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⑧ 儒风独茂仁术普济的龙砂医家群体(上)

陶国水 原创 | 2022-12-25 14:02 | 收藏 | 投票

 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

儒风独茂仁术普济的龙砂医家群体(上)

 

引言:在龙砂医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儒医,他们以儒通医,亦儒亦医,博史通经,格物致知,惠世济民,著述立说。在医德修养,践行儒家“仁”“孝”尊生孝亲,仁者爱人,扶危济困、普渡慈航。他们践行大医精诚,淡薄名利,不畏风险,一心救治,德术俱彰。时至今日,龙砂医家的医德医风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激励着当代龙砂人。

医文兼修,援儒入医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儒医”言:“吾闻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 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 儒与医岂可分哉! ”。龙砂文化区融合包孕吴越的太湖文化、海纳百川的江河文化,尚德崇文,学脉巍巍,儒风独茂,形成了庞大的儒医群体,他们或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或亦儒亦医

“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北宋名相范仲淹更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名言。龙砂医派开派人物之一的“名医进士”许叔微曾为翰林学士,后弃官归医,隐居太湖之滨“梅梁小隐”,践行仁术济世,谓“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顾始终不索酬谢”,一生免费行医,被百姓奉为神医

另一位龙砂医派开派人物陆文圭(字子方),宋末元初人,他既是一位博通经史百家的大儒,更是一名医者,现有文献虽尚未见其医著与医案,但从许恕《北郭集》子方先生医者流,楚楚玉树森清秋。苏耽种橘井不竭,董氏卖杏谷初收。中将陆氏与苏耽董奉相喻,足窥其医术医德之高。

明代江阴人曹建(字心起),博学鸿儒,鼎革后业医,盛德慈和,人称“国手”,曾著刻医书行世。顾儒(字成宪),江阴人少业儒,少业儒,贯穿经史,能诗能琴,因侍父疾久,遂通医,遍购方书读之,得其意而参以慧解,神明机变,投剂无不立起,甚之病家鬼物作声曰“顾翁来用药亟去”,勿为崇病者亦往往梦其祖先,告以“疾非顾翁弗廖”,以是远近争延致,欲烝民同跻寿域乎,著有《简明医要》,“疾痛假乎庸医无能治疗,欲存管见自备检阅,又虑夫先贤立论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选择已经效验平常方药,手录成帙,分门论病,分病定方,一阅可寻,其难制之方不录,怪异之药不取,岂不简且明哉,名曰简明医要”其子顾言,字尚实,明万历20年(1592年)进士,官至参政。顾儒亦因子顾言,封慈谿知县,南京刑部郎中,奉政大夫(《崇祯江阴县志·顾儒封赠》)。姜大镛(字鸿儒),工诗善医,亦儒亦医,清·王家枚《龙砂志略》载其“以业医余绪兼及于诗者……先生之诗,天机清逸,有长庆之层折而不流于浅”,辑《龙砂姜氏医案》外,著有《鸣秋集》《典山庄诗抄》,清·金武祥《江阴艺文志》记载姜大镛与蒋清怡等合撰有《幽谷莺声集》。江阴金瓶许氏许恕(字如心),工诗善医,亦儒亦医,有《北郭集》收入四库全书》。

宜兴人杨宗洛由儒而医,与无锡王济时切磋,术益精《旷直医案》。鲍锡珍(字朋山),读医书,通其术,遂弃儒就医,治病奏效如神。

清代无锡人叶应辰(字茂拱),弃儒习医,屡起危疾。施教 (字子承),研精儒学,后转医学,诊切若有神遇,投药无不立效。沈金鳌(字芊绿),早年习儒,博闻强记,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著有《尚书随笔》等,其“博古明经,一生笃学,大约四十以前,专志儒书;四十以后,专攻医学。”嵇永仁字匡侯出生儒门,工诗古文旁及词曲,儒而通医,有《抱犊山人集》行世,《清史稿》载“永仁知医,著有《东田医补》”。荣汝棻(字椿年),为锡山名诸生,学养深醇,博通经史,尤邃于医学,著有《医学一得》。

无锡人华秉麾,光绪十九年举人,先后出仕福建船政局文案、以知县指分广东,后任迪化省警察厅长、中俄学堂提调等职,华氏儒而兼医,后寓沪上,弟子门人甚多,著有《医学心传全书》。

曹颖甫早年攻举子业,就读南菁书院,拜师晚清经学大师黄以周门下有《古乐府评注》《气听斋诗集》《梅花诗集》《诸子精华录》等文学著作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清政府罢科举后, 曹氏弃文从医,1919 年正式改行到上海悬壶应诊。

大量儒医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龙砂文化区中医的整体化素养与知识结构,他们秉持读书人修齐治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精神追求,在以仁术博济施众的同时,阐释医经医理,创立新说,留下众多著作。

在著作命名上,也彰显“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尊生思想。如明代无锡人堵胤昌,取通达生命之意,将其著作名之《达生录》,沈金鳌将其著作取名《沈氏尊生书》,姜体乾有《仁寿镜》等。

 

医官众多,御医频出

儒医群体为龙砂文化区孕育了大量医官与御医。许胤宗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授散骑侍郎,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曾用熏蒸疗法治南陈柳太后中风,授义兴(宜兴古称)太守。《旧唐书》《新唐书》皆谓其“医术如神”,《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皆有载录其医案。蒋少卿,义兴阳羡人(今宜兴),唐高宗时任殿中侍御医。明代宜兴人卜惠、王承学、杨忞、单信、王玉(字汝瑛)、周卫、徐汝翼等,皆隶太医院。王玉因用药奇效,深受弘治皇帝宠赉,累官通政使,著有《璞庵医案》,周卫有“卢扁再世”之誉。

明代无锡人钱凝禧(字公锡),万历时礼部儒士,兼修医学,著有《集验良方》。茹海(字德宽),明代无锡人,选隶御药局三十年,起人济困无算,乐善好施,私谥为“端简先生”。

施仲模,世业幼科,其子施中立,为太医院医士,其孙施泽民、施润民、施济民、兼通医学。施济民,官县医学训科。施存善(字昌宗),永乐初诏征,为韩王府良医副,宣宗召拜御医,赐诗宴文华殿。昌宗之子施安,累进奉政大夫,其孙施元济,历官太医院使。

薛福辰博览经史,医儒兼修,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青萍阁文集》《素问运气图说》《医学发微》《临证一得》《风劳臌胀试验良方》等书,薛氏还全文批阅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患重病,薛福辰由李鸿章等保荐入宫为慈禧治病,光绪八年慈禧病体痊愈,薛因治病有功,慈禧亲书“福”字和“职业修明”匾额,并赐紫蟒袍、玉钩带一副,又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光绪十五年因病告乡,慈禧赐“寿”字匾额和联句“敬谨身修葵向日,光明心事月当天;人游霁月光风表,家在廉泉让水间。”   

张洵佳(字少泉),龙砂华士人,同治癸酉优贡,授奉政大夫、同知衔,历署河南上蔡,宁陵陈留县知事,升用直隶州知州。张氏学养深醇,著有《爱吾庐诗钞》,兼长医术,徐世昌等保荐为慈禧太后治病,徐世昌曾题赠“江藩宗师”牌匾。

柳宝诒,博览群书,经子史集、历代医书多有涉及,同治四年考中第一名秀才(时称“泮元”),以优贡推荐入京廷试后,试用正红旗官学教习,兼行医京师。后见清廷腐败,遂归里精研医道,“致力于医,饮之太和”,开设“柳致和堂药店”。柳宝诒奉行古人三余读书之说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 珍惜每一寸光阴,白天为人诊病, 晚上研读医书, 并把书室题名为“惜余小舍”, 以鞭策、勉励自己,终成一代龙砂温病大家。

邓星伯出生无锡江溪桥邓巷医学世家,融汇家学、龙砂、孟河学验,名震八方,苏、浙、闽、粤、皖、鄂、鲁、豫,求诊者络绎不绝,邓氏“揆阴阳,辨五色,施方术,一锤定音,着手成春”,邓氏医德高尚,常于后辈、弟子言“为医者应仁慈为怀。贫者已苦,患病则更苦,对此必尽力拯救,不能以无利而拒之门外,更不能乘人之危,索取钱财,败坏医德医风,吾最痛恨之。”

摄政王载沣患湿温伤寒,由宫保彭玉麟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诏邓星伯去京诊病,一时间轰动无锡城。邓抵京后,诊治旬余即愈,为太医折服,闻名内宫,传为妙手。江苏按察使和布政使朱之榛聘其为医药顾问,后慈禧太后患病,朱之榛荐举邓氏入京,邓因挂碍百姓诊务,无意于此,转而推荐苏州名医曹沧州,成就了一位吴门御医。

邹云翔无锡东绛人,幼年即能默诵《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及《古文观止》,早年供职无锡国专,奋研文史,后经秦执中先生介绍,拜师经学大师唐文治,从此经史、文学大进,为以后学医、业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因母染暑疫而逝,遂教从医,拜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为师,并就教于龙砂名医张嘉炳,终成一代名医

丁福保(字仲祜),无锡人,早年肄业于南菁书院,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因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师从赵元益(无锡荡口华沛恩外孙)研习岐黄之术。(陆曙  陶国水)

个人简介
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研、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