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
第二章 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直到 19 世纪中期,人类的发展主要是靠能量的获取和物质的生

  产。信息虽然有用,但总体来讲它的作用有限,也很少有人把信息当

  作一个产业来经营。

  1849 年,一位德国人看到了金融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开始用

  信鸽在德国(更准确地讲是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和比利时之间传递股

  价信息。在此之前,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发生了影响证券市场的大

  事,几天后消息才传到市场上。这位德国人意识到金融信息的重要

  性,便把传递金融信息当作生意。虽然信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信息

  的传递,但是效果有限。所幸的是,这位德国人生逢其时,电报出现

  了。当他意识到电报这一新型通信工具在效率和可靠性上具有巨大的

  优势后,很快就开始用电报传递信息。几年后,英国和欧洲开始修建028 信息传

  横跨英吉利海峡的电报电缆,这位有远见的德国人便把他的公司搬

  到了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并且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签下一纸合

  约——通过海底电报线向英国提供欧洲大陆的股市行情,以换取英国

  股市的信息。随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传递的内容也从金融情报扩展

  到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他所创办的公司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

  的通信社,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路透社。

  传媒业的出现为电报建设买单

  路透社这样的新闻社显然受益于电报的发明,但电报的发展也要

  感谢这些新闻社以及以新闻为生的媒体,因为没有它们为电报买单,

  电报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产业。

  早期架设电报线路的成本很高,因此最初发电报每一个字母的收

  费高达 1/4 美分,而一份很简短的电报也要 25~50 美分。当时一美元

  可以买 9 瓶波特酒或者一双皮鞋。高昂的费用,让电报一出来就面临

  做什么用的问题,这也让莫尔斯等人十分发愁。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人们很快就为这项实效性非常好的通信工

  具找到了用途,并由此催生出传媒产业。

  虽然报纸的历史要比电报长不少,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除了官

  方的邸报,只有收集和编纂当地新闻的小册子,里面收集的都是张家

  长李家短的八卦和不确切的消息,当然也没有正规的职业记者。 1771

  年,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授予记者报道权的法律,反映社会大事、趣

  闻和活动的新闻业才算正式诞生。也就是在同一年,法国第一份日报

  《巴黎日报》( Journal de Paris)诞生了。 1785 年,英国著名的《泰晤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29

  士报》诞生了,它很快成为高质量新闻的样板。 a 但是在随后的半个

  多世纪里,报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因为即使把记者派到几百千米远的

  大城市,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再传回来,时间已经过去数天。因此那

  时报纸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当地新闻,而订阅者自然也只能是当地人。

  电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使信息真正得以在全世界传播。

  1846 年,仅仅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开通两年后,记者就

  开始用电报传递新闻了。只需要几分钟,一篇新闻就传到了几百千米

  以外,这给任何有关信息传播的产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面对这种变化,大部分人预测电报将使报纸产业进一步地方化,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人只要看当地几份报纸就够了,因为上面会有全

  世界的新闻。如果真如此,就不会出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传媒了。

  当然,还有人预测,如果电报业足够发达,报纸就会消失,大家直接

  发电报,然后看新闻稿就好了。

  实际情况与大部分人的预测完全相反,报业在最先采用电报新技

  术后,形成了地方报纸全国性的竞争。一些原本只是当地的报纸,比

  如《泰晤士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早期不叫这个名字),突然变成

  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报纸。一些原本因为没有内容而停刊的报纸也

  开始复刊,而且迅速发展,比如法国著名的《费加罗报》。在电报出

  现之后诞生的一些报纸,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从一开始

  就针对全国市场。报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几万年来主要靠八卦

  和讲故事传递日常生活信息的方式。报纸成为大家最新、最权威的信

  a Newspaper.[EB/O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ewspaper.030 信息传

  息来源。这种方式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在口口相传中所产生的“噪

  声”。今天我们所说的透明度、知情权、公信力等,在电报和近代报

  业出现之后才成为可能。

  报业的发展让媒体人有了前方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等分工。一

  些记者开始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新闻,并在第一时间用电报将新闻发给

  报社换取报酬。报社为了用实效性和真实性吸引读者,会在新闻的开

  头标上它的来源和时间。比如,我小时候在读报时,总会看到“新华

  社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电”“某某社记者某某报道”这样的字样。看到

  它们你会觉得新闻不是三天前的“旧闻”,也不是信口瞎编出来的故

  事。很多记者当开始从事现场采访时,就催生出世界各大新闻社,其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联社和路透社。

  美联社诞生的时间是 19 世纪 40 年代末,具体的日期有争议。一

  种说法是 1846 年;而另一种说法则是 1849 年,因为某些报社加入

  较晚。当时纽约的 6 家报社记者组成了纽约港口新闻社,这些记者约

  定,一旦采访到新闻,除了向自己的报社供稿外,还通过电报向其他

  城市的报社出售新闻。这个由记者组成的团体后来正式命名为“纽约

  联合新闻社”。几年后芝加哥的记者也组织起类似的团体,叫作“西

  部联合新闻社”。后来它们因为新闻的价格打起了官司,最后法院裁

  定这种新闻社属于社会资产,两家合并成为今天的“美联社”。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移向大西洋的东岸。就在美国的多家报社

  共同组建美联社时,本章一开头故事的主人公保罗· 朱利叶斯· 路透

  ( Paul Julius Freiherr von Reuter)则是单枪匹马地发展他的信息传输产

  业。路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因素,即看到了金融信息的价值、看到了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31

  电报的重要性,以及果断地把公司业务的中心从欧洲大陆搬到了伦敦

  这个金融中心。在英国的前几年里,路透只做传递金融信息的生意。

  1858 年,报业的发展给路透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他开始为英国最

  有影响力的《泰晤士报》提供电报新闻。 1865 年,路透把他的私人

  通信社由个人控股改成了股份有限公司——路透社电报公司。路透后

  来加入英国国籍,并将新闻社总部设在伦敦。这就是为什么路透社今

  天是一家英国公司 a, 而不是德国公司。

  新的商业和生活方式的出现

  独立新闻社的出现和报业的极速发展,培养了全民阅读的习惯,

  商业信息也就随着报纸开始传播,并且促进了全球化企业的诞生和

  发展。

  在报纸上刊登商业信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富兰克林办地

  方性报纸的时代,甚至可能更早。但是那些广告大多数是地方企业

  或者个人花钱刊登一则启事。通过报纸进行品牌宣传,大规模推广

  宣传产品,是 19 世纪末的事情。

  1877 年,美国人弗朗西斯· 韦兰· 艾尔( Francis Wayland Ayer)

  开设了艾尔父子广告公司,专门承接报纸的广告业务。他的客户包

  括医院、百货公司和工厂。此时,通过报纸广告宣传自己成为企业

  营销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在此之前,商业信息主要靠口口相传。 1882

  年,宝洁公司为了推销新的象牙牌肥皂,花掉了 1.1 万美元的广告

  a 2007 年,英国路透集团和加拿大的汤姆森集团合并,新的汤森路透集团总部在加

  拿大的多伦多。032 信息传

  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不过,和 17 年后国家饼干公司( National

  Biscuit Company,今天卡夫食品的子公司)为它第一款预包装饼干

  Uneeda 花掉的广告费 100 万美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进入 20 世纪后,很多公司通过报纸广告把自己的名声和产品推

  广到全世界。除了宝洁,还包括金宝汤食品( Campbell Soup)、家乐

  氏、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等。以可口可乐为例,它在 1927 年进入中

  国,并逐渐占领市场, 1948 年就在中国创下了 100 万箱( 2 400 万

  瓶)的年销售纪录,不仅超过中国本土的任何一种饮料,而且在城

  市新派人群中的知名度要远高于其他饮品。这里面主要是报纸广告

  的功劳。

  商业信息的广泛传播不仅缔造了一个领域的商业帝国,而且由于

  有了广告收入,订阅用户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阅读报纸,这又反过来

  加速了报业的发展。其结果就是,谁掌握了报业,谁就能影响舆论,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报业大

  王”赫斯特。

  赫斯特的父亲在淘金热时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虽然他没找到

  黄金,却发现了大银矿,从此成为加利福尼亚的富商。赫斯特本人对

  采矿毫无兴趣,却办起了报纸。在短短 20 年的时间里,他在美国全

  国范围内控制了上百家报纸,缔造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业帝国。随

  后,赫斯特利用他掌握媒体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在美国政坛呼风唤

  雨 30 年。特别是他曾经利用舆论,迫使时任总统威廉· 麦金利发动

  了美西战争,这使得美国势力扩张到了西太平洋和中大西洋。

  赫斯特的生平事迹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就是著名的《公民凯恩》。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33

  在电影中,主人公被刻画成野心勃勃、十分执着、冷酷和狭隘的

  人,这和生活中的赫斯特很相似。赫斯特报业帝国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但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广播、电

  影和电视这些传播信息新媒介的出现。

  电报业务和报业的发展还受益于同期发展起来的铁路业,因为长

  途电报线(以及后来的电话线)常常伴随着铁路的架设。事实上 , 早

  在莫尔斯发明电报之前,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和发明家库克就在修建

  铁路的同时架设了十几千米的电报线,并且用他们发明的五指针电报

  机进行简单的通信。但他们的电报机实在不实用,因此,当莫尔斯的

  电报机进入英国后,那种早期实验室的原型产品便再无人问津了。

  电报和铁路的结合,让铁路沿线的各个车站在时间上得以统一。

  在过去,虽然全世界各个城市都有几点几分的时间概念,但是各地的

  时钟是不一样的,大家按照各自的时间生活就好。有了铁路,大家再

  用各自的时间就会造成铁路系统管理的混乱,甚至火车撞车或出轨。

  在电报发明之前,同步时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报系统

  的普及解决了这个问题。 1852 年,在伦敦格林尼治站、刘易舍姆站

  和伦敦桥站通过电报线将电磁钟相连,解决了同步问题。随后,伦敦

  中央电报站通过沿线铁路的电报网络,将标准的时间同步到伦敦各火

  车站。 1855 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信号沿着英国全国的铁路电报

  网发送到各地。不久,这项技术又被英国人推广到了印度。 1883 年,

  随着美国和加拿大铁路以及电报网的建设,两国制定了自己的标准时

  间,并且根据不同地区日出时间的差异,将全国划分出 4 个时区。全

  世界普遍采用时区则是在二战之后。有了标准时间,全世界才得以按034 信息传

  照一个时钟运转,而这要感谢电报网的建设。这一次,电报网传递的

  则是时间信息。

  当全世界有了统一的标准时间之后,守时的生活习惯才被城市

  居民广泛接受,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必须按照同样的时间节奏工作和生

  活。在此之前,它只被看成一种美德。

  设于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大门外的

  24 小时制电子大钟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35

  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1863年4月29日-1951年8月14日

  万贯身家,哈佛毕业,身为纨绔子弟的他,曾是野心勃勃的商人、毁誉参半的富

  豪,也是晚年落魄,但去世时手上仍有18家报社、9种杂志、8个广播电台以及一家

  国际通信社的“报业大王”。

  新旧大陆的心脏一同搏动

  在电报网的建设过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跨大西洋电

  报电缆的铺设。这里面的英雄并非莫尔斯那样的发明家,而是一位

  企业家,他就是“大西洋电缆之父”赛勒斯· 韦斯特· 菲尔德( Cyrus

  West Field)。

  菲尔德通过经营造纸业生意获得了第一桶金。 1853 年,他从朋友

  那里听到一个消息,一个叫弗雷德里克· 吉斯伯勒( Frederic Gisborne)

  的加拿大电气工程师要铺设一条 400 英里(约 644 千米)长、从加拿

  大东北部的纽芬兰岛到美国的海底电缆。由于纽芬兰岛到欧洲的距离

  比美国要短,这样原来完全要靠海上邮轮完成的欧洲和美国之间的通

  信,就可以部分改为由电报完成,即海上邮轮只需要把信息送到离欧

  洲最近的纽芬兰就可以了。

  在这项工程开始之前,人类已经铺设了好几条海底电缆,不过那

  些电缆都只有几十英里长,人们对铺设几百英里的海底电缆一点儿经

  验都没有。吉斯伯勒显然运气不算太好,才铺了40英里,电缆就断了,

  工程不得不被中止。

  菲尔德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铺设一条联结新旧两个大陆的海036 信息传

  底电缆。 1854 年 1 月,菲尔德买下了吉斯伯勒公司在加拿大的权益,

  拉上了一些新的投资人和合伙人,包括电报的发明人莫尔斯,成立了

  一家新的公司——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这家新公司一方面

  完成了吉斯伯勒原本计划的那条 400 英里的海底电缆铺设项目,另一

  方面融资完成了从纽芬兰横跨大西洋到英国的海底电缆建设。

  为了完成第一个项目,菲尔德从私人投资者那里筹集了 150 万美

  元。但是第二个项目实在太大,那条海底电缆的长度将超过 2 500 英

  里(约 4 000 多千米),菲尔德必须争取美英两国政府的资助,此外

  还需要大量的投资人参与。菲尔德通过制造舆论,居然融到了所需资

  金。三年过去,等到 1857 年 7 月,长达 2 500 英里、重达 2 500 吨的

  电缆生产出来后,大家才意识到当时根本没有一条船能够装得下这么

  多的电缆。于是菲尔德等人只能用两艘船各载一半电缆,从大西洋两

  端同时出发铺设,然后在大西洋中间会合连接。

  1857 年 8 月 4 日,这条承载了很多人希望的电缆终于开始铺设。

  投资人、政要、新闻记者连同大量围观的群众聚集在两边的码头,目

  送装载着电缆的轮船离港远去。 6 天后,两边仅仅各自铺了大约 200

  英里(约 322 千米),美洲大陆这边的电缆就崩断了,并且掉入海中

  无法找回。第一次铺设电缆的任务宣告失败。

  菲尔德并不气馁,一年后他带领团队再次出发。这一次他们决

  定从大西洋中间开始向欧美两个大陆进发。虽然他们选择了大西洋通

  常会风平浪静的 6 月施工,但是他们运气实在不好,遇上了罕见的风

  暴,很快已经铺设的电缆就崩断了。虽然两艘船沿着电缆向中间靠

  拢,并且接上了断头,但是几天后电缆再次崩断,菲尔德只好放弃。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37

  经过短暂的休整,菲尔德的工程船队重新起航。 1858 年 7 月 17

  日,他们开始了第三次尝试。虽然这一次他们和第二次一样遇到了

  很多麻烦,包括风暴、冰山和巨鲸的干扰,但总算有惊无险。两艘

  船分别在 8 月 4 日和 8 月 5 日抵达大西洋的两岸(美洲一侧的纽芬

  兰和欧洲一侧的爱尔兰),新旧两个大陆第一次连为一体。 8 月 16 日,

  跨大西洋的电报业务正式开通,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当时的美国总

  统詹姆斯· 布坎南发来了贺电,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电报跨越

  大洋成功传送的信息。但是由于距离太长,信号太弱,这封只有 98

  个单词的电报(见图 2—2)用了 16.5 个小时才传完。 a 布坎南总统随

  后也给女王回电。他说道,这件事对人类的意义超过了通过任何一

  次战争征服领土的意义。第二天整个纽约沸腾了,军队鸣礼炮 100

  响以示庆祝。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这条电缆开始为商业提供服务。 9 月 1 日,

  纽约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见图 2—3),菲尔德像古罗马凯旋的英雄

  一般受到热烈欢迎。然而,菲尔德那一次只当了几个小时的英雄,因

  为当天晚上就传来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电缆的信号越来越弱,已经

  无法发送电报了。虽然当时的工程师想尽了办法修复,但是回天乏

  术,这条电缆不得不被迫弃用。菲尔德一下子从英雄变成了骗子,很

  多时候天堂和地狱相距并不遥远。

  虽然菲尔德并不害怕失败,努力东山再起,但公众对他的信誉

  失去了信心,他随后为挽救公司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直到

  a 我们在后面会讲到,通信系统的传输率和信号的清晰程度是直接相关的。038 信息传

  1864 年,在英国铁路工程大王托马斯· 布拉西( Thomas Brassey)和

  电缆公司老板彭德( John Pender)的帮助下,菲尔德才再次成功地

  筹集到铺设跨大西洋电缆所需的资金,重新启动了这个项目。那时,

  大量的海底电缆已经被铺设在地中海、红海和其他浅海海域中,人

  们已经拥有了很多铺设海底电缆的工程经验。更重要的是,那时生

  产的铜导线纯度要比过去更高,而多层的绝缘外皮能保证导线的防

  水性能。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建造的轮船排水量也比过去大

  了很多。因此,这次电缆铺设工作实际上要比 1858 年容易得多。即

  图 2—3  1858 年 9 月

  1 日,纽约庆祝跨大西

  洋电报开通的大游行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39

  便如此,铺设几千千米长、几千米深的海底电缆依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 1865—1866 年,菲尔德的企业经过多次失败,最终在 1866

  年 9 月 7 日完成了电缆的铺设。不久,菲尔德铺设的第一条电缆也

  修好了,从此,两条电报线让旧大陆欧洲和新大陆美洲的脉搏一同

  跳动。

  1866 年登陆时的跨大西洋电缆

  早期跨洋电缆的信息传输速度非常慢,因为经过几千千米后,电

  信号的衰减很厉害。第一根电缆线大约是两分钟传一个字母,这样传

  递一个英文单词平均需要 10 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根电缆线由

  于提高了铜导线的纯度,并且是一组电缆缠在一起,因此信息传输速

  度提高了 80 倍!040 信息传

  在随后的 100 多年里,人类将通信速度提高了 1 亿亿倍。 a 今天

  大家在家里跨洋传输信息,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时。但是,如果要

  历数人类在建设通信设施上最伟大的壮举,依然要归功于菲尔德。 50

  年后,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用

  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记述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件事的意义

  并不亚于 1815 年滑铁卢战役或者 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

  坦丁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

  1819年11月30日-1892年7月12日

  1866年7月27日,菲尔德为之奋斗了13年的跨大西洋电缆终于架设成功,通信历史从

  此改变。

  他是一位实业家、金融家,更是一位梦想家——这位越挫越勇的梦想家,用自己闪

  耀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在人类这条越走越宽的信息通信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

  新技术的碾轧性优势

  近代通信让很多行业受益,当然也会让一些行业从此退出历史舞

  台。在欧洲和美国,由快马和马车承载的快递业务在电报出现后不久

  就消失了。在电报出现的前 10 年,电报网在美国东部城市中的覆盖

  率已经很可观了,但是穿越美洲大陆的信息传输依然靠快马,因为没

  有商人愿意出钱穿越几千千米的蛮荒之地,将电报线架设到西海岸。

  a 2017 年,由西班牙电信、微软和脸书共同铺设的跨大西洋海底光缆,信息传输

  速度高达每秒 160Tbps(太比特每秒),相当于每分钟能传 1.2× 1015 个字符,比

  1858 年的第一根海底电缆提高了 1.2 亿亿倍。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41

  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快马邮递公司是小马快递公司( Pony Express),它

  可以在 20 天内将信息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送到西海岸的旧金山,距

  离超过 4 000 千米。这个速度如果放在古代还是相当高的。

  1860 年,美国国会才授权给美国邮局每年 6 万美元的经费用于

  电报线的建设。在陆地上架设电报线显然要比在海里铺设电缆容易得

  多,也便宜得多。因此,第二年,也就是 1861 年,从美国的纽约到

  旧金山的电报线就架设完成了。从此, 20 天的通信时间被缩短为一

  瞬间,而小马快递等企业从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美国人画了

  一幅油画(见图 2—4),一个穿着红色制服的小马快递公司的快递员

  穿过正在架设的电报杆,暗示着两个不同时代技术的碰撞。

  图 2—4  小马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与正在架设电报线路的工人相遇

  当两个不同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开始竞争时,新技术常常有碾轧042 信息传

  性的优势。就拿菲尔德铺设的第一条信息传播速度不是很快的海底光

  缆来说,在 1858 年它被发现损坏之前的两周,一共传送了 732 封电

  报。仅这 700 多封电报,就节省了超过 5 万英镑的费用,更不用说节

  省的时间了。

  在受到新技术的碾轧后,聪明的商人会采用新技术或者转型。和

  小马快递同时代的快递公司还有美国快递公司( American Express)

  和威尔斯· 法戈公司( Wells Fargo),它们为商业企业提供快递服务,

  特别是股票和有价证券的快递。这两家公司曾经合并为一家公司。但

  是,随着电报业务的发展和传统信息快递服务的衰落,这家合并后的

  公司果断地改变了商业模式,改为给购买股票和证券的人提供贷款,

  后来分别发展成了美国著名的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和美国最大的银行

  富国银行。这两家公司也许该庆幸当初电报业给它们带来的冲击,促

  使它们转型,这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相比蒸汽机和火车,电报在全球的普及速度要快得多。 1870 年,

  英国到印度已经可以用电报通信了,这离莫尔斯实现华盛顿到巴尔的

  摩的电报通信仅仅过去了 24 年。 1871 年,电报进入中国上海的租界

  区。 1872 年,贯穿南太平洋的电缆将世界上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大

  陆澳大利亚和其他大陆连接起来。

  1877 年,电报进入中国。热衷洋务的丁日昌在中国台湾建设了

  第一条电报线。当时台湾还是蛮荒之地,因此这条电报线的建成象征

  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两年后,即 1879 年,在时任北洋通商大臣兼

  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中国在天津、大沽和北塘之间架设了电报

  网,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第二年,也就是 1880 年,李鸿章在中国开第二章信息通向全世界,社会因此而改变 043

  办了电报总局。 1881 年开通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电报可以算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推广普及的速度比发明电报的

  美国还快。 1885 年,李鸿章在奏章中讲道:“五年以来,创设沿江沿

  海各省电线,绵亘一万数千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悉由商集。” a 当

  时正值中法战争,前线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都靠电报,非

  常方便。因此李鸿章认为,建设电报系统是一举三得:在国防方面,

  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在外交方面,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

  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在商务方面,有利于做生意。从

  此,中国使用了 2 000 年的“驿站 + 六百里加急”传递信息的时代一

  去不复返。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人在编码技术方面对电报是有贡献的。当电

  报进入中国时,遇到了后来计算机进入中国时所遇到的同样的麻烦,

  就是汉字的编码问题。为了用电信号传送汉字,中国发明了用 4 位阿

  拉伯数字(或者 3 位罗马字母)对汉字进行编码的方法,这就是中文

  电报码。 20 世纪当邮局还提供电报服务时,在我们收到的电报上除

  了有翻译的电文之外,还有发送的 4 位数的电报码。这项经验,后来

  为中国人发明各种计算机键盘输入法提供了启发。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那就是为什么电报技术比其

  他技术在世界上普及得更快。实际上直到今天,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

  技术依然是各种新技术中普及最快的。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通信技术(包括电报)的投资相对较少,运营方便,容易

  a 参考:《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 369 页。044 信息传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基础建设。

  第二,通信技术通常和一个国家具体的语言文化没有太大的关

  系,而是全世界通用的。这是今天科学家在研究信息处理时最基本的

  前提假设。因此,在美国和英国验证过的电报技术,就能直接拿到印

  度和中国使用。相比之下,源于欧洲的现代医学,在中国和印度的普

  及时间就非常漫长。

  第三,信息网络的价值常常和它所延伸范围的平方成正比。也就

  是说,一张连接 100 个城市的电报网,可能比一张连接 10 个城市的

  电报网价值大百倍。这就促使运营现有通信网络的企业愿意出钱建设

  新的网络,实现原有网络的增值。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积极地在全世界铺设海底电缆,这使英国

  的通信网络价值按照平方关系增值。直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互联网

  公司都是全球化的,因为各国局域性的同类企业很难和它们竞争。本章小结

  从电报产业改造、替代和升级现有产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重大

  的信息技术革命改造商业和社会的模式。今天互联网对产业和社会的改

  造,不过是 100 多年前电报发展的翻版。这就是了解信息历史对理解当下

  的意义。

  早期通信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什么信息理论的指导,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

  理论。因此,一种努力,一种尝试,是否能成功,运气的成分非常大。我

  们介绍了那么多的成就,其实不过是大量尝试中成功的,并且产生结果后

  被后人记住的那些,而大量的失败几乎无人知晓。在诸多的失败中,最让

  人惋惜的是巴贝奇和埃达在计算机方面的尝试。
连载精彩推荐
悖论 : 破解科学史上最复杂的9大谜团
----吉姆·艾尔-哈利利
  英国迈克尔法拉第奖和开尔文奖得主重磅作品。本书介绍了富有代表性的9个悖论,它们横跨整个科学史,对于每个时代科学家们关注的议题提出质问。这些悖论都属于“认知悖论”,处于似非而是与似是而非的矛盾中,但其实只要仔细思考,就可以找出其中的假设漏洞,轻松破解。书中有精美插图,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这些不合理的问题完全颠覆了我们的知识与逻辑,他们正是科学上所谓的“悖论”。从古到今,这些复杂的谜题考验过无数科学家,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读书会友
合作联系
  • 合作联系:蒋伟
  • 电话:010-85760688-819
  • QQ:1713194385
  • Email:pr@chinavalue.net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