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⑥龙砂医派专科专病医术精彩纷呈(下)

陶国水 原创 | 2022-12-25 13:51 | 收藏 | 投票

  

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

龙砂医派专科专病医术精彩纷呈()

龙砂骨伤,以武入医

龙砂地区早期从事跌打损伤、金疮外科者,多为兼职,很多人都是武行出生或兼以习武操业,发展为专职医生后,他们逐渐汲取内科经验,在精研手法的同时,注重整体调治。如清代宜兴官村人闵瑞林,业儒,性豪侠,有手技,善治金疮折损,筋断骨绝皆愈。顾九皋字松崖),善技击,精伤科所制接骨丹,至为神妙。

楚廷玉(1810-1893年)字韫山,又字筠山,无锡前洲西塘人,世人俗称楚二胡子,自幼习武,轻功技绝一时。早年当保镖,镖号“锡山楚”,后返乡行医,祛病治伤,以骨伤科闻名;晚年在苏州张祥丰蜜饯行当保镖。养女之子秀峰为嗣,并承其业。楚秀峰(1872-1947年),自幼得外祖父楚廷玉武功及医术传授,长期在苏州张祥丰蜜饯行坐账,后在大木梳巷开业,创立了铁板功和三指按摩法,积累了一整套治伤整骨的临床经验,享誉江浙沪。抗战前夕诊所迁移上海开设“锡山楚秀峰诊所”,定期回无锡行医。子纫佩、女莲芬均承父业,分别在苏州、上海行医。楚氏伤科已为上海市黄浦区非遗项目。

清末民初无锡玉祁人刘济川,吸取“楚氏骨伤”楚秀峰经验,先后在苏州、无锡“高济春”药号行医,在习武行医中,逐渐形成以熟练手法为主,以内服外敷为助“刘氏骨伤疗法”,第二代传承人刘秉夫参与筹建无锡市中医医院,开始家族授受与师承带教并传,有《伤科指要》等传世,“刘氏骨伤疗法”薪火相承百余年,代有创新。

清代无锡前洲石家宕石蓝田字兰亭),习武出身,在无锡经营“石记镖局”,名震一方,因时局变化,1880年解散镖局,以家传独门秘方与整骨之术,悬壶上海,开创石氏骨伤学派。石氏家族,代有传承创新,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并吸取同邑医家沈金鳌“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中间求之,而为之行气,为之行血”经验,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蜚声沪上“江南伤科第一家”之誉。从龙砂地区走出的“石氏伤科疗法”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江阴璜土人朱普生(1888-1971),16 始随西石桥龙砂医家赵和明学习伤科,寒暑移易16载,并钻研针灸砭刺之术,融汇西开创“朱氏伤科”。1930年,朱普生举家迁至常州北大街府东巷挂牌行医,后参与筹建常州市中医医院,培养了一批骨伤科人才。

龙砂男科,融合创新

早期男科多为大方脉兼治,如王旭高、沈金鳌等龙砂医家,虽未成专科,但自有独见。如《王旭高医案“遗精淋浊”篇,包含遗精、淋、浊三病。临床重视脾肾与奇经八脉,认为“肝肾大虚,八脉无以固摄”“北门之籥得守,则阳气固坤土之阳得运,则湿浊化。湿浊化则精旺,阳气固则精守”。“北门之籥”者,肾也坤土之阳,脾也。主张“脾肾双补,固摄下焦”。其次,辨虚实,重君相之火。王氏认为,男科疾病的邪实病机多为湿热及相火,将湿热与相火共论,如“病起膏淋,变为石淋,今又成血淋矣。盖肾虚精不藏聚,湿热相火蒸灼”“水窍开则湿热常泄,相火常宁”。此外,王氏还重视情志调养,“尤宜自知爱惜为上”。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记载男科疾病的病症源流、治疗原则、组方用药、内治外治、变证兼证等男性摄生调护,强调培补精元。倡导男科疾病分门别类论治,首次论述男子“淋”“浊”异治重经络与男科疾病联系认为男科疾病与厥阴肝、任督二脉等经络密切相关,“惟为三脉所过,故夫前阴之病皆系于三经,而以三经为主焉”;提倡证治结合,谨察气机升降及虚实参以引经药物直达病所。此外,在男科疾病治疗上,多结合按摩、导引之法

徐福松先后随父徐惠之、舅父许履和习医,融孟河、龙砂两派精髓。首次提出男科“腺、性、精、育”四大类主病概念。认为,腺是基础,性是外象,精是物质,育是结果,四者存之与共,缺一不可。提出内肾外肾新学说创建了全国首个男性专科门诊、病房。临床强调宏观与微观结合,全身与局部结合,中医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创制了萆菟汤、聚精汤、二地鳖甲煎、精泰来等大量男科验方。开现代中医男科学之先。

诊治痧痘,立起沉疴

龙砂地区儿科世家颇多,如清代无锡人许德基(字承垣),他的祖父许重熙,父亲许世煜,均为明代天启间太医。许德基尤擅婴儿科,且心和厚,“远近神其术”,他的儿子许鹏、许鹍,均继承祖业,精于儿科。

痘、痧在儿科中颇为棘手,处置不当,易成凶险。历代龙砂医家,对此多有用功。清代陈复我,少攻医,精痘症,寿高102岁。秦伯龙(字春山),雍正二年(1724)进士,著《痘疹辨疑大全》。盛巷曹氏儿科曹勋、曹仲容父子,“痧痘症尤能立起沉疴”。顾鸿逵(字仪卿),著《痧症指微》。王文焕(字亦唐),精幼科,“治痘罕有甚匹”。陆应陶(字勋远)擅痘疹,“治险症无不痊愈”。

叶大椿(字子容),精痘科,人以“神医”目之,著《痘学真传》末附《疹论痧赋》,叶氏认为,痘病的发生,内发于脏腑,外应于运气,天动人随而发天干与地支配合,有运气相生相克,而痘随运气,发于五音(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相应地域,如甲为太宫,为少宫,其痘在中宫豫州,乙为少商,其痘在东南方徐州等以地支而言,则子为齐,丑为吴越等。叶氏认为运气所主之方位,可遍相传染。主张结合脉象来预示痘病的吉凶痘病有初期、中期和后期,脉象亦然。

宜兴人朱希镐(字松坪),著《究心编痘科》。江阴司马鸿瑰(字云从)世业医,尤精幼科,其子司马廷标(字传一),承家学,于古书能通变用之,遇痘科之险者,辄能起死回生。

关于专科专病方面,如龙砂喉科除前文介绍的尤氏喉科、黄氏喉科外,明代初年江阴叶时隆(字茂之),祖辈皆以喉科为业,治喉科危症能立效,年八十执医不惮劳,子孙世传喉科为业。华北恒(字子方)著有《经验喉症》,曹普(字年华)著《喉家宝筏》,王殿标(字佩坤)著《喉症辨似》等。此外,江阴施彩庭创“施氏喉科”,同邑吴省三师从施氏,开“吴氏喉科”医脉。

“锡”引融合,美美与共

龙砂地区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吸引其他流派来此开业,实现本土化传承。如武进戴溪桥奚氏儿科,传至奚咏裳已历三世奚咏裳之子奚伯初(1904—1979字绍祖20岁即在无锡含秀桥福田巷挂牌行医,并带徒授业,弟子甚夥。1937年奚伯初迁居沪上,早期处方名以“无锡戴溪桥奚伯初内幼科方笺”,深深打下了“第二故乡”的烙印。

发源于江都嘶马镇的“丁氏痔科”,历经300多年传承。第八代丁福华,其父丁恒懋,自幼随祖父丁山祝学习痔科,抗战前丁福华在镇江开设痔管科诊所。抗战胜利后,丁福华率次子丁义德迁至无锡,先后在南仓门和盛巷,开设“福华诊所”,运用“丁氏痔科”祖传技术诊治痔科疾患,后参与筹建无锡市中医医院,使得“丁氏痔科”在无锡开枝散叶,“无锡丁氏痔科疗法”业已为省非遗拓展项目。 (陆曙 陶国水)

个人简介
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研、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