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国以色列
第五章 自由随心
周一下午1点半,我正在公司开会。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了
起来,是我9岁的儿子雅登打来的。我抱歉地跟在场同事解释是
我儿子打来的,然后出去接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雅登急切的
声音:
“妈妈,是我,我想叫罗尼来我们家玩儿,可以吗?”
这个点刚好是放学时间。学校离家很近,也就几百米的路,雅
登和同学都是自己走回家。他有家里的钥匙,一般到家后的第
一件事就是带家里的小狗月亮出去遛一圈。等雅登遛狗回来,
他上初中的哥哥丹尼尔也正好到家。自己热好午餐,做完作
业,再看会儿电视或者出去玩,他们两兄弟对这套流程已经轻
车熟路了。“当然可以啦,欢迎罗尼!”我回答道,
“记得遛‘月亮’啊!我昨天做了鸡肉,可以配着米饭吃,不过你得
自己再做一份蔬菜沙拉哦。”匆匆叮嘱几句之后,我赶紧回到
会议室继续开会。
上面这种情况对以色列家庭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在夫妻
双方都有工作的家庭,家长下午六七点到家是常有的事。也就
是说,孩子们整个下午都处于无人照看的状态。必要的时候,
孩子们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这也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成
就感和自豪感。1986年,罗杰·哈特在新英格兰郊区开展了一
项实验。他记录了当地86名小学生的每日活动,绘制了一张被
他称为“儿童地理”的地图,用这张地图来显示孩子们活动范
围的地点和离家距离。
实验结果显示,
“对孩子们而言,不管是到街对面还是去市中心,他们自由活动的范围每扩大一点,
就代表着成长。如果他们碰巧找对了路或者发现了连大人都不
知道的捷径,别提有多自豪了”。
这不仅仅是换个环境的问题,以色列人将这种脱离大人照
看、漫无目的的四处闲逛视为一种积极的性格特质。在希伯来
语中,我们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这种特质,叫作“顺其自
然”(意译自希伯来语“leezrom”)。可能大家会觉得,
“顺其自然”不过就是偶尔灵光一现的想法罢了。可是当它从童年
早期就开始显现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时候,背后一定有深
层含义。在我看来,“顺其自然”是以色列人的一种生活态
度,它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就算出现意外事件,也能沉着
应对。“顺其自然”不是单纯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种笑看
人生不测风云的豁达态度。
这种育儿方式给孩子大量的自主权,虽然在很多国家遇
冷,但目前仍然是以色列人提倡的主流育儿法。当然了,和以
色列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给孩子更多自由以及鼓励“顺其自
然”的做法不是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其实很多时候是出
于当地生活的需要(尽管在其他地方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学会独立的孩子
在其他文化中,不管是出于生活需要还是原则要求,孩子
们也都被鼓励去承担责任。就拿荷兰来说,有时候孩子们可以
帮周边邻居做些简单的清洁打扫服务来获得1欧元的酬劳。在其
他国家,我们也经常看到放学自己回家或者跟小伙伴一起四处
闲逛的孩子,这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尤其是那些家在郊
区或者乡下的孩子。
但在中国、美国、法国、越南这些国家,家长很少给予孩
子如此程度的自由。当然了,这背后的原因肯定各不相同。如
今孩子们面临的危险的确更多了,再加上媒体对悲剧事件的大
肆渲染,父母自然会无比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
父母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种育
儿方式会使孩子成年后无法应对世上的风险和意外。罗伯特·
爱普斯坦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也是《今日心理学》
杂志的编辑,他认为:
“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独
立自主。如果我们永远把孩子当襁褓中的婴儿来保护,最后只
会断送他们的前程。”有人担心的是,缺少自由和风险承担意
识的孩子在成年以后没有自我独立的信心。但眼下更迫切的问
题是,这些孩子可能根本不想独立。
如果父母指导着孩子学习、业余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可能并非来源于自己,而是来自父
母。约翰·马克·弗罗兰德是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院的博士,
他解释道:
“如果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来自父母,那么这种动
机只关乎父母的想法和愿望,与孩子无关。因此,孩子很难在
之后的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也不会积极地为自己设定目标。
但是,如果追求成功的动机由孩子的内心想法驱动,这种动力
必然比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外部力量更为强大。”
学习成绩好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这似乎成了许多家长给
孩子设定的唯一目标,旨在达到这个目标的任何行为都能得到
家长们的过度奖励。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1989年,儿童
心理学家菲伯斯、富斯、艾森伯格、梅·普卢利和克里斯托弗
开展的研究显示:
“如果大人奖励孩子帮生病小朋友给文件分
类的行为,这反而不利于他们以后继续帮助他人。”这项研究
表明,如果要鼓励某种长期行为,在当下给予即时奖励也许并
非一个好的策略。198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给予报酬的形式
削弱了大学生帮助盲人的道德义务感,反而阻碍了他们对盲人
的后续帮助行为”。事实上,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所有人
都希望自己能够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听从他人安排,这也是
影响人们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叫我亚尔
每天下午1点半是学校的放学时间,而学校走廊是我儿子雅
登回家的必经之路。如果在走廊碰上校长,雅登准会向她挥手
道别:
“拜拜啦,亚尔。”没错,就这么随意地跟校长说声拜
拜。亚尔也笑着回答:
“拜拜啦,雅登,下午愉快哦。”校长
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学生对校长和老师也都是直呼其名。
除了师生之间这种随和的相处模式,在以色列上学的体验
跟其他国家没什么太大差别,无非就是将吸收的知识应用到考
试中或者解答前人早已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跟其他国家相
比,以色列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实是比较落后的。根据国际学生
能力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以色列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
处于全球倒数的那40%中。2015年,以色列在72个项目参与国当
中排第40名。在学生能力方面,尽管以色列排在秘鲁、印尼、
卡塔尔和哥伦比亚前面,却长期落后于中国、新加坡、日本、
韩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奇怪的是,世界经济论坛当年的数
据却显示,以色列在创新领域排名第三,人均初创企业密度竟
然是全球最高。大家可能会感到不解,既然科技创新涉及大量
数学、科学、财务和商业领域的知识,那么既不擅长数学也不
擅长科学的以色列人为何能在科技领域成功创业?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一点,学习成绩好
与成为企业家和创新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今,工业发
展日新月异,业内人士纷纷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经
济论坛认为:
“在当前的技术趋势下,大学的核心课程内容也
在迅速变化。如果是大一那年学到的专业知识,等到四年后毕
业的时候,可能50%的内容都已经过时了。”
从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提供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
度上似乎是无用的。学习成绩好与科技创新和商业洞察之间并
不总是存在正相关的联系。在以色列,反例比比皆是。
盖伊·鲁维奥是汽车网络安全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在他的
印象中,他上学那会儿经常逃课:
“以前我老在希伯来大学四
处晃悠,总是希望能发现些有意思的事儿。有一次碰巧瞥到教
室黑板上留下的几个字:网络优化。当时我就产生了兴趣,于
是课也不去上了,一心想琢磨明白这背后的原理。所幸不久之
后总算理出一些头绪。其实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创业’是啥意
思,径直就去找了负责计算机课程的老师。虽然我是个经常逃
课的学生,但我向老师阐明了我的想法,希望他能与我合作。
最后他也同意了,我们真的着手搭建了网络。虽然这个项目最
后没有成功,但它绝对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在盖伊眼里,老师不是什么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人,毕
竟大家从小就对老师直呼其名。所以他才有勇气邀请老师一起
完成项目,要换作其他人,可能根本不敢提。除此之外,老师
也没有将不再缺课作为合作条件来“要挟”盖伊,虽然他完全
可以这么做。尽管这个学生对国家教育系统嗤之以鼻,老师还
是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盖伊对数学和网络的强烈兴趣驱使
他成为网络空间领域的专家,他随后创建了Tower Sec 汽车网
络安全公司,目前该公司已被车载信息娱乐巨头哈曼国际收
购。
“卡壳”的重要性
希伯来文化中有一句老话:面临攻击的时候,一定要抢占
先机。这也是阿迪·沙拉巴尼毕生坚守的原则。
阿迪是应用安全领域的领军者和预测性保护系统方面的专
家,他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为过去的每一步都提前打下了坚
实基础。他曾在以色列国防军工作多年,其间担任安全顾问和
教育顾问。从特拉维夫大学数学与物理专业毕业后,他正式进
军商界。阿迪起初就职于一家加拿大初创公司Watchfire,由于
公司被IBM收购,他继而加入了IBM,并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提拔
为IBM软件产品安全业务的负责人。2012年,阿迪和朋友共同创
立了Skycure公司,致力于提供预测性移动安全防护。目前,
Skycure 公 司 已 被 信 息 安 全 领 域 的 知 名 提 供 商 赛 门 铁 克
(Symantec)公司收购,阿迪出任赛门铁克的高级副总裁。多
年来,阿迪不断改进技术方法,已在安全领域获得25项专利。
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也被阿迪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他不仅每
年定期出席RSA安全会议,兼任高中老师和教育顾问的工作,同
时还致力于推动以色列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倡将网络防御纳入
高中课程大纲。“越早落实越好。”他总是这么说。
跟其他国家一样,在阿迪等专业人士的大力宣传和支持
下,以色列也出现了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和学习项目。但这些机
构和项目都采纳了一套新颖的教育理念,即更加注重学习过
程,而不是最终获得的实用知识。阿迪解释道:
“我们希望去
激发孩子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按‘如何做到’的思维向他们传
授某项技能。我们的重点在于过程、行动和进步本身,而不是
非要达到某个终极目标。”
这些项目广受欢迎,但根据阿迪的说法,成功的秘诀竟然
是让孩子们进入“卡壳”状态:
“过去的方法是教孩子们习得
一项技能再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不是我们提倡的做法。我们的
理念是提高孩子们在陌生领域发掘新技能的能力。要真正做到
当然很难。但我们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进入‘卡壳’状态,他
们一时之间找不到答案,也没人告诉他们答案……但真正的成
长和教训永远来自类似的无解困境,来自努力找到答案的过
程,结果反而不重要。”
17岁的吉拉德来自以色列阿什杜德,下面是他参与某次项
目的经历。
“我们当时只学了一些基本的编程知识,还是个‘旱鸭
子’呢,没想到下一秒就被扔进了‘深水区’。老实说,我们
就没遇到过简单的任务。有一次,我们得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
况下写一个象棋游戏程序,基本上全靠自学。我的团队今年在
研究一种根据计算结果来操作的驾驶机器人,它可以自动或手
动扫描和规划汽车驶向的区域。”
和以色列全日制学校相同的是,这些学习项目打破了老师
长期以来作为权威者的形象。老师不一定被视为绝对的专家,
他们也会有知识盲区。阿迪回忆道:
“以前刚开始写网络程序
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完全打开思路,因为刚开始掌握的相关知
识很少,也就意味着很容易卡壳。所以一开始对老师进行培训
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项目肯定要黄了,因为这些老师都比
较缺乏网络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没想到后来出现的情况很有意
思。我们发现,面对孩子求证的眼神,老师通常是一脸诚恳地
坦白:
‘我不知道。’这就形成了一个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
诚对话的场景,他们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同时进入卡壳状态。
他们中间没有人是单纯的数据提供者,而是所有人一起成长,
共同实现之前从未设想过的成就。在这种方式下,老师不是输
出事实的‘漏斗’,而是输送方法论的‘传送带’。”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那么这种拒绝将知识“喂”
到学生嘴边的项目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开创举措。
这些学习项目采取的评估方法也很新颖。老师将学生的失
败,而非成功,作为评估学习能力的指标。“如果你能顺利解
出20道题,那就说明我这个老师根本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因为
解这些题根本难不住你,你不会取得任何进步,解完题也学不
到任何东西。”
艾瑞卡·兰道青年创新卓越学院位于特拉维夫,这是一所
提倡跨学科学习的以色列教育机构,也是专门培养天才儿童的
地方。学院宗旨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独立思考
能力。
学院创办人艾瑞卡·兰道提出了一种新型教育方法,鼓励
孩子们通过各个领域的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兰道认为:
“教
育的目的不是叫人满腹经纶,而是丰富人生体验。”在她看
来,人们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朗·巴里瑟教授
是该学院的毕业生,他对这种教育方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现在的人才不能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一门独精已经不
够用啦。……当今有所作为的杰出人才往往不是一门独精的专
家,而是能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人。这样的现实促使
艾瑞卡·兰道学院革新了教育方法。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了
解不同领域知识、敢于质疑传统观点并且刻苦钻研的学生。如
果有人对我们说‘不可能’
,我们会立刻接受挑战,用事实来
说服他。”
巴里瑟教授的字典里就找不到“不可能”这三个字。他是
屡次获奖的公共卫生医生和研究员。在以色列最大的医疗机构
Clalit集团就职期间,他负责创办了Clalit研究中心,同时担
任该集团卫生政策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巴里瑟教授主要负责制
定战略规划,研究集团内部上下的新型干预措施以提高医疗质
量、缩小差距并在医疗实践中引入新数据和人工智能工具以提
高医疗效率。
也许以色列孩子在常规考试中的成绩不够优异,但他们的
能力绝对没有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毕竟,学习过程比考
试结果更加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获得知识
的过程。
进入商界以后,结果当然很重要,但也不是唯一指标。如
果企业希望立足长期发展,那么过程、能力、机会,以及勇敢
尝试、走出困境的信心,也同样重要。因此,创业人士不必认
为自己得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您大可放手让团队成员去设定
他们的目标,让他们去想办法应对挑战,让他们去思考如何走
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