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水,是刘再复散文的重要题材。
刘再复以他酷爱自然的天性,如醉如痴地追寻山水、咏叹山水,在追寻和咏叹中抒发生命的激情。他一遍又一遍品读沧海的深奥,他一次又一次追寻大河的奔流,他为工作忙碌而“疏远”青山所痛苦,他为有高山做自己“脊骨的支撑点和智慧的支撑点”而自豪。
山和水成为刘再复的钟情之物,也是他散文中主要的抒情之物。他在散文中对山水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试看他一部分散文的题目:《读沧海》、《又读沧海》、《大河,永远的奔流》、《高山,永远的巍峨》、《深海的追寻》、《山顶》、《黎明河》、《黄河的心曲》、《我找到了那一缕海波》、《我是山野的孩子》、《假如我早一点见到大海》、《青山的怀爱》、《大河的苦闷》等等,这些散文都是刘再复山水情结的真实写照。
一、刘再复散文中的山水充满生命的激情。他咏叹大河永远的奔流:“奔流着,追求着。追求着遥远的大海,追求着无尽的渊深;追求着海上圣洁的日出与庄严的日落,追求着不拘一格的烟涛和永不僵死的碧浪花”。“许多少女般秀美的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许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许多浪子般的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唯有你,还在奔流,还在奔流,还在追求着你不朽的抱负和不朽的情侣”。“斩不断的奔流,关不住的奔流,冻不死的奔流”(《大河,永远的奔流》)。
他咏叹大海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和它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染污你的蔚蓝,不知道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道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兰色的奇观”。作者在反复地阅读大海后,终于找到它终古常新、永不消失的答案:“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自身是健康的,自身是倔强地流动着的”(《读沧海》)。
他咏叹高山的永远巍峨:“我常痴立在你的脚下,仰望着你,欣赏着你的巍峨。……你的尖顶上有千岁的老树,树的眼睛藏着商周的明月和汉晋的白雪,到如今,山顶上恐怕还有树的精魂”。“想到你时,总是想起难以摇撼的故乡,难以摇撼的故国,难以摇撼的大自然的尊严”。“找到你,就找到故乡的灵魂与脊梁”(《高山,永远的巍峨》)。
这里的山、水,奔突着生命,洋溢着激情,充满着昂扬向上的气息,体现着力的美,也反映着刘再复情之所在,心之所往。
二、刘再复散文中的山水凝聚着崇高的品格。
山和水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文化的。刘再复笔下的每座山,都凸显着美的灵魂和品格,每条水,都流淌着大爱的颂歌。
他笔下的大河大江有无尽的追求,与“山崩地裂”、“怪石险滩”、“冰层岩礁”做勇敢的抗争,永不停步,“奔走了数不清的路程,唱了千万载不倦的恋歌”,体现出令人赞叹的征服的美。
他笔下的大河大江具有慷慨奉献的情怀:“你混浊的血液慷慨地润泽着两岸的土地,凡是你润泽过的地方,都留下鲜花的纯正,菜蔬的鲜嫩,青草的明艳,稻麦的洁白洁白的乳汁”(《大河,永远的奔流》)。
他笔下的海能够兼收并蓄,自我净化,具有“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不被污染,不会衰老”,“更新、进化”,“终古常新”(《读沧海》)。
他笔下的高山,含蓄深沉,崇高坚定。“你使我崇仰巍峨,也使我懂得谦卑。如果不是你岿然坐落在我的心头,我大约早就飘浮起来,站在高耸的层楼上,大约会以为已经到达世界的屋顶。没有压在心中的沉甸甸,人生早已轻飘飘。……想起你,我的思想就充满肃穆,没有勇气说一句轻浮的假话,没有勇气感到满足。”高山的品格启示人们,“高山之子的胸脯该积淀着你的苍松与悬崖,对着惊涛逆浪,该有山岳般的脊梁;对着狼吟虎啸,该有古岩般的坚强。严正地站立于大地,对着无限的时空,该不会再有那幺多的幼嫩与彷徨”(《高山,永远的巍峨》)。
正因为刘再复发掘了山水崇高的品格,所以他骄傲地宣称:“我是山野的孩子”,所以他由衷地赞叹:“我仰慕一切大江似的抱负,大江似的思想,大江似的事业,大江似的文章,大江似的前进气魄,大江似的风流人物”。他甚至愿意化作大江“血液中热烈的一滴”(《大河,永远的奔流》)。
刘再复坚定地确信,山和水都是“伟丽”和崇高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永恒的”,“丰富的”,“厚实的”,“是没有时间的边界与空间的边界的”,“人们对这种存在的爱永远不会消失”(《伟丽的存在是永恒的》)。
山和水给刘再复以创造的灵感,给他以艺术的题材,为他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他借用沧海、大河、高山等自然意象来雕塑大写的人字。来张扬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对山的感受和对水的情思都是独特而杰出的。再加上刘再复以他灵动的妙笔,把抽象情感有形化,把内心体验意象化,这就使得读者也对那有生命、有活力、有品格的山和水“痴爱”起来,在痴爱中追寻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