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对我和其他许多人来说,魅力无穷的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精神方面最富有的地区,它非常需要冲破自己物质上的贫穷。在印度的哲学中,明显的二元论不是关于精神和实体(因为在西方这么多哲学中,它认同雷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9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的哲学),而是关于物质和精神。物质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和暂时的,而精神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和永恒的。然而,如果说西方文明过多地站在唯物主义一边的话,那么印度文明则过多地站在唯心主义一边而误入歧途(这也正在改变,因为印度的中产阶级正在成长壮大)。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和作家游历印度,从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甘地生前的心理分析师)[5],到曾荣获得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埃利里·维塞尔(Elie
Wiesel,纳粹恐怖统治的一位见证人及幸存者,自传体作品《夜》的作者)[6],他们记录了他们是如何崇敬印度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财富,而同时又是如何对其物质上的贫穷感到沮丧。
印度把折衷主义与宗教、文化、种族以及精神上的实践融合在一起,就像是编织了一面迷幻的锦绣。它主要的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但在印度还能找到佛教、耆那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普天之下每一种成体系的信仰,包括中国的儒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印度教(Hindu),其名称是英语中一个误用的词,不过现在已用得很普遍,连印度人自己也用它。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到印度的时候给这里起名叫“India”(印度)。后来的侵略者,从穆斯林到英国人,把印度西北部的河谷叫做“Indus”,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这个词“Hindu”。
大约在1万年前,在新石器时代革命晚期,一种伟大的文明在这里扎下了根。它由最初的“印欧语系”(Aryan,这个名称后来被纳粹为了他们自己邪恶的目的而盗用)组成。印度河谷的文明给人类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神话和高深的哲学,这通过博大的《吠陀经》(Veda,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具体表现出来。从严格意义来说,并没有“印度教”这样的东西。在印度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印度宗教流派来源于《吠陀经》的知识在社会上的表现。早在公元前4
000年,《吠陀经》在口头上进行传播,后来逐渐用梵文记录了下来,《吠陀经》由四套著作组成——《梨俱吠陀》(Rg Veda)、《夜柔吠陀》(Yajur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总共有大约2万首诗。每一部《吠陀经》经过了四个不同的加深和完善的阶段:《吠陀本集》(Samhita)、《梵书》(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和《奥义书》(Upanishad)。共有108本《奥义书》,它们代表了吠陀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境界,把它们汇集成册就称为“知识的终结”(“吠陀”指知识)。最早的《奥义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年到公元前400年,因此,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它就存在着。
亚伯拉罕信仰是一元论(一个神明、一个先知、一本经书)的范例,与亚伯拉罕信仰不同,印度本土的哲学是多元论,令人难以相信。“印度教”指众多的流派、教派和藐视严格分类但认为哲学与宗教不可分割的宗教派别。印度哲学通常有大约九种公认的“传统”和“流派”,其中有六种是正统的,三种是非正统的。接受《吠陀经》为权威的正统流派是正理学派(Nyaya)、胜论学派(Vaisesika)、数论学派(Samkhya)、瑜珈学派(Yoga)、弥曼差学派(Mimamsa)和吠檀多学派(Vedanta)。这些流派全部互相关联,并且非常复杂。[7]然而它们共同的精神已经通过三部不朽的著作——《博伽梵歌》(the
Bhagavad
Gita)、《奥义书》和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珈经》——形成,并流传开来,成为照亮全人类的精神上的灯塔。不承认《吠陀经》权威的非正统的流派是顺世论派(Carvaka)、耆那教派(Jainism)和佛教。顺世论派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表现。耆那教以其不杀生、非暴力主义而闻名,他们对所有有感知的生命都不造成伤害,许多佛教徒也效仿其做法。
然而,印度正统的流派却认为不承认《吠陀经》权威的“非正统的”流派是吠陀传统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常有意思。的确,吠陀的学者能够显示非正统的这些“种子”自己是如何在正统的环境中进行传播的。如果吠檀多(古代印度哲学中一直发展至今的唯心主义理论——编者译)真的是“知识的终结”——那也就是说,知识有益于神性在精神上的进步和融合——那么,在《吠陀经》之后的一切事物必定包含在《吠陀经》之中或者在《吠陀经》之中有征兆。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印度信仰表面上看对一切事物都是开放的,尤其当它们与亚伯拉罕信仰形成对照时。不局限于“一个神明、一个先知、一本经书”,它们充满喜悦地吸收“所有的神明、所有的先知、所有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