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11) 龙砂医家对中医教育的贡献(下)

陶国水 原创 | 2022-12-26 08:10 | 收藏 | 投票

 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11)

龙砂医家对中医教育的贡献(下)

 

创建针灸学社,重光绝学

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阴华士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传小儿科及种痘,祖父承凤岗、二伯父承爵廷、父亲承乃盈皆以医名乡里,此后承爵廷与承乃盈,分别学习针灸于罗哲初、陈居才。

承淡安六岁开始国学启蒙,高小毕业后任教,受家学影响转而攻医,从同邑龙砂名医瞿简庄习内科,1920赴沪上参加汪泽主办的中西医函授班,后又到了西医周星一处进行实习。

受西学东渐的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想影响,早期热衷西学,1923年因腰痛和失眠久治不愈,却被父亲用针灸很快治愈,遂改变对针灸偏见,转而潜心研习针灸,承淡安1925年开始独立行医,多年后创立“澄江针灸学派”,成为近现代龙砂医家的杰出代表。   

1926年承淡安转至苏州,后在皮市街挂牌行医。1928年夏他与吴县中医公会季爱人、祝曜卿等,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并承担生理与针灸两门课的讲义编写与授课工作

1930年,承淡安在望亭与王惕仁、曹仲康等同道,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通函研究科等。1931年秋,完成《中国针灸治疗学》编写,并申明为读者解答书中问题、并教授针灸,引来全国各地很多人来望亭学习,随着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用房不够,遂于193210月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迁至无锡西水关堰桥下,19338月开始招收通函研究社员,193411月向中央国医馆呈请备案事宜获得批准,中央最高法院院长、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担任社董。

为进一步探索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和针灸学理,1934年秋承淡安从无锡出发赴日本考察针灸现状和针灸学校的办学建制课程体系设置1935回国后,设立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开设针灸速成班、普通班,除参照日本针灸学校学科设置外,增加《内经》《医论》两科,同年速成班毕业17名学员,第二届毕业51人,随着学员增多,遂增加二年毕业之本科班,并于1936年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开展学历教育,无锡名医顾子静等均在校担任专职教授。19367设立针灸疗养院,设病房和门诊治疗室,为学员提供见习和实习基地,形成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创办针灸杂志,传道弘学

193310月,承淡安在原本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基础上,创办我国近代最早的针灸学专业学术期刊《针灸杂志》,开设有“论文”“专载”“杂着”“问答”“医迅”等栏目,早期为双月刊,内容丰富多彩,承载针灸学术交流平台,也是针灸同仁获取针灸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1935年改为月刊,还增加了“秘术公开”栏目,鼓励全国针灸同道能把隐藏于民间的针灸秘方、独门技艺公开发表。

承淡安十分重视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播,在日本考察期间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回国后承淡安在《针灸杂志》对《古本十四经发挥》连载,并对两部书进行了整理出版,古典珍籍失而复得并达到广泛传播,并服务于临床。

1937年夏,黄竹斋先生应承淡安邀请,来无锡中国针灸专门学校讲学,并将其珍藏白云阁藏本《难经》在该刊连载,由于战事爆发,刊登三期中断。

设立研究分社,名海内

1935年中国针灸研究社通过内部商量决定,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成立分社,并制定了详细的分社章程,对有需要的分社总社可以派出师资指导。

香港东华医院第一任中医长卢觉愚193211月加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是香港中医界向该社报名进修针灸学第一人他的第一篇针灸论文完成于1934题为“突眼性甲状腺病针效之研究”发表在无锡《针灸杂志》上。1935年卢觉愚在香港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香港分社,这是香港第一个针灸学术团体香港分社于1970年在香港重组卢觉愚任名誉社长,谢永光任社长1979年该社改称香港中国针灸协会。

19366月,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福州分社成立,到19378月,浙江台州、江苏东台、安徽潜山、广东东莞、潮安、陕西兴镇、湖北石首、山西天镇、辽县、福建建瓯、广西柳州、陕西蒲城、南洋新加坡小坡等地均建立了分社,为函授教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已经构建了集教学、医疗、研究于一体的针灸学术发展模式院创办了第一本针灸专业期刊《针灸杂志》第一家针灸专科医院针灸学研究社有社员数千人经过分社的扩充,承淡安的弟子远播海内外,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他们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

夏有兵等曾撰文《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无锡办学概貌》指出:我国近现代针灸复兴先驱承淡安先生,通过创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培养了万余名针灸传人,为针灸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在无锡设社的6年间,是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发展最顺利、成就最辉煌的6年。

抗战出力献策针灸救国

正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进一步扩大办学,拟迁往无锡南门南市桥上塘七十号时,淞沪会战爆发,西水关堰桥校址被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夷为平地,办学中断。

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缺药少医的状况,他振臂疾呼,国难当头,各行各业都应为抗战出力献策,针灸也能抗日救国!

承淡安随身携带针灸用具与一本自编的《中国针灸治疗学》,毅然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路西迁入川。针对战争时期,药物来源困难,承淡安认为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充分发挥针灸简便廉验的优势,同时开设短期或临时针灸培训班培养人才在承淡安的影响下,重庆后方救济中医医院专门组织了学习班,邀请其传授针灸疗法。

虽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承淡安在治病讲学的同时,仍不忘学术研究,1941年春编成《伤寒针方浅解》一书。1942年夏,又应四川国医学院之邀,在该校任针灸科教授。1947年冬,承淡安经重庆返回无锡,又迁至苏州继续行医,1948年在苏州与妻子姜怀琳开设“怀安诊疗院”。

西迁10年间,承淡安救治病患无数,并培养学员400余名,将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理念,付之实践。

筹建高等院校,桃李满园

1951承淡安在苏州司前街恢复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归复社务,《针灸杂志》亦如期复刊。1954年,承淡安受命来到南京,筹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承淡安领衔举办了多期各类型师资班为全国各中医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被誉为中医界的黄埔军校,单被选派去北京的就有董建华、程莘农、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印会河、 程士德、刘弼臣、杨甲三、孔光一等,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办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医大师周仲瑛、张灿玾、班秀文等也都毕业于该校办的师资班。

在办学上,承淡安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认为传统中医几千年来的治疗效果主要基于《内经》《伤寒》《金匮》及《神农本草经》这几部著作上,这些书是中医的基础,舍去这基础,中医就不能治病。夫西洋医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湖不可废之故。

 实现传统中医师承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转换,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他组织编写了第一套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科研上,他坚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关于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几点意见》详细阐释了科学助力中医学术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认为“值此科学时代,道不出理,何能使众人谅解而深信?”

承淡安为推广针灸事业,1928 年始在苏州、无锡等地开办针灸教育研究机构抗战期间到四川仍坚持办学,西出金陵开中医教育之先风,20年间培养学生逾万,遍布海内外弟子赵尔康、邱茂良、谢锡亮、陈应龙、曾天治、陆善仲等均为针灸名家开创“澄江针灸学派”,成为近现代龙砂医家的杰出代表。   

曹颖甫、薛文元、承淡安、郭柏良、章巨膺五位中医教育家对近现代中医教育的贡献巨大,培育了一大批中医药事业接班人,影响深远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有11位与龙砂医家有直接师承关系

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 2011年在江阴召开的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及疫病预测培训班暨学术交流会上说:江阴在清代的中前期就形成了一个龙砂医家流派……民国时期,更是名家辈出,比如曹颖甫先生、薛文元先生、朱少鸿先生、承淡安先生、章巨膺先生这些都是名家。 曹颖甫先生和丁甘仁先生办中医教育,在上海办了一个中医专科学校,他当过教务长,他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的老师,也就是我的太老师。 薛文元先生是上海中国医学院的院长,也是我的老师……承淡安先生是搞针灸的,在近代来说是针灸大师,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那时没有院士。章巨膺先生也是中国医学院的教师。这许多名家,既是临床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培养的大批的中医人才,为振兴中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陆曙  陶国水)

个人简介
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研、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