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EMBA群体 创造商业价值

——访《EMBA视界》杂志主编刘元煌

《EMBA视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我们提供更多的会员增值服务,因此,我不认为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现在,传统媒体面临着互联网的猛烈冲击,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新形势,而且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我觉得《EMBA视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及时性、互动性,充分发挥其想象空间,媒体与传统业务结合,使其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市场前景也会更加美好!

  价值中国网:《EMBA视界》可能是中国唯一一本面向EMBA群体的杂志,你们为什么选择做这个杂志,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这个市场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刘元煌:首先要分析EMBA同学的需求。很多人选择读EMBA,一方面是学习知识拿学位,另外一方面是拓展人脉,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EMBA视界》的投资人周建民先生在清华大学读EMBA的时候,就关注到同学们的这些共性:他们需要拓展人脉,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作为一个有心人,他注意到了EMBA同学的这种需求,并做了一些尝试,如在山东联合其他商学院的同学,共同创办了山东省EMBA的联合会,也推出了服务于同学们的杂志《EMBA视界》。

  至于竞争对手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大家间不存在竞争。我们是这样看的,目前这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业务模式还不完全成熟,作为一个相对高端的服务市场,有其一些固有的难度。因此,需要大家的共同推动。我们观察到,早期一些注册了比较好的域名的同学服务网站,有的信息只更新到2008年,有的主动过来与我们探讨合作。还有一家开始也有平面媒体的同学服务机构,后来取消了杂志业务。这些说明了什么呢?跑马圈地阶段过后,由于并没有对这个群体的深入了解,缺乏聚拢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的、更深层次的服务也就不可能开展起来。这些都是市场初期的明显特征。

  当然,主流的商学院都有自己的同学服务杂志。但是与我们相比,首先是服务对象不同,他们主要服务于自己的商学院和同学,内容上更注重学术性,而我们主要以第三方平台的身份,服务于各学院的EMBA学员,内容上更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是盈利模式考虑不同,学校和商学院的杂志大多是非营利性的,有的甚至外包给第三方经营;而我们的杂志是盈利的,需要通过更好的服务在市场上获得回报。总之,现在这个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产品标准,我们基本上不存在明确的竞争对手。

  目前,我们杂志在北京发展已经有一年多时间,并且初步打开了局面,1月底举办了主题为“微博给力EMBA”的年会,到会EMBA同学为主的嘉宾超过200人,人气很旺,北京六所主要商学院EMBA同学会均有负责人到场致辞并担任一轮抽奖环节的嘉宾。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期望有更多和更大的发展,例如把服务有形化,产品化,会员化。并且进一步理出业务模式,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这个行业就发展起来了。我认为《EMBA视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仅仅是杂志,还有会员服务,两者相互补充。

  价值中国网:《EMBA视界》是如何围绕杂志形成自己的社区的,你们社区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刘元煌:我们是一本为会员服务的杂志,准确说是“高端商务会员服务”杂志。同时,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还会有更多的会员服务业务。理念是如何营造一种归属感,创造一种独特的体验。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做EMBA俱乐部、会所,最核心的会员服务是针对EMBA的需求:拓展人脉资源、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会根据EMBA群体的兴趣爱好特点,为EMBA会员提供多项个性化服务。像去年我们组织过户外、艺术品收藏等沙龙,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且通过与同学们的广泛接触我们发现,很多EMBA同学甚至都参与极限运动,例如中欧的很多EMBA都跑过马拉松,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想像的。

  价值中国网:您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中国的EMBA吗?他们与美欧的EMBA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刘元煌:中国的EMBA群体具有“三高”的特点:财富、社会地位高,发展欲望高。大多数EMBA年龄处于企业高层,在35-45岁之间,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因此,EMBA是适合中国环境的产物。

  与欧美的情况不同,后者主流是MBA。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很多没有受过商学教育的人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这部分人接受EMBA教育的愿望就特别强烈。因此,中国的EMBA教育是在特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具有特殊的身份识别!当然,近年来EMBA学员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最开始接受EMBA教育人中间有不少江湖老大级的人物,后来是一些高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这个问题怎么看?但据我们的一些不完全统计,如2009年底首批创业板28家企业中,有15家主要股东是EMBA同学,这说明,EMBA正在成为创造财富和生产力的主流人群之一,而且他们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两者的课程也不一样,MBA学术性更强一些,EMBA重在交流和体会,像四川大会工商管理学院的“论商悟道,化成天下”,就代表了EMBA教育的特点。

  价值中国网: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EMBA对知识的偏好有什么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取向有独特之处?

  刘元煌:中国EMBA群体对知识的偏好与其他群体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EMBA视界》并不仅仅提供的知识,而是向我们的会员提供一种服务。会员们有这种需求。他们不仅仅有学习的需求,更看重的是学习的附加价值。例如EMBA群体对国学、宗教都比较感兴趣,他们不仅仅在乎学习什么,更在乎跟谁一块学习。在生活方式的取向上,他们也喜欢娱乐、也有精神的追求。但是他们更看重跟谁一起娱乐。《EMBA视界》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娱乐的良好氛围。

  价值中国网:您个人如何理解EMBA,它是一个学历学位、一个职业认证资格证书,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刘元煌:都是,要看你怎么理解。理解的角度不同,内涵不同。可以说EMBA是一个学历证书,在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内,EMBA等同于一个硕士研究生学历。也有人把EMBA看成是一个职业资格认证,但我觉得这种色彩已经很淡了。还有人认为EMBA是一种身份的象征,EMBA学员中有老板,有职业经理人,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高端人士。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这种身份象征属性并不是非常明显。

  价值中国网:有人认为大多数的EMBA是为成功的商界管理者加冕,将他们的成功光环扩大一倍,你怎么看这个观点,能分享一、两个EMBA创业成功的案例吗?

  刘元煌:我个人认为这是外界的一个误解,其实EMBA群体是一个不断地挑战自我,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发展愿望的群体,而不是固步自封不求进步的,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客观地说,EMBA带有的光环效应,EMBA的头衔确实给一些职业人士增加了收入,带来了光环。但是EMBA学员也是人,也有作为普通人的追求和困惑。因此, EMBA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光环效应,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实现。

  至于EMBA创业成功的例子,我这里倒是有很多。例如EMBA同学之间经常互相帮助,争取更好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对创业者提供如何融资、上市等方面的信息,为其客观地看待企业的未来指明方向。一些专业人士还提供法律、会计方面的专业服务,这种关系维系了较好的感情纽带,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有利于EMBA人士取得更大的成功!

  价值中国网:您在媒体有很丰富的从业经验,曾经与很多企业老总对话,现在,作为《EMBA视界》的管理者,您觉得您的工作有什么变化?您现在还是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人吗?

  刘元煌:《EMBA视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我们提供更多的会员增值服务,因此,我不认为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现在,传统媒体面临着互联网的猛烈冲击,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新形势,而且还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我觉得《EMBA视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及时性、互动性,充分发挥其想象空间,媒体与传统业务结合,使其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市场前景也会更加美好!

  「记者:刘洋波 」
   2011/3/8

 


人物介绍

刘元煌,1998年进入中国经营报,曾在“热点三人行”、“与企业老板对话”等栏目工作。曾任《成功营销》杂志主编。现为《EMBA视界》主编。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