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大型服务平台,把握战略性投融资机遇

通过在自贸区搭建大型服务平台,同盛集团可以做两件大事,战略性招商引资和战略性投资引导。

  上海自贸区范围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中之一的洋山保税港区,经2012年扩区后的规划面积为14.16平方公里,分为两个区块,包括岛域规划面积7.31平方公里,陆域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目前已具有保税船舶登记、启运港退税、水水中转集拼、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制、云海数据6大功能。

  作为洋山保税港区融资和建设的主体,自贸区的成立,为上海同盛集团创造了又一次变革的机遇。就此,《上海国资》对上海同盛集团董事长周赤进行了专访。

  上海拥有试点的巨大优势

  《上海国资》:您认为,政府选择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周赤: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拥有巨大的港口优势。自贸区只有建立在港口条件优越的城市才有真正的意义。正如迪拜之所以能成功建立自贸区,也是得益于其优良的地理位置。长达734公里的海岸线,为迪拜提供了丰富的港口资源,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货物集散地之一。这个天然的优势,最终使迪拜自贸区成为耀眼的“黄金之城”。

  在中国,只有上海具有独一无二的港口优势。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12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252.9万TEU,均超过新加坡和香港港口,两者均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此外,上海还拥有综合保税区的基础,2012年上海综保区的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高居中国内地第一。所以,自贸区非上海莫属。

  《上海国资》:在您眼中,自贸区与保税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周赤:上海自贸区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政策而言,自贸区是现有保税区的全方位升级版。

  原来保税区的特点,是实行关税减免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于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等。

  相比之下,自贸区的政策开放度更高,包括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进出自由、货物存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等。尤其是货物贸易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从过去的保税区到现在的自贸区,这是一次监管模式的变革。国家的政策监管从聚焦货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企业的管理。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进步。

  物流贸易首先聚集自贸区

  《上海国资》:自贸区对哪些行业的跨国公司最具吸引力?

  周赤:中国在上海建立自贸区的意义,被许多人称之为“第二次入世”,我非常赞同。自贸区的诸多创新政策,特别是金融创新,必将吸引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向上海聚集。

  在众多的行业中,自贸区首先将吸引物流、贸易行业在上海聚集,再是吸引高端制造业、加工等其它服务行业,叠加我国的产业升级。发展到足够的量之后,可能是金融行业跨国公司的聚集。当然,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要经过政策的细化和落实,战略性的招商引资,慢慢地通过自贸区的发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上海国资》:您怎么看待自贸区扩区和它的复制性?

  周赤:对于自贸区扩区的问题,目前各界仍有争议。未来也有可能从28平方公里,扩围到50至100平方公里。试点如果成功,这种模式可以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的,不在于面积的大小。当然,从试验成功到可以被复制,中间可能有2到3年的时间差,这几年就是上海独有的机遇。

  融入新的“游戏规则”

   《上海国资》:您认为,自贸区改革对同盛的哪个板块影响最大,目前情况如何?

  周赤:应该是物流板块。同盛集团现有2家物流公司是与上港集团合资成立的。双方出资各半,一家是拖轮公司,一家是物流服务公司。今后将从事自贸区内的辅助作业服务,从码头作业的前续、后续关联上延长了价值链,即从集装箱码头接驳开始到分拆箱、再到报关清关及至仓储、配送等,我们希望为企业提供全业务链的服务。

  《上海国资》:自贸区给集团的现代物流投资经营提供了什么机遇?

  周赤:同盛集团不仅是一个建设者,还应是懂得运筹帷幄的经营者。自贸区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在贸易和金融的创新上。同盛比较看重其空间形态的开发。我们将很好地利用自贸区提供的机遇,建立物流服务平台和其他大型服务平台。

  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我们可以做两件大事,就是战略性招商引资和战略性投资引导。当然,不是说企业建立的平台越多就越有价值,关键是发挥它们的核心功能。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平台,联合境内外的资源,扩大融资渠道,反哺我们的主业。

  《上海国资》:同盛如何面对自贸区建设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

  周赤:自贸区建立后,一方面贸易的便利性将给企业带来更多便利,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货物贸易将和金融实体结合在一起,物流、货物贸易实体带动航运和金融的发展。但这样一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这些竞争,归根到底是商业模式的竞争、金融和贸易规则的竞争。企业不仅要充分学习和了解它们,更要学会融入这种“游戏规则”。这就要求同盛加强自身管控能力的提升,把握好开放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度。

  “走出去”与“控风险”并举

  《上海国资》:您您提到的自贸区金融改革带来的风险,企业如何把控?

  周赤:自贸区改革中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便利化,必然促使资金跨境流动的风险加剧。比如,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吸引短期投机的国际游资迅速进入和退出,给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重大冲击。

  因此,自贸区金融改革最难的就是资金监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既是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考验。

  作为企业,尤其是像同盛这样承担大型投融资基础建设的企业集团,更应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投融资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置风险而不顾。

  《上海国资》:您企业还需要关注自贸区试验改革带来的哪些风险? 

  周赤:要看事在人为。自贸区对许多企业是巨大的机会,但它也会引发扎堆效应,抬高相关资源和要素成本,对缺乏竞争力或核心技术的部分企业,可能会加剧竞争危机。

  因此,企业要在自贸区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法则,需要一个自身变革的过程。

  「记者:李魏晏子」
   2013/12/3

 


人物介绍

男,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
历任上海市公安局处长、局长助理、副局长,并兼任上海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并于1995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攻读,获得经济硕士学位。1995年底起担任本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中国民航协会副会长、上海交通运输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中心评审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运输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第十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航空公司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9年12月29日任上海同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3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