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国以色列
第六章 失败带来机遇
时间倒回至1965年,在以色列的西岸城市拉马特甘,一家
三代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里,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最
年长的老人是阿夫拉罕,靠做抄写的活儿谋生;旁边有个人在
工具箱里翻找东西,那是他从事机械修理的儿子巴鲁克;家里
最小的一辈是10岁的多夫·莫兰,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手
里的手表零件上,这是从《疯狂》杂志的末页广告上订购的,
手表零件坏了,他正忙着修好零件再重新组装。这个狭窄的客
厅承载着新老一代的共同回忆,而对于当今业内领军人物、“U
盘之父”多夫·莫兰而言,这个小小的客厅就是他梦想启航的
地方。
小的时候,多夫很难适应学校那一套教育方法,幼儿园的
老师甚至担心他跟不上一年级的学习进度。好在多夫很快就展
现了出色的学习能力。他16岁时就在特拉维夫大学修完了计算
机编程课程,而且还是班上的第一名(不过多夫一直对外宣称
自己这个第一名名不副实)。不过世事难料,就在所有人都认
为他会接着从事编程工作的时候,多夫选择去了以色列理工学
院攻读电气工程,随后又在以色列海军担任指挥官,负责带领
微处理器部门。
于多夫而言,取得如此成就并非易事。他的童年生活时常
伴随着焦虑和对风险的畏惧。多夫母亲是来自波兰的逃亡者,
而父亲和祖父是莫兰家族的幸存者,他们抱着对新生活的希
冀,费尽千辛万苦从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逃到了以色列。在纳
粹大屠杀的阴影下,焦虑不安的情绪笼罩了这个家庭,哪怕是
步行至图书馆的一小段路,多夫的父母也不放心让他一个人
走,总是在街对面悄悄跟着多夫走到目的地。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样的童年环境下,多夫竟成了以色列
最不惧风险的几个人之一。他的父亲诚实本分,一辈子兢兢业
业,一直到90岁离世前,都还在坚持工作,身子板儿就跟橡树
一样笔挺。而他的祖父呢?多夫小的时候一直和祖父住一个房
间,祖父陪他度过了整个童年,见证了他第一次穿上海军制服
的时刻。在祖父心里,多夫的教育背景大概就是他这辈子最成
功、最引以为豪的事业。了解了多夫的家庭情况以后,他的成
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家人不是没有风险意识,相反,正是在
对风险的清楚认识下,他们仍然选择迎难而上,勇敢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多夫于1989年成立了M-Systems公司,也就是当今全球数据
闪存市场的领军者。作为USB闪存驱动器(俗称“U盘”)的发
明人,多夫带领团队迅速将公司规模化并实现了10亿美元的营
收。2006年,M-Systems被闪迪(SanDisk)公司以15.5亿美元
的价格收购,自此创下以色列的最高收购价格纪录。2007年,
多夫创立了手机公司Modu,公司知识产权于2011年被谷歌购
买。除了被收购的技术以外,多夫还拥有40余项专利,由他创
办 的 公 司 还 包 括 KIDOZ 、 GlucoMe 、 Comigo 、 RapidAPI 以 及
GroveVentures。此外,多夫还在以色列北部一家半导体制造公
司Tower Semiconductor担任董事长。任职期间,他使这家公司
扭亏为盈,从破产的边缘重回正轨,如今在纳斯达克的市值已
达数十亿美元,这也是多夫本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CEO、创
始人、董事会成员、投资人、导师、团队队长……多夫身上的
众多标签使他的印记遍布以色列科技行业的方方面面。
多夫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中也能看到他父母、
祖父乃至整个家族的影子。这是几代人克服重重困难站稳脚跟
的故事。
我与多夫相识于2006年年底,我们一帮人着手成立了
Modu。当时的话题热度使其一度成为以色列风靡一时的新星。
没多长时间,Modu就顺利募集了1.2亿美元的资金,招募了200
多名员工,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除此之外,Modu品牌旗下的
两款产品也顺利上市开始销售。走到这一步,不管在谁看来,
公司都已经具备了全部的成功要素。万万没想到的是,Modu在
三年之内就倒闭了。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我们曾对公司和
产品充满信心,但事实证明,我们判断失误了。不过有趣的
是,Modu公司的员工随后纷纷开始自行创业,我也不例外。刚
刚经历了创业失败的教训,几十家初创企业却如雨后春笋般再
次涌现出来。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在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
和资源之后眼看着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们不仅没有及时止
损,反而选择承担更多风险,再次加入创业大军?任谁看来,
这都是风险极高的大胆决定。毕竟在所有的初创企业中,90%的
结局是失败,剩下的10%也一度徘徊在失败的边缘。
是什么促使遭受失败打击的人再次勇敢尝试?就我个人而
言,我是将Modu的失败看作一次自我成长的机遇,用这次失败
来激励自己,而不是击退自己。走过弯路之后,如今的我对创
业中的误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次成功的概率一定更高。
失败的另一面
在失败中学习,这是创业者应有的心态。但在许多文化
中,人们面对失败的态度却是唯恐避之不及。正如前一章提到
的那样,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保护得很好,最好永远都不遭受
失败的打击。
但众多心理学家已经发出预警,小时候从未经历失败的人
终将在成年后付出代价。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践中,没有体会
过失败滋味的人都不具备应对失败的必要技能,他们不会从失
败中学会反思以图改进,而是认为失败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
定,所以很难从失败当中振作起来。相反,在以色列人看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人们完全可
以而且也必须从失败中走出来。
尽管今天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可以确证的是,以色列
一直到1993年都还只有一个电视频道。这个频道理所当然地被
冠上了“以色列电视台”的名称,所有购置了电视的家庭都是
这个频道的固定观众。1978年推出了一档叫作《就是这样!》
的电视节目,一经播出就火遍了以色列的大街小巷。雅茨克是
这档节目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他留着奇怪又夸张的八字胡,头
戴一顶渔夫帽,披着以色列国旗,身上还总是挂着一把手风
琴。他的任务就是在以色列各地旅行。每期节目的末尾,雅茨
克可能会从树上掉进河里,从马背上摔下来,甚至掉到牛粪里
头。不过他马上就会站起来,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道:
“用不
着担心,孩子们!雅茨克摔倒了马上就能站起来!”所以这一
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接收这个信息:不用怕,摔倒了总
能站起来!
失败的不是我,只是我的项目
可别误会我前面的话,我并不是说以色列的文化鼓励失
败,而是说当地社会对失败更加包容,所以人们可以更好地接
受失败,然后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心理学家史蒂芬·伯格拉斯认为,只要换个角度看待问
题,人们完全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在他看来:
“在失败情景
下,关键区分在于应对失败的是整体归因还是局部归因。
……‘我太差劲了,所以生意搞砸了。’这是典型的整体归
因。因此,做出整体归因的人往往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但如果
换个角度想:
‘日本人倾销产品,公司信息系统的副总又在关
键时刻离职,所以生意才失败了。’这样的局部归因可以使当
事人免遭重创。其实有点像给自己讲好一个故事,你得自圆其
说,才能帮你从失败的情景中抽离出来。”伯格拉斯还补充
道:
“跳出商业领域,那些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
无论是宗教、社区服务还是跳伞,往往更擅长做出局部归因,
不会深陷在失败和挫折的痛苦当中,因为他们能在多个领域获
得尊重。”
我们至少能从伯格拉斯的观点中获得两点启示。首先,如
何面对失败完全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你所相信的背后
故事。如果我们试着去了解背后的问题和缘由,就能做出失败
的局部归因,其后的具体原因也就慢慢清晰起来。失败不过是
发生在人身上的客观事件,不能用它来定义一个人。其次,拥
有丰富的闲暇生活和兴趣爱好有利于人们将失败视为一次吸取
经验的教训,而不是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杰瑞·乌塞姆曾经写道:
“对于失败,我们要了解以下三点:1. 失败时有发生;2. 失败的破坏
性可能超出你的想象;3. 失败有正确的打开方式。”乌塞姆认
为,失败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从中吸取教训。我们首先得区别
失败本身和经历失败的人。失败是个客观行为或者说是发生在
人身上的客观事实,不能用它来定义一个人。此外,我们可以
试着发现失败积极的一面,把失败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
抓住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去吸取教训,这也是我赞同的做
法。最佳的学习方法无他,只有亲身经历最有效,这点尤其适
用于失败的场景。经历了失败跌倒才能有所收获,真正成长。
Modu公司虽然走到了失败的结局,但员工却得以反思过去出错
的地方,吸取之前的教训,从而对创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了
更深的理解。正因为创业者和他们创立的企业是两个完全独立
的实体,创业失败之后大可以从头再来。
失败是人生重要一课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投失过9000多个球,输了将近300场
比赛。还有26次,我在最后一投的时刻辜负了教练和队友的信
任。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但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迈克尔·乔丹
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现象,不管孩子做什么,也无论成功与
否,都能无一例外地得到奖励。这在青少年田径队尤其普遍,
一切都是重在参与,参与即获胜。但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种做
法。劳拉·米埃尔是《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供稿作者,她认
为:
“我跟很多人的观点恰好相反,我女儿参加的青少年垒球
联赛也开始提倡‘人人皆赢家’的心态,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
事。为了公平起见,大家想尽了办法来防止孩子出局,规则被
改得面目全非。”是否竞争应当背负污名?我们一定要像现在
这样想尽办法避免失败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其实是剥夺了孩
子吸取教训获得成长的权利。
失败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也正是这个原因,经历失败的人
往往有更大的动力来获得成功。在很多情况下,失败都对成功
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的父母总是把孩子保护得很好,不让他们遭受任何失败
的打击,结果孩子成年了,他们还是采取一样的方式。前文提
到的美国访问学者兼编辑罗伯特·爱普斯坦回忆道:
“有的家
长会来学校抗议,说老师给的分太低了。还有一次,我发现学
生抄袭别人的论文,结果他妈妈打电话来拜托我,让我允许她
儿 子 重 写 一 篇 。 ” 史 蒂 夫 · 罗 斯 伯 格 是 求 职 网 站
CollegeRecruiter.com的总裁兼创始人,他表示:
“我们经常看到帮孩子制作简历、申请工作的父母,甚至替孩子参加面试
的都有。”
请各位父母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要为孩子扫清障碍,让他
们免尝失败的滋味吗?他们是不是因此错失了一次宝贵的人生
教训呢?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摔跟头,做父母的哪能不难受。但
是,只有经历失败,孩子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人生中每
段经历都会留下印记,并在随后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模
式。不管这些经历是玩游戏还是做体育运动,我们都可以将其
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训练和强化自身的软技
能。
要说应对失败的技巧,自己心里那道坎肯定是最难过的。
不过正如本书提到的其他技能一样,应对失败的技巧是可以通
过练习习得的。阿什利·梅里曼与人合著了《失败的益处》
(Losing is Good For You )一书,其中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
一项心理学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因为努力而非结果受到表扬
的孩子更愿意相信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后天提高的
特质。这一点与成为企业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创业
不是全靠天赋或运气,而是需要付出努力、经历失败、做出改
进和调整才能获得成功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提到,人们在扼杀
失败的同时,也扼杀了无数发挥创造力的机会。要永远立于不
败之地,就意味着永远不去面对新的挑战。“人们害怕犯
错,”她解释道,
“因为大家觉得犯错就代表自身能力不足,进而受到挫折,陷入焦虑。而焦虑和挫折又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记忆,让人发挥失常,扰乱我们运用创造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认
知过程。”事事呈现完美的心态会使我们丧失探索新鲜事物和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也阻碍我们发挥出真正的创新能
力。如果我们总是害怕失败,很多时候我们会连试都不敢试。
数据告诉我们,90%的初创企业都失败了,但真正的创业恰恰需
要人们去承担风险,而害怕失败就是创业者的劲敌。
失败给人带来宝贵的教训,使人的心理更加成熟,同时还
能培养无惧失败的健康心态。这些都是失败带来的收获。所
以,创业者们应当看到失败的积极一面,把失败视为人生中的
重要一课,而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
首先我自己就得坦白,不管是作为孩子母亲的角色还是职
场老板的角色,我每天都在经历失败,有时候还不止失败一
次。有了这些经历之后,我也很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在以色列长
大,因为这里的文化赋予了人们一种特殊能力,使我们得以直
面成功,也无惧失败,并且通过事后反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
训。绿湾包装工橄榄球球队的主教练文斯·隆巴迪有句名言:
“被撞倒了不要紧,关键是撞倒了还能再站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