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印度,拒绝接受《吠陀经》的人仍旧会被看作信奉《吠陀经》。当克利须那神(Krishna)向阿朱那神(Arjuna)宣布:“无论他们遵循什么道路,他们最终会到达我这里。”于是这种古老而迷人的开放性从《博伽梵歌》中反映出来。把这种开放的情形与其他信仰的某些追随者进行对比,他们会非常教条地坚持认为他们遵循的特定道路才是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然而,只有中庸之道能够调和“所有道路、任何道路、一条道路以及没有道路”,因为它源自印度的哲学。
印度正统的流派承认三位主要的神明,即三神一体:梵天(Brahma,创造之神)、毗瑟挐(Vishnu,守护之神)和湿婆(Shiva,破坏神)。他们象征着所有现象(包括宇宙自身)的循环创造、维持及消失。每位神明都有许多化身。就拿克利须那神来说,他是毗瑟挐的第八位天神下凡。那其他七位天神呢?那个故事很长,要了解清楚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有很多化身与它有关。印度教认为,灵魂不仅一直存在于世界上,而且永远存在于宇宙中。
印度的宇宙神话中也有一些很长的故事,也是与现代宇宙科学最吻合的。劫(世界自创始至毁灭之一周期,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每若干年便毁灭一次——编者注)或宇宙的周期也比其他古老的神话更接近现代科学估算的数据。另外,印度人相信宇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衰落、毁灭和重生的周期,这也符合现代宇宙科学。印度人洞察到了能感知的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次序,这些规律不但体现在他们的物质方面,还体现在他们精神上的相互影响上,这些都的确意义深远。从这种宇宙学引发出一种复杂的神学和有细微差别的哲学,这也许是人类所知的最古老的哲学。
印度古老的哲学体系在把握宇宙规律方面是非常缜密的,而且已经在近千年中由广大群众证明是经得起考验的,尽管他们的生活主要由出生及社会等级制度预先决定了。印度被淹没在各种相互矛盾的论点之中。另外还有一点,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粗糙,好几个世纪以来,它使好几亿人生存在贫困线附近甚至贫困线以下,同时也不可能使社会经济取得进步,但这又被乐观而令人温暖的开放性所弥补。因此,游历印度的西方人一方面会因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像狗一样躺在街边而震惊,另一方面却又会因看到喜气洋洋的孩童而喜悦。的确,就我所知,世界上再没有比印度更令人欣喜而同时又令人震惊的地方了。但是,融会贯通、并把《博伽梵歌》作为一生中实用的至理名言来体验的话,你一定也会终生热爱印度的哲学。
亚历山大大帝到过印度并侵占过印度的一部分疆土,但在那里并没有留下多少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马其顿的征服者来过东方,他们不是来修建古希腊学园的,而是来摧毁几乎颠覆雅典和西方的波斯塞硫(Seleucid)古王朝的。但是后来穆斯林入侵印度,印度人则表现出更强的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伊斯兰教在印度明显地建立起来。我们稍后会再来讲述其对当代的后续影响。像印度教,伊斯兰教就为其提供了一种包容的生活方式,但不像印度教的社会等级制度,伊斯兰教的社会结构不是以不能逾越的阶级来划分的。这必定曾诱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改变信仰,他们转而信仰伊斯兰教,虽说这并没有使他们摆脱贫困,但是,他们的确获得了尊严。
当印度最后准备好吸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它却陷入了大英帝国的统治之下。当时的英国独霸了全球的海上通道。数百万印度人非常温顺,允许几个白人来统治他们的次大陆(当然是短期的)。这使得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的棉花和食盐市场,更加声名狼藉的是,他们强迫印度的农夫到处种植罂粟,并在中国缔造了一批吸食鸦片成瘾的人。不过,印度吸收了英语这种语言,这帮助印度把500种语言和无数方言统一起来,同时还引进了英国的行政体系及其政府官僚模式,并开始吸收西方人的科学、技术、商业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吸纳了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印度重新吸收佛教已有很长时间,当时佛教想要改革印度的哲学,但反过来却沦为印度哲学非正统的流派。
印度吸收哲学和宗教的能力是无穷的。《吠陀经》包括一切勿用劝服他人的世界观,这使人们毫不费力就接受了“所有神明、所有先知、所有经书”,并且仍旧对一切事物(包括它自己)的所有解释保持宽容。如果一开始不调和矛盾的话,印度人的头脑也会因此而接受这些互相矛盾的论点,而且
(就像中国人的思想,而不像西方的思想)不会被互相矛盾的论点(这是真正的希腊的传家宝)所困扰。印度哲学把宇宙看作是戏剧的展览,在那里,幻想的事物与有趣的精神汇集到一起,物质体却成为被精神摈弃的衣妆,跳上生命的跳板,偶然沉浸在梵天光与爱的海洋里。思想是神的意识散发出来的产物,而不是学术争论的象征。因此,印度人接触到西方的数学和科学并很轻松地吸收了它们,然后,在20世纪开始做出重大的贡献,从数学天才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对π的表示,到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的黑洞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