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⑦ 龙砂本草方药研究承古纳新多发挥

陶国水 原创 | 2022-12-25 13:56 | 收藏 | 投票

 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

龙砂本草方药研究承古纳新多发挥

 

 

 

龙砂文化区医家对中药本草、方剂研究注重实用,稽古以鉴今,又融汇新知、固本开新。他们基于临床创制效方、编写方书,或以类方为专、或创司天方新说,裁成歌诀、以广其传。他们参编官修“药典”,开展专题研究、图说本草,翻译外邦文献,研究方法上,革新药物分类,或以气化说理,或专于“药证”,采用新术,化“草”成“药”。

编撰本草方药专著

龙砂文化区医家,对方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朝(齐)无锡令徐装,他作为一个兼职医生,著有《徐装要方》。宋代许叔微撰集其生平历验有效之方著成《普济本事方》,因证分类,收录373方,涉及内、外、妇、幼、五官等各科。光绪年间无锡人周憬编有《周氏集验方》,其子周小农编有《周氏集验方续编》。王旭高将方剂编成歌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有《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括》传世。

对本草药物研究,可溯至唐代,宜兴人蒋孝璋任供奉上医尚药奉御,参与了唐政府颁布的我国最早的药典性著作《唐本草》的编撰。清代龙砂姜氏世医之姜健,撰有《本草搜根》。另有文献载,邵纶锦(字晴江)著《医学本草摘要注释》,高梅(字云白)著《尝药本草》,高秉钧曾孙高砚五著《本草简明图说》,杨履恒(字孚敬)著《本草赘余》等。

创新本草药物分类

姜健《本草搜根》改变传统本草文献分类方法,采用药物性味分类,有甘平门九十二种,甘微温门十二种、甘温门五十二种、辛平门、辛微寒门、辛寒门等80余门,每药首叙性味、采集历代之论,主治,功效,部分条目列有单方。

沈金鳌《要药分剂根据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予以分类,共选药420种,分别对各药的性味、七情、主治、归经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详细论述。以“鳌按”形式阐发己独见,首将“走经、行经、入经”等提法改为“归经,为后世沿用。

《要药分剂》将常用中药按十剂分类阐述,替代当时流行的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为近代中药按功效分类打下了基础。

援入气化阐释药性

龙砂医家一秉重视五运六气研究的传统,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判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丰富了本草学研究体系。

姚球著《本草经解要》载药174味,其中包括《神农本草经》中117种和其他本草书中择取57种。《本草经解要》以药物所禀天地之气出发,阐述了药物的归经、功效特色以及制方配伍之法。姚球将药物之性味与归经脏腑之功能、气味升降之阴阳、用药制方之建议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中医临证遣方之时提供更为传统而有效的思路,对于药物气化理论研究、“司岁备物”理论研究、临床用药参考、药物性味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汇通中西化草成药

“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下,龙砂医家求新、求实,他们不满足传统药效研究,试图采用西医药理、或化学分析等确认药效。

无锡人丁福保《中药浅说》按药物功效,以西医药理论,分为强壮健胃消化药、解热药、利尿10类,各药列原植物、形态、成分、应用。此外,丁氏还积极翻译日本汉药研究书籍《化学实验新本草》《汉药实验谈》以互鉴。

顾子静参照丁氏之论,按形态、成分、效能、用法、用量、附录体例,编著《新本草教本》,作为无锡中医讲习所讲义使用。

顾膺陀任教华北国医学院,编写了《实用药物学》。赵承嘏(字石民),出生江阴药铺家庭,中秀才,后弃文从理,为我国药用植物化学研究先驱,系统研究了雷公藤、细辛、三七、贝母、常山、防己、延胡索等三十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毕生心血“化”本草。1955年他与同乡另一位龙砂医家承淡安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构建司天方药体系

缪问注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病悉本诸《内经》,议药尽归之《本草》,撰《三因司天方》,构建司天运气方药体系。

王旭高撰《运气证治歌诀》,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进行运气方组方比较、增损化裁,多有见地,并附有“五瘟丹”、“姜桂汤”及“司天运气图歌”、“司天在泉六淫治例”等运气相关歌诀12篇。并提出“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的著名观点。

龙砂医派现代代表性医家顾植山,以五运六气学说、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进一步完善构建司天方药诊治体系,解构古方、活用古方。

开展类方药证研究

王旭高在徐灵胎《伤寒类方》基础上,继承以类相附,归为一系的研究方法,编著《退思集类方歌诀》,并以《金匮》方、后人方附丽之,分为24类。周小农评价“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

龙砂医派现代代表性医家黄煌,以药类方,以方名证,编著《中医十大类方》,构建十大类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畅销书市。

龙砂药证研究,肇端于许叔微旭高强调“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黄煌吸收历代龙砂医家经验,认为药证是中医用药的重要指征和证据,醉心药证研究,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比较分析,结合临床经验,编著《张仲景50味药证》,每药设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以便于临床借鉴

创立大量有效验方

蒋孝璋医术高超,《旧唐书》《资治通鉴》载其事迹,《玄奘法师年谱》载其曾受唐高宗命为玄奘治病。蒋孝璋创立很多名方,被唐代王焘所编《外台秘要》收录,如《延年》白术丸、贝母煎、杏仁煎、紫菀饮、人参饮、酸枣饮、茯神饮等,堪为经典。许叔微所创槐花散、竹茹汤等名方,至今广为使用。高秉钧所创萆薢渗湿汤、牛蒡解肌汤等方,为临床所推崇。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载录了很多自创效方,如润肠丸、黄连清心饮、妙香散、苍白二陈汤沈氏头风丸、沈氏荷叶汤沈氏止衄丹、沈氏犀角汤沈氏止涎汤沈氏血癥丸流传甚广。

柳宝诒致和堂保赤金丹柳氏秘制带下丸柳氏圣济大活络丹等蜚声药肆,所制五加皮酒玫瑰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丁福保半夏消痰丸”“精制补血丸”曾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

守正创新药物炮制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十,专列治药制度,记载了药物修事炮制事宜。菟丝子,酒浸曝焙干,用纸条子同碾;半夏沸汤浸至温,洗去滑,换汤洗七遍,薄切焙等。

柳宝诒重视药材炮制擅以不同炮制方法,如九制香附丸柳氏改用陈皮制之石斛饭上蒸软墨旱莲米汤拌蒸麦冬炒黑缓其凉性。他还独具匠心,以药制药,根据临床需求,一药多制,如阿胶蒲黄粉拌炒蛤粉炒"、或青黛拌炒、或地榆炭研末炒牡蛎粉炒 等。刘氏善于两药互制相辅相成,如淡干姜与 川连炒淡干姜与五味子同打蜜汁炒黑。刘氏还注重引药归经,如鲜生地与豆豉打 治伏邪郁而化热借助药力,导邪外出,如鲜生地以薄荷六分同打”“苏叶同打 生地以制附子煎汁拌炒 ”“生姜炭煎汁拌炒 ”“桂枝煎汁炒 。凡此等等,别出心裁。

柳氏将医理药理紧密结合药物炮制,既严遵古法、推陈出新,为后世临床用药开阔思路。(陆曙  陶国水)

个人简介
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研、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