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底蕴、雄厚实力、独特办学——打造品牌商学院

——专访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

首先,教育不是在经营一个企业。如果把教育完全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教育不能过于商业化,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大学,都会有办学宗旨和目标,按各自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目标和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无论你是老板、董事长、CEO,人大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需要去改变初衷。但是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客户至上,你就要去迎合客户的要求。我想任何一个严肃办学的大学里,这种事情都是不可能出现的,都要按照大学正常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去做。

  《价值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一所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具有突出整体优势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而人民大学商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商学院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宋院长您能否为我们大家先简单介绍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教育的历史跟现状呢?

  宋远方:好的。人民大学商学院在中国MBA教育,或者说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教育方面,是中国最早的商学院。如果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的管理教育是在人民大学所开创的。成立人民大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管理新中国经济和企业的人才。在这个情况下,当时针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各个部门、各种企业,成立了工厂管理系以及多种行业的管理科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的奠基者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时任校长——袁宝华、黄达两位老校长,看到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了解到仅发展技术肯定不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在1950年,成立了人民大学商学院,开创了国内工商管理的先河,也是当时少数几个开办商学院的大学之一。我们的商学院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运作,当时的院长是吴树青教授,就是后来北大校长。然而,中国的商学院教育真正开始起步,或者说真正与国际接轨,应该是在90年代。1990年,人民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中国自己的MBA学员。

  发展到今天,商学院目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最大的一个学院,无论从学员数量还是教职员工数量上来说,都是规模最大的。我们有近200名教职员工,同时有近4000名学生,博士、硕士(包括MBA、MPCC)占2000多人,本科学生有1000多。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与本科生的比例超过了2:1,这个数字意味着商学院已经真正成为了研究型学院。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地方,就是拥有三个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和会计学。一般情况下,即使是一所大学都不会同时有这么多的重点学科,何况我们一家商学院就有三个重点学科。这说明我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超出了同类院校而名列前茅。可以说商学院从成立到现在,还是得到了国内专家和各大同行的认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大本身的人文底蕴,我们历任校长所强调的国学、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价值观、理念,都是我们比较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是商学院简单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发展的情况。

  《价值中国》:可以看得出宋院长带领的人大商学院团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作为我国商学院知名院校之一,您能否谈谈贵校MBA项目的优势呢?

  宋远方:优势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就是人大商学院悠久的历史积淀,这种历史的积淀反映在,由于人民大学当时建立的立脚点是从社科和人文这个角度所成立的大学,那么它的优势就是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还有,我们的教授都比较“厚”,可能在别的大学,某些学科只是一个教研室,在人民大学可能会成为一个学院。比方说,我们有劳动人事学院,那么在其他大学里,人力资源可能是商学院中的某一个教研室或者是一个系。所谓的人文底蕴和社科精神比较强,是指它的基础比较厚。正如刚才我所介绍的,中国人民大学是为新中国奠基而建的一个为所有的经济部门培养人才的一所大学,人文底蕴和社科优势,是种综合的强项。一所大学的强项必须体现在师资方面。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都是在某一方面有优势,比如哈佛可能战略信息很强,而非所有学科都有优势。我们虽不能说人大各方面都具优势,但起码其他学院可以给我们做补充,所以这个优势是其他院校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我们向西方学习管理,但是学到最高的境界,管理其实是一种哲学,它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观的一种改造和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底蕴其实会起很大的作用。因为管理必然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差异。如果脱离这个谈管理,是空谈。西方的管理思想再好,它必须是实施在中国的管理者、企业家、蓝领、白领身上的,脱离开中国文化去谈纯粹的西方管理,是不现实而且做不到的。因此,人文方面的优势在很多情况下,对商学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补充。人文底蕴在任何一个大学里面都是潜移默化的。当你置身于此,它对你的影响不是一两堂课所能给你带来的。你周围群体的想法、观点或讨论,只要是有心人,都会对你有深入的影响。大家可能熟悉一种感觉,初次见面的某某人好象是哪个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个烙印怎么来的?它不是从一个完完全全的课堂而来,是从一个大学的氛围、同学及各种社团里来的。所以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商学院的教授自身的教研习惯和方法。这同样和我们建校的目的是分不开的,当时建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所以我们的教授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跟中国的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在解决企业案例、企业咨询和问题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及套路。不虚、空。同时这些教授又具有现代的跟国际接轨的教育背景,就很容易把一些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因地制宜的授课方式,也是非常鲜明的特色。在北京,乃至在全国,人大这方面必须是很突出的。学生觉得人大的教授讲的对他们非常有启发,学到了真正的东西,对他们是一种新的再造。这点我觉得很重要的。因为一个知名大学,“大师”是品牌。

  所以,以上两方面就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优势。一个大学,一个MBA/EMBA项目或者其他的教育项目,雄厚的基础就在这两点——文化氛围和环境;还一个就是教师队伍能否在潜移默化中或者在课堂的实实在在的面授中把这些思想贯彻出来。我想人大在这两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价值中国》:人大的EMBA在市场推广上的独特理念:避免将教育产业过分商业化,在忠实于教育本质的前提和原则下,适当结合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你们这种理念是处于什么初衷呢?

  宋远方:如果从做MBA/EMBA教育或单纯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事业来看的话,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首先,教育不是在经营一个企业。如果把教育完全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教育不能过于商业化,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大学,都会有办学宗旨和目标,按各自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目标和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无论你是老板、董事长、CEO,人大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需要去改变初衷。但是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客户至上,你就要去迎合客户的要求。我想任何一个严肃办学的大学里,这种事情都是不可能出现的,都要按照大学正常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去做。

  从长期角度来说,教育就更不能过于商业化了。拿师资队伍建设来说,急功近利和长期的建设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包括今天这种访谈形式的品牌宣传。为了急功近利,我可以频繁的去曝光。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到现在为止,曝光的有些过了。教育就是教育。媒体需要炒热点,要不然没人看。但是教育是不需要炒作的。“MBA教育今天学生多了”,“明天学生又少了”,这些是新闻点,而不是教育点。学校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不依靠炒作。要成为一个知名的、世界级的、国际化的商学院,这个过程很长,怎么会宣传一下就促成呢?这是不可能的。必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做出来。但是如果说没有宣传,这也是不可能的。品牌的树立等很多方面需要通过媒体等诸多手段来实现,但是主次、轻重、近期和远期的权衡,作为管理者来说,脑子要十分清楚。这是本末的事情。

  《价值中国》:人大商学院在国内是一所比较有影响的学院,早在03年的时候人大就提出了EMBA项目“中华文化圈”的理念,到目前为止,我相信多数人都还是认为商学院办学上应该多学习西方的东西,我想请宋院长为我们讲讲当时提出“中华文化圈”的概念的背景和形势是怎样的,同时介绍一下这个“中华文化圈”是怎样一个内涵?

  宋远方:我可以简单诠释一下。

  为什么现代管理学要学西方?道理很简单,因为近代商业、现代商业,近代工业、现代工业,从整个的工业文明到我们现代的信息化、全球化,这些文明,肯定是西方发起、西方建立、西方完善的,这是事实。在今天,无论教育还是企业,要想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闭关锁国,不知道国外的情况,肯定不行。毋庸质疑,我们必须学西方。但是管理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毕竟你管的是人,人是活的,人是受文化、民族、地域的影响极其的深。

  实际上中华文化圈强调的是什么呢?我认为管理从大的角度说,学到最后肯定是哲学,其实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和东方的管理学思想是可以找到它们的“源”的,只是它们强调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的严格的规章制度、系统管理体系,我可以从法家的思想里提取些东西;在竞争的战略策略上选择,我可以从兵家的思想里得到启发。也就是说,东西方很多不同的思想,归根到底会有一个相同的源。实际上,东方圣贤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对人类思想的总结,非常有哲理,而这种哲理,它是一种跨越几千年文明的智慧之光。像苏格拉底等等这样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影响西方几千年,道理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到了现代以后,这些哲学思想就没用了。而且学的越深越积累,就越会发现同源这个规律。比如过去“批老孔”的年代,大家可能都反对孔子的中庸之道,觉得是种不进取的思想。但是如果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去想,它是指做事情不偏不倚。为什么现代很多企业倒台?就是因为它们有些做法太过了,如果做事情太过,它肯定会塌掉的。比如过于追求营销,过于追求品牌的树立过于打广告,到最后,底下的基础的东西没有支撑。这就是太偏了。

  所以说,管理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技术。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呢?这就是我之前谈到过的——宏观上的管理最高是哲学,是世界观,是人类的价值观。这是第一。

  第二,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如果你非要拿西方的那一套来管,可能也许行,但很多情况下就会碰壁。文化在发展,社会也在改变,当西方的东西进来了,我们非要拿它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吗?不一定。即使西方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等全是对的,拿来改造我们社会的时候,你也要知道中华文化是怎样的,才可能同西方文化去结合、去协调。更何况我们还不承认它是全对的。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在谈到中西文化比较的时候曾说过:中西方文化比较,你连中国文化都没了解,你怎么能去做中西文化比较?道理是一样的。你连中国的文化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说中国的管理不行,说西方的一切都行,这是不科学的。作为企业家,执行者来说,他们也许可以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来说,作为一个商学院,是需要研究的,我们应该把最好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最适合中国企业家的,最适合中国人才的培养的思想拿出来跟大家进行灌输。就是刚才提到的教学理念、教学宗旨、教学思想、教学体制体现在哪?就应该体现在这方面。

  《价值中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提出“中华文化圈”,其实是从商学院这边来解决“知己”的问题——我们都讲知己知彼嘛——但是企业可能是微观的,需要像您们这些学者、这些商学院来研究,把知识和方法总结出来,然后去教育他们。

  宋远方:对。我经常打一个比方——下棋。比如一个棋童能下赢一个大人,可能是因为他读了太多棋谱。那么商学院就是研究棋谱的,而企业家就是实战中的那些人。商学院就是要把商战中可以总结的东西总结出来。然后跟学生进行交流。如果总结的好,人家会说你是个好商学院,如果你在炒人家的剩饭,人家会说你是个糟糕的商学院。这跟上军校是一个道理,上军校可以出将军,不上军校照样可以出将军。都是无可厚非的。

  《价值中国》:您作为人民大学商学院直管MBA/EMBA的副院长,能否跟大家分享下您在MBA/EMBA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呢?

  宋远方:我在之前已经谈到过。我认为,搞好商学院,搞好MBA/EMBA教育,首先在思想上不要过于急功近利,所以我们比较注重教授本身的科研和实践,这个是我们在管理MBA/EMBA及其他教育项目的核心。品牌形象靠什么?就是靠我们这些教授、靠的是我们这些课程、靠的是我们背后的科研能力,和我们自身发觉出来的一些结合实际的案例。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主导思想。怎样培养你的教师,怎样培养你的团队,怎样培养你的教师与实践相结合,这些也是矛盾。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金钱上的支持,更要承认他们的科研成果。这是一所院校的导向问题。怎样把科研、教学和实践三者相结合起来,是一个度的考量和把握。当然还包括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都是MBA/EMBA教育应该重视的。我强调的是教授这个环节。我认为这个环节是很重要。它不是一朝一夕能把能力提上来的,这是一个积累。

  《价值中国》: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对人大商学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最后我想请您谈谈人大商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

  宋远方:好,我来浅谈一下。任何一家商学院,都是国际化比较强的学院。拿我们人大商学院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企业家。商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一个是立足于MBA项目,一个是立足于博士项目。这是整体发展策略。博士是教授带的精华,这是从高、精、专的角度讲的;MBA是品牌,MBA是公认的,社会、企业、个人还有大学之间认可的,是国际都认可的。具体来说是这两点。宏观上来看,每个学院,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宗旨和体系。我们人大商学院会在自己的宗旨下具体去构建自己的战略和教学体系。以上就是浅谈我们的发展战略。

  「记者:王瑶」
   2006/8/11

 


人物介绍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管理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