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以完整的农村为背景看中国土地制度的逻辑

书评人:王淼 2010-11-06 22:06 赞[1] 收藏

  以完整的农村为背景看中国土地制度的逻辑

  王淼

  《乡村社会关键词》与《地权的逻辑》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教授最近出版的两本书。前者是作者在农村调研中写作的随笔结集,后者则是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方向的专题研究报告,两本书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笔法书写了作者对中国农村变迁的理念与担忧。他所研究的是一个充满差异性的中国农村,他的思考不仅出于经济,同样出自社会与文化的关心,这样就为我们理解农村构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背景,使我们可以透过各种案例现象找到中国乡村社会的微妙逻辑。

  近30年来,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种来自于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而带来的衰败。在这样一种矛盾和背反中,农村和农民都与传统意义和教科书中的描写大不相同。与其他很多关注农村的学者不同,贺雪峰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或者消费能力的提高,而是“农民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多年以来,不停顿地在“乡间行走”,让他深深感到“正是高消费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导致了高污染和高浪费,超出了人的自然需求的畸形消费,也异化了人的价值。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当前中国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

  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上,他对现在的很多流行理念都持有怀疑态度。《地权的逻辑》就是对于“给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的主流观点的反驳。与把农民当成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的表述不同,贺雪峰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村实际上有两类完全不同的土地,一是可以转化为非农使用的建设用地,二是只能用于农业用途的农地。由于当前国家管制土地用途,严控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土地非农使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级差收益。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两种愿景,一是大中城市郊区的农地,土地价值不断抬升,农民对土地用途改变的“补偿”也越来越高,进而要求土地私有;二是远离城市,无法享受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用途改变“红利”的农地,用贺雪峰的话讲,在农地只能用于农业的情况下,农地永久转让的价格只有几千元,是让人沮丧的事情,因为农民无法等待几十年以后土地地价上涨,从而从中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收益。对于前者,贺雪峰评价说:“这种不用劳动即可以获取的土地收益,即使对这些农民有益,也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而对于后者,他认为,“在多数农村的农民仍将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他们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对土地的关心,与其是关心土地权利,不如说是关心土地的收益与耕作是否方便”。但这些年来的土地制度争议,使他担心农村政策出现这样一种错位:发达地区农村问题成功绑架了占中国农村大部分的一般农业型农村的问题,并制造出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犯下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在贺雪峰的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不同区域不同从业状态下的各种农民,显然,“将庞大复杂的中国农村当作了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理想型”是不妥的。

  与关心土地制度的很多学者不同,贺雪峰似乎更倾向于站在中国文化传承兴衰的立场上看农村变迁。《乡村社会关键词》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河南调查时,与某党校一位副校长聊天,谈到计划生育,这位女校长对农民的生育行为十分不满。她说:‘农民所以多生,并不是为了真正发展经济和提高素质,而是好玩。他们生孩子是为了玩孩子,觉得生孩子有趣,整天和孩子玩,很满足。’”他认为,这位女校长的潜台词是“农民很愚昧”。贺雪峰为农民的生育行为进行了辩护,他认为生儿育女并以此为乐,其背后是人们对本体性价值和永恒不灭意义的追求,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头。而生儿育女获取天伦之乐一旦也受到嘲讽和质疑,我们这个社会的根基似乎也在动摇。在他眼里,西方市场理念和中产阶级价值的挤压下,农民本体性价值正在逐渐失落,而社会性评价也并没有相应得到发展。在这样一种“既缺乏本体性价值又缺少社会必价值的情况下,一个社会就不再有道德和信仰的力量来约束膨胀的私欲,就不会有长远的预期,就会成为一个短视而没有前途和希望的社会,就是一个道德沦丧、充满戾气的社会。他说:“中国的某些地区农村正在落入这样的陷阱里。”他充满无奈地说道,当农民文化主体性丧失之后,城市商业文化就会殖民农村和农民,农民因此变成小丑。“王晓明讲,当前没有人关心老人,唯一关心老年人的只有商业广告号召子女给父母送礼物。”对于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贺雪峰同样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的。他警告说,目前中国农村正在大量出现第二代教徒,他们自小生活在一种基督教的氛围中,可能对是中国农村和中国文化构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农民的长期存在,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而不仅仅是保证13亿人吃饭那么简单。

  贺雪峰理想的农村是“低消费高福利”的,他提出要将农民从消费主义霸权中解放出来,并认为“在当前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大量闲暇时间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出健康的、具有农民主体性的消费闲暇的方式,是意义极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要让农民体验到美,诗化自己的生活,让农民获得心灵体验,而不只是感官受到刺激。”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起码在市场规则主宰全球的这样一种背景下,给我们另一种前途,虽然贺雪峰认为自己不是积极的,而是保守的。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作者:贺雪峰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 个人名片 郑友林
  • 个人名片 王秀华
  • 个人名片 陈晓明
  • 个人名片 李建涛
  • 个人名片 王显明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