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经济的发展现状

迟竹强 原创 | 2019-10-30 12:18 | 收藏 | 投票

  希腊经济只占整个欧盟的2%,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经济体。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体,却掀起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涛天巨浪,掀开了不为人知的欧洲债务的盖子,并让爱尔兰、葡萄牙乃至西班牙、意大利等强得多或大得多的经济体相继陷入危机。这是全球化和金融传染(Financial contagion)最为生动的一个例证,太平洋彼岸的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翅膀,就能让太平洋此岸酿生一场风暴。

  关于希腊和欧债危机的分析和评论已经有很多了,其中有一些明显的谬误和偏见,需要先纠正一下。

  因为希腊经济小,又是欧债危机的风暴眼,受国际媒体报道特别是德国人态度的影响,很多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希腊,认为希腊又腐败、人又懒、经济也是一榻糊涂。

  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腐败这事,承认不承认,是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的。在重人情、重人际关系的社会,腐败一般都是个问题。

  总体上,国家可分两类。一类重契约精神,一类是人情社会。西方国家一般重视契约精神,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工作、做事,都拿法律、规则、合同说事,契约大于人情。这种国家,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也可以单纯。有意见,不要赖我,要赖就赖契约。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人情大于法,遑论什么规则、合同。

  在人情方面,希腊是欧洲的中国,契约精神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要淡薄得多。我曾因公务出差希腊,那次经历让我从直观上感到,这个国家在人情上太像中国了。

  人情大于法,就为寻租和腐败提供了土壤。希腊危机爆发后,在三驾马车的逼迫下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包括打破运输专营权。有欧洲企业乘兴而来,却发现希腊政府承诺的打破运输专营在实践中根本没有兑现。质问相关官员的时候,那个官员两手一摊,很老实地说:运输专营的那些人都是我的朋友。

  在人情社会彻底转型之前,腐败始终会是个问题。只有人的自律和法律的执行都达到很高的水准,人情社会的腐败现象才会有根本性的扭转。比如日本、香港、新加坡。

  所以,对希腊的腐败,既要正视,也不能忽略它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说希腊人懒,则更多是一种直接的感观。其实,勤劳惯了的中国人,去哪里都会觉得那里的人懒。正如勤劳惯了的德国人,会觉得德国之外的所有欧洲人懒。

  其实,就工作时长而言,希腊是发达国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超过大家公认勤勉的德国人。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也不愿相信。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从这个角度,说希腊人懒是不公正的,因为人家现在遭难就怀疑人家的勤勉更有欠公正。

  只不过,希腊人每个工时的产出相对较低,效率差一些。但这顶多只能证明它笨一些,而不能说它懒。

  因为希腊现在遭灾而将其经济一笔抹杀,同样有欠公正。全世界都知道,日本和德国是战后经济的两大奇迹。日本是亚洲的奇迹,德国是欧洲的奇迹。可能没有人想到,在日本创造奇迹的那几十年里,欧洲还有一个国家也在创造同样的奇迹。尽管块头小得多,但就增速而言,从50年代初至1973年,希腊是仅次于日本的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希腊经济奇迹”。

  希腊最牛的就是航运业。希腊老船王之所以名扬四海,不仅仅因为娶了肯尼迪的遗孀,更是因为希腊在全球航运业长期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

  希腊次牛的是旅游业。这个洁净得只有蓝色和白色的国家、欧洲古老文明和无数人神传说的土地,是全世界游客最多到访的几大目的地之一。

  希腊在欧洲是经济的小不点。但在它所处的巴尔干半岛(一战的火药桶),希腊却是经济的顶梁柱和最大的投资国。在它的一亩三分地上,希腊是不可小觑的。

  即使在八、九十年代,希腊在经济奇迹的爆发式增长之后步入平台期,依然是欧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增长的年份远远超出停滞和衰退。

  今天,以事后诸葛的观点看,2001年加入欧元是希腊最大的失算。但其实,在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连累世界之前,希腊经济依然是欧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所以不能因为希腊经济现在不行了,就认为希腊经济从来就不行。

  但是,2001年加入欧元,的确是希腊最大的失算和希腊今日危机的肇源。而在加入欧元后的那段时间,经济上看似顺风顺水甚至因奥运会而风光无限,但在风光的背后,危机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加入欧元前,希腊使用自己的货币,汇率是它刺激出口、刺激经济的法宝。只要经济不行了,它就可以通过本币贬值,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和税收。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加入欧元前,希腊政府也有赤字和债务。但因为没有欧元和整个欧元区的背书,市场对希腊政府发行的债务没有信心。所以,希腊政府即使想扩大赤字和举债,市场也不一定合作,即使借钱,要价也很高。所以,没有加入欧元时,希腊政府没法无限举债,也拿不到德国国债那样的价格。

  加入欧元,一切都变了。汇率由市场和欧央行定,定的标准是整个欧元区19个国家而非希腊一家。希腊出口和经济状况再惨,如果德国和整个欧元区出口和经济不那么惨,汇率就跌不下来,希腊出口和经济只能在坚挺的汇率下惨死。

  欧元区内部也是同理。相对于德国等顺差国,希腊属逆差国。按常理,逆差国货币会贬值,从而增加其出口价格竞争力,使逆差缩小直至平衡。但现在,顺差国与逆差国同处一个欧元区,共用一种货币,逆差再大,货币也不会动。希腊这样的逆差国,只能坐视逆差越来越大而无可奈何。

  失去了本币和汇率这个法宝,希腊只能等死。

  有人可能会说,欧元区拴住的是19个国家,又不是只有希腊一家。希腊失去了汇率法宝,其它国家同样。为什么只有希腊要死去?

  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在固定汇率机制下,经济体是没有办法利用汇率贬值刺激出口的,但却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内部贬值(internal devaluation)的办法刺激出口。因为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汇率贬值,让产品的外汇价格变低。比如,100元人民币的产品,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6,出口到美国就是16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到7,出口到美国就是14美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办法。

  内部贬值法不是通过汇率贬值,而是降低产品自身的价格。比如,原来卖100元人民币,现在降到84元。在人民币汇率保持6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到美国的价格降到14美元。

  内部贬值法有几种办法。一个是整体经济通缩,产品的价格都越来越低。希腊目前就是这样的状况,GDP已较2008年跌了四分之一,产品价格越来越低,这从理论上会提高希腊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也是三驾马车和德国坚持让希腊实行紧缩政策的理论依据。

  另一个办法是主动削减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从而在不影响利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产品价格。德国用的就是这个法子。通过更灵活的用工制度和更“奖勤罚懒”的福利和失业政策,德国成功地将包括工资和福利在内的劳动力成本降了下来并长期保持低位。据了解,德国这些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基本没有提高,而同期,希腊工资水平却翻了一倍多。

  希腊与德国在竞争力上本就有很大差距。同处欧元区后,由于失去汇率贬值的手段,希腊只就剩下内部贬值一个手段。考虑到在品牌、技术、口碑、营销等方面竞争力本就不如德国,希腊在内部贬值上本来应该采用比德国更大的力度。结果正好相反:在德国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和低通胀等方式大力“内部贬值”的时候,希腊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内部升值”之路,工资大幅增长、福利水平大幅提高、通胀居高不下。

  不需要明眼人也能看出,这样相左的选择,只会使德国产口越来越无敌,希腊产品越来越无力;德国顺差越来越大,希腊逆差越来越大。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