,而算卦的过程是由大脑计算装置创建的逻辑世界独立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大脑计算装置创建的逻辑世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有对于同样的输入参数,输出的计算结果也是不同的。

不过由于人类已经创建出了基于二进制数字系统的完全脱离人脑计算装置的物质形态的独立运行的计算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可以创建出基于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的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3、采用图灵模型机创建的计算系统

当前的计算机是基于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1954)提出的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创建的计算系统。称为图灵计算机,即将人们使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进行抽象,由一个虚拟的机器替代人类进行数学运算。

图灵机的数学运算过程采用的是二进制数字系统逻辑规则。

据网上资料显示,莱布尼兹发现二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672-1676年,距今将近350年的历史。1679315,莱布尼兹写了题为《二进算术》的论文,对二进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1696,他向奥古斯特公爵介绍了二进制,公爵深感兴趣。16971,莱布尼兹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公爵。上面刻写着拉丁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由此可看出,莱布尼兹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存在神学方面的原因。在他看来,一切数都可以用01创造出来,这正可以作为基督教《圣经》所说上帝从“无”创造“有”的象征。也就是说,从二进位制中,莱布尼兹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1701,莱布尼兹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但要求暂不发表。1703,他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送给法国科学院,并要求公开发表。自此,二进制开始公之于众。


 

尽管莱布尼兹发现的二进制数字系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图灵1936年提出图灵机计算模型,不到100年的历史。不过人类只花了10年的时间就制造出了完全脱离了人脑计算装置的的以物质形式独立存在的计算系统。据网上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214日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它的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它由18000多个电子管组成,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那么大,是一台又大又笨重地机器。它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几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中国古人伏羲就发现并建立了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的表示形式及运算规则,并且创建了对应的计算系统——连山易。不过连山易是以大脑内计算装置为主体创建的计算系统,大脑外的物质体属于计算系统的辅助设备。

从人类当前的科技文明层级来看,似乎具备了创建基于二的幂进制数字系统的《周易》模型的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4、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来自易经模型机创建的运行系统

作为一种假设性的猜测模型,中华文明是中国古人按照《易》模型机创建的计算系统提供的运行结果创建的。因此古人在《易·乾》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并不是按照族群的目的创建的,而是按照客观存在的计算系统内在的运行结果确定的发展方向创建的。从现象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很多民族共同构成的联盟体。据网上资料显示,“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

从网上的资料来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形式的《易》计算模型,不过现在流传的只有周文王姬昌创建的《周易》,而其它的《易》模型都已失传,如伏羲之《连山易》,神农之《归藏易》,黄帝之《乾坤易》,各衍为六十四卦。

不过从技术的角度看,失传的版本都属于测试版,而流传下来的《周易》则属于正式发行版。第一个测试版是伏羲创建的《连山易》,是伏羲对采用先天八卦的符号形式创建的逻辑规则进行的应用,属于人类历史上采用逻辑的形式创建出来的第一个通用计算机产品工具,类似人类现代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台计算机产品。

 计算系统是现代人语境里描述的产品概念,在中国古人的语境里,并没有逻辑的概念,因此古人描述产品的名称是不同的,据网上资料显示,在古人的书籍《三坟》里,把《连山》、《归藏》、《乾坤》合称为三坟,其中《连山》为“山坟”作于伏羲氏,《归藏》为“气坟”作于炎帝,《乾坤》为“形坟”作于黄帝。坟就是土中的文化。

作为基于逻辑推演创建的假设模型,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在伏羲时代就由《连山易》计算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确定了。也就是说,系统性、连续性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是由计算系统里的逻辑规则决定的,人和万物都是计算系统里的逻辑事物,都是逻辑的存在形式,人在系统里并没有特殊性,所以《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过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这个时间基本上就是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创建《周易》计算系统的时期。对于西方的观点,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按照贾湖文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9000年前。

作为一个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假设的技术模型,人类社会似乎就是按照人类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系统创建的社会型产品,中国古人把人们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称为“人道”。

这个假设远远超越了人们现有的认知疆域的边界,也超越了大多数人情感上的认知边界。不过中国古人似乎认同这个模型,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里,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原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里,始终坚持把创建大同世界作为全体成员共同的基本目标。

5、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作为一种猜测性的假设模型,人类社会是人类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规则创建的社会型产品。人类设计的逻辑规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人道”。按照封闭空间内的逻辑守恒原理,人道来自人们对天道的逻辑类型转换。中国古人似乎了解人类社会的创建规律,从伏羲时代开始,就掌握了采用符号的形式制定含义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方法,然后通过这些逻辑规则把人们组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整体事物,比如族群、部落等。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技术本质就是人们制定的创建社会的逻辑规则系统,比如以生产关系形式存在的逻辑规则系统等。网上资料显示,社会学家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

生产关系是按照逻辑规则系统的结构形式创建的社会型产品的表现现象,并不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们在自由意志力的作用下创建的逻辑规则。中国古人称之为人道。关于人道的来源和技术原理,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里进行了描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作为一种缺少现代科学论证的假设模型,倘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纯粹的逻辑产品,人和万物只是由物质逻辑体构成的逻辑事物,本质上也是逻辑的存在形式,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就可以抽象为逻辑规则系统的结构复杂度的提升问题。

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本质规律就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逻辑规则系统越来越复杂。外在的表现现象就是,约束个体人的行为活动的“枷锁”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内心渴望的回归动物社会的自由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人的社会状态就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描述的一样,“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正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描述的“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一切的特别来自所发生的认知革命。

个人简介
赵文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文银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