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蓝色基因 百年智慧

访前IBM大中华区副总裁 张烈生

互联网时代技术周期越来越短,也就存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企业很怕错过机会,所以会出现企业什么都生产的现象。IBM的智慧就存在于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会盲目跟从。所以每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去做。也许你第一次会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不会持续的。所以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人怎样去取得一次的成功,而是持续的成功、成功百年。是基业长青具象化的一个实例。IBM技术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是在围绕客户去做事情。这也是IBM能提供的智慧。

  价值中国:张老师,首先恭喜您的新书《IBM:蓝色基因 百年智慧》出版。在IBM百年之际,您作为IBM前高管,此时撰写此书有什么特别意义么?

张烈生:
创作此书皆因机缘巧合。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为数不少,但是在IT行业,像这种高科技行业历经百年,依然活跃,必然是有其特殊的商业基因的。因此在成立IBM百年的时候,我作为曾在这家企业服务22年的“老人”,把自己那些曾经对于IBM的观察和想法凝结成文字,以此与更多的企业界朋友分享。

一个企业的百年或许和九十九年没有什么差别,但一个企业从三十年做到百年,其成功就不单纯是量的积累,更会是质的飞跃。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企业数量激增,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处在创业期,或刚过创业期,也获得了第一次的成功,其中有抱负的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基业长青的问题,相信这本书对他们会有一定的影响。毕竟IBM走过100年的路,这其中的跌宕起伏给我们留下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供这些30年的企业参考。

但这本书不是一本指南,路怎么走还是要靠企业自己选择,因为每一家公司和企业都有其不同的地方,但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可以举一反三。

从我个人来讲,我在内地工作二十多年,有机会看到IBM在中国的成长。这本书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工作总结,想好好的做下积累和沉淀。同时,对于曾经在IBM工作过的共事的朋友也算是送给他们一个小小的礼物。

价值中国:IBM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征程,此间时代变革对IBM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您在书里谈到老沃森、小沃森以及后来的郭士纳对IBM的发展都发挥了及其关键的作用,IBM在迎接时代变革挑战的做法会给中国企业在应对全球化方面带来什么借鉴意义呢?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后又该如何面对文化与价值观的跨界冲突?

张烈生:
作为跨国企业,IBM在中西方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上会有很多的不同。这其中就存在着,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在做跨国经营的时候,其是否愿意去了解本土情况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IBM也交了它的学费,也走了很多弯路。IBM中国开始的10年,IBM照搬了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不是很成功的。到后来愿意去了解中国,融合到中国的社会大环境,这得到总部的支持,让总部愿意在全球一体的这个大框架底下去做融合的事情,去做符合当地国情的事情,这是很大程度IBM在中国成功的一个因素。

像中国这些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企业,绝大多数取得的成功是在本土。现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这些企业开始要去外面闯的时候,就要好好想想该怎么走这条路,把IBM作为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其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的企业参考。

从最近的十年来看,中国企业去海外发展,多是以并购的方式,以此快速地进入国外市场。中国的企业更加注重速度,或许就拿速度作为其经营的核心思想。在过去30年中,速度造就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在全球环境中去经营的时候,是不是速度决定着是跨国经营的成功呢?以IBM来看,IBM中国区的建立没有采取并购的方式走进来,其取得的成功就是很值得思考的。所以国外企业和中国的企业还是有很多分别。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把IBM作为一个例子给中国企业到外面发展的时候作为一个参考。说道具体的分别,例如东西方的文化、团队价值观的管理等等都有不同,因此管理的方法、思路、做法都有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IBM一定是对的,但它所经历的事情可以供中国企业参考,然后自己决定自己要怎么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的复制。同时,我觉得值得参考的地方有IBM在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从不懂到愿意去进行文化融合、去投资,长期的耐性和承诺。IBM如何把它最核心的东西不做妥协,即他的价值观,他的文化都没有做任何妥协,这方面没有做本土化。这些都是值得参考的。

价值中国:从众多外企来华发展的经历看,IBM中国显得更加成功一些,早些年谷歌退出中,最近有百思买退出中国,美国Gruopoon虽在美国上市其在中国的高朋却经营得不太理想,IBM中国如何能走到今天?

张烈生:
外企在中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其中与IBM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长期的承诺、耐性、磨合、融合、适当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结合自身情况来达到平衡。

像谷歌、Gruopoon等,与IBM比起来算是新兴企业了。新兴企业比较年轻,其活力充足,但没有充足的经验和优秀的核心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他们的应对方式会显得不是很成熟。老沃森在建立IBM之初就塑造很多IBM的核心能力,就是书中说的“基因”,包括价值观、文化和人才的理念,这些在IBM走出去的时候得到一致的传承,使得IBM在接受大风浪的时候依然屹立不倒,都很大程度的帮助着IBM更好的运营。

互联网时代技术周期越来越短,也就存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企业很怕错过机会,所以会出现企业什么都生产的现象。IBM的智慧就存在于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会盲目跟从。所以每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去做。也许你第一次会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不会持续的。所以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人怎样去取得一次的成功,而是持续的成功、成功百年。是基业长青具象化的一个实例。IBM技术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是在围绕客户去做事情。这也是IBM能提供的智慧。

价值中国:那IBM是如何永葆青春,既有老企业的沉稳,又有着新兴企业的活力?

张烈生:
IBM不是没有犯过错,90年代初的时候甚至濒于死亡。但是之所以能够挺立过来,这是与他持久所积累下的能力有着很大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文化,还有强大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并不是指单独某个人懂得某项技术,而是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是一个强大的人才体系。当公司发生问题时,价值观使他们找到方向,多年的文化积累也形成了更好的策略的积累,使他们可以很快走出困境。这些都是IBM保持百年活力的独特的商业基因。

企业发展容易被成功所蒙蔽,IBM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之所以IBM能挺住多少与其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分不开。其一,给IBM翻身的机会能力是因为IBM有很好的基因,例如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人才;其二,经过多年的累积,IBM有很多好的思想和策略,当IBM被成功蒙蔽的时候,幸运的是找到好的CEO,及时的把IBM引入正轨,但这当中IBM“基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IBM也意识到自己错误,所以后面就把执行和策略能力再加强。所以也就不难理解IBM在这几十年提出的很多新的思想,比如电子商务、随机应变、智慧地球、在组织上做的前瞻性的改动和过渡到软件服务商,所以这些策略和执行通过这次的转型把它提高。所以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都在互相影响和运用。

对于可持续发展方面,IBM重视除了对环境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还有包括天灾、自然灾害的关注,也在利用自有的技术帮助避免这些灾害的发生,所以IBM提出“智慧地球”,在创造高产值时更好的服务社会。作为一个百年企业,做到基业长青很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是必须的。同时,想做到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还是先要做到企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好的文化、人才和良好的价值观去支撑你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价值中国:企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需要放弃很多东西,当企业发生转变时会牵涉到更多人的利益,那当企业需要做重大战略调整的时候,如何让公司的人都认识到这种转变的需要?

张烈生:
90年代初郭士纳到IBM后对IBM做了重大的战略调整。首先郭士纳的任命获得了董事局的认可,使其在IBM发挥更大的能力有了前提。重大战略调整要做详细的策划,制定出合理的步骤,还要与其他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计划的可执行性。一方面,如何认同制定战略部署的执行人;另一方面,将一个想法付诸实践,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流程、技能的层层分解。

首先,IBM了解其客户需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说分开供给,IBM从顾客反馈中得到这个结论,然后IBM把这些板块变成不同的组织、部门去执行,但如何把这个方案做好,就要及时与相关员工沟通,让其认同。同时制定赏罚制度去围绕这种转型去评估绩效,让这些措施去帮助转型的成功。

价值中国:看来IBM在进行战略调整前已经考虑到人才体系的配套建设,IBM看来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优秀的CEO呢?

张烈生:
首先,IBM在选人时要找到对的人,即那些和IBM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人才,这就要求IBM自身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其次,之后给予这些人才信任、事业发展空间和培养。你会发现IBM的9任CEO中除了老沃森和郭士纳,其余七位都是从训练员开始做起来的,所以在IBM有足够的空间供你发展,只要你有能力、表现和相同的价值观就有机会。所以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要有真正的重视,要有长期的投资,要坚持的周而复始的去做。现在的企业多是在购买技能,没有耐心去培养人才。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有海纳百川的思想和做法。这就需要企业做出改变。职业经理人也是中国企业需要的,以前是在不完整的市场造就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因为没有太多竞争,但今后的市场会大不一样,所以在业务管理和人才方面就要求做到尽量极致。所以,中国的企业在今后要更多的去考虑如何培养职业经理人。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对于中国传统企业,想成就百年老店,我认为技术的变化是永远在发生的,你技术创新是必要能力,无论是什么行业,技术都是不会变的工具,不能把企业的百年的基因依附在一种技术上,因为技术在变,重要的是企业的核心理念。除非的你理念是永远做做好的跟随者。

价值中国:书中您说过这不是一本管理学书籍,也与此前多位IBM高管写的有关IBM的书不同,那您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张烈生:
其一,之前的高管分别讲述了自己在职的那段经历和感想,没有人去把IBM整个的百年历程真正的贯穿下来;其二,从来没有一个不是IBM的ceo,是一个员工的身份视觉去看IBM的成长历程,这个比较特殊;其三,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人写过IBM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

价值中国:从身在IBM到成为IBM旁观者,您觉得IBM有些什么变化?

张烈生:
巴菲特从来不买科技股,但他买了IBM的股票,这其实是看中了IBM 的管理和其整体的运营。这个管理就是书中提到的IBM的“基因”。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客户、员工方面的兼顾,他综合的管理使其成为值得投资的企业。IBM的理念是要去解决不同的商业企业里不同的问题,从而上社会前进、世界前进,科技是一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是IBM生存的原因。能够让IBM做到现在的百年企业,更多的还是公司管理的问题。这也是书里想传达并分享的东西。

价值中国:那您创作这本书,希望的最好读者群是哪些?

张烈生:
我认为民企创业者、企业家、经理人、想从事职业经理人或是想创业的人。

  「记者:王珂玥 赵艳秋」
   2011/12/28

 


人物介绍

前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并曾担任过世界最大管理软件公司SAP中国区总裁等职。在IBM和中国内地工作20余年,先后执掌IBM大中华区金融事业部、服务部和IBM香港等重要机构。IBM销售年度奖“百分百俱乐部”的“不败将军”,多次荣获IBM销售最高荣誉“金圈大会”的资格,更被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选为公司300余人的创新与变革全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任职期间,他对推动中国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工程、IT服务行业转型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