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高手成长青谈跨国并购内幕

成长青 转载自 中国经济周刊 | 2009-08-14 15:21 | 收藏 | 投票

      2007年9月13日,立在一天一夜秋雨中的王府井东方广场青灰色的楼群让人凉意顿生。

      英国渣打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干净的会议桌上除了两个重大项目的纪念标示牌和两盒纸巾外,只有一部黑色电话机,上面用英文标示着分机号和拨打外线的方式。

      五六张公司材料以及空白处写满的记者笔记、两大杯咖啡和果汁、细声慢语的叙述占据了随后的三个小时,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是面前这个“跨国收购融资高手”的轮廓却逐渐清晰起来。

      他就是成长青,十几年前负笈西行的湖南少年,如今的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英俊、儒雅的外形,热情而不张扬的个性,和你侃侃而谈时,他操盘的那些精彩而曲折的投行案例,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作为观众,看后仍意犹未尽......

      “我曾参与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收购案”

      成长青是个“空中飞人”,一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世界各地跑,记者采访到他颇费了一番周折,他自己也从不讳言是一个“国际人”。

      记者想写他,是因为2004年,他与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中欧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一起,获选“中华十大英才”。而在这十位英才里面,他年龄最小,只有42岁,也是唯一的“外资代表”。

      记者想写他,还因为他是进入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的大陆华人第一人,也是2002年8月他正式加入英国渣打银行后,使中国跨国并购业务快速发展的推动人:仅2004年一年,他协助中国企业完成海外收购及融资31亿美元。其中,36小时内完成近10亿美元并购,成为投行经典案例。

      2004年10月13日,成长青接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财务部总经理解正林打来的电话。解正林说,中石化要在安哥拉完成一个近30亿美金的收购,本来卖方已经同意出售给一个印度公司,但中石化通过各方配合,抢得先机,把这个收购争取过来了。现在谈判完成,卖方要求中石化在48小时内付9亿美金。解正林希望成长青帮忙办一个备用信用证,证明中石化在渣打银行账上有9亿美金,随时可以提取。

      中石化在安哥拉竞争的这个30亿美金的收购项目,位于安哥拉海上第十八区块,离海岸线大约有100海里。按照中国政府管理流程,国有企业进行收购要经过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一系列审批程序,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避免外汇流失。当时中石化面临的情况是:发改委只是口头上认可,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的书面批文还没有下来,而对方要求48小时内交定金,否则将卖给印度公司。

      其实,中国银行、荷兰商业银行、中国开发银行、法国农业银行等之前都试图做这个案子,但一听说政府批文不全,加上对方要求48小时付9亿美金,没有一家银行敢冒险接这个单。

      现在解正林打电话找成长青救急,是把“宝”最后押在了渣打银行。

      9亿美金足以买20架波音737飞机,9个中国大饭店,可以使一个银行倒闭。对成长青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金融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要有前瞻性,要有创新,不能只跟在别人后面走。”经过一番思考,成长青决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时机。

      2004年10月14日,北京时间晚八点半,成长青召集远在伦敦及纽约的总行信贷委员会五名董事,举行电话会议,专门商议中石化的这起并购案。

      “你对安哥拉的政治风险怎么看?”

      “如果中国政府部门不批准怎么办?”

      “利率及汇率风险怎样处理?”

      董事们毫不留情地把可能遇到的风险逐一提了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成长青从容应答,他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银行市场,新兴市场充满了机遇,但也有它特有的风险。谁能准确判断并驾驭风险,与客户一起前进,才能成功建立并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这笔交易风险看上去很高,但实际上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成长青的底气和信心还源于他手里握着的几张牌:首先,渣打银行曾较早介入和了解类似于安哥拉这样背景复杂的国家;其次,渣打银行有一支非常了解石油区块储量质量和开采成本的团队;第三,他坚信有中国政府作为中石化的坚强后盾,此次并购定会走得顺畅。

      10月15日傍晚七点。通过长达9个小时的两次激烈辩论,董事们终于跟成长青达成意见一致,同意渣打银行支持中石化的这次并购。

      2004年10月16日上午11时,负责中石化上游产业的国际勘探公司拿到了从渣打银行开出的9亿美金的备用信用证。

      这次收购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非洲最大的投资。

      对成长青而言,这场仗他打得的确漂亮。9亿美金对他,是从事银行业务以来最大一笔买卖,或许今生再也不会遇到,成长青凭借智慧和胆识把它做成了,仅仅用了36个小时;而且一切如他所料,十二月中旬,该项目通过了中外政府的所有审批,随后再融资被近二十家国内外知名银行超额认购。

      36小时,9亿美金,中国并购史上前所未有,世界并购史上也极为罕见。成长青因此在业内名声大震。

      “跨国并购不能急于求成”

      近几年,成长青及其渣打银行并购团队在跨国并购中十分活跃,先后协助如下企业完成多项收购: 

  在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法国4亿欧元有机硅资产案中担任财务顾问;在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澳大利亚1.9亿美元资产案中担任融资收购顾问;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收购14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油田案中担任债券发行财务顾问;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收购中亚天然气资产案中担任财务顾问;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收购8.7亿美元非洲油田及14亿美元的融资项目中担任顾问;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收购6.3亿美元韩国化工资产案中担任财务顾问;在联想集团收购IBM 6亿美元案中担任银团贷款联席安排行……

      记者还了解到,胡锦涛主席及温家宝总理曾分别在北京及澳洲参加了以上部分收购项目的签字仪式,足见这些并购案体现出的政治及经济意义。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并购,我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为企业、为国家的拼搏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爱国情愫所产生的凝聚力,让我们合作得非常顺畅。”成长青向记者说这番话时,言语中充盈着喜悦和自信。

      与此同时,通过参与众多并购案,成长青也在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部分企业老板急于求成,只关注拿下目标而忽略了合理交割结构,从而给今后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税务、劳务、金融风险等问题;再比如,部分企业管理层缺乏基本跨国文化敏感性,要求部下二十四小时开机,而外国员工一般认为下班后的时间不再属于老板。”

      成长青告诉记者,他正在将自己的从业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准备去各名校与EMBA学生分享。

      “下一目标是50亿美元收购案”

      中国的兼并收购业务正处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阶段。成长青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介绍,目前中国的兼并收购业务值只占GDP的1%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不及欧美的14%。而收购兼并在发达经济体内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国外的CEO们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做这类事情。在成长青眼里,收购兼并是一种无国界经济,是经济生活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成长青感觉自己的职业就像在听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在他从事收购兼并业务的历程中,不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

      “最近在收购东南亚某电厂的时候,两年前卖方出价5.4亿美元而无人问津,这次投标中,我们所代表的中方公司报出6.5亿美元,以为胜券在握。但是,斜刺里杀出一家美国公司出价9.3亿美元,致使中方投标落空。”成长青向记者坦言。

      2003年非典期间,闲来无事的成长青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一年以后,他才开始爱上这项运动。直到现在,他的成绩不过是95杆左右。

      “成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打高尔夫球吸引我的是,一场球就像一场并购案,充满了挑战、期待及变数。”

      成长青可能不太在乎自己下一场高尔夫球的成绩,但他期待着下一次收购的成功。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完成一笔50亿美元以上的收购,成为中国跨国并购新的里程碑。”

个人简介
英国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 首席执行官
每日关注 更多
成长青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