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之路,风起云涌

访亨达集团董事长 王吉万

  "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已有大约1000多家鞋厂及相关配套鞋材、设备、贸易企业因各种内外部因素或主动倒闭" ,在2007年全球鞋业论谈上,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接受媒介采访时说。

  2007年11月11日,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6亿元收购江苏森达旗下5 家公司,至此,森达这一中国最大的鞋业企业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中国的鞋业行业的颠覆时代暗流涌动,为了深入了解中国鞋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中国价值网采访了中国最大的鞋业集团之一——青岛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

  价值中国:2007年中国制鞋产业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方面一些小企业纷纷倒闭,另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在资本市场驰骋,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究竟是怎样的?

  王吉万: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鞋业的现状就是--走入洗牌时代。具体来讲,中国制鞋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不但在生产、材料以及工艺水平方面与世界市场接轨,而且已经在品牌运营、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好尝试。因此,中国的鞋业企业有实力也正在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不堪重压,倒下;有人异军突起,发展,都很正常。

  当然,中国制鞋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也有它的困惑。例如,劳动力、能源、政策等。但总体上来讲,中国制鞋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好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包括近期资本市场的运作、新型品牌的迅速崛起,以及与世界一流品牌的联合等等,都是中国鞋业的一种良好走势。

  价值中国:最近的百丽上市,被评价是改变了中国鞋业的历史。中国的服装鞋类公司如何忽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王吉万:我认为是这样,中国的人口众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这是世界很多服装鞋业品牌看好中国的一个最大原因。他们若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包括渠道、前期的运营成本等等。而中国鞋业服装类品牌的慢慢崛起,使大家看到了它的发展基础,这种发展潜力通过中国消费市场来反映,未来的爆发力是很强的。包括百丽上市,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国际资本,包括国际鞋业市场对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一种信心。

  价值中国:风起云涌的上市潮之后是否会有行业的整体升级?行业格局将怎样颠覆?

  王吉万:中国鞋业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受经济规律的影响,行业的发展是阶段性的,超越了一个基础阶段之后,肯定会进入另一个谋求更大、更迅速发展新阶段。资本运作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这一步对中国鞋业行业是一种质的蜕变。

  我们分析,经过近两年调整,中国鞋业行业一定会出现"中国式的寡头品牌"。就象当年的家电行业一样,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少数几家企业会占据中国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其他的企业,要么被"洗掉",要么只能在缝隙中艰难生存。

  价值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的心理薪酬预期已经开始上升。这种情况势必继续发展,那么,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制鞋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受到限制,制鞋行业的产能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在面临世界制鞋中心"交棒"的局势下,中国制鞋业靠什么去支撑后续的发展?

  王吉万:实际上,中国成为世界制鞋大国,本身就是缘于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很多企业因为失去了成本优势而以岌岌可危。但从宏观上看,亨达认为这对中国鞋企反而是一个机遇,世界市场向中国鞋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主动去思考和寻找更好的出路,就不得不在技术开发、品牌经营、渠道开拓等等上投入更大的财力与精力。这是中国鞋企的一次被动出击。

  当然,之前已经在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企业面临的压力会小一些,而单纯依靠国际贸易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会大一些。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对没有做国内品牌的企业而言,现在更加客观和现实的选择应该是在研发上投入更大精力,最起码要使企业从最初的OEM上升到ODM,哪怕是在款式上能有所改进,企业至少会有价格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该将原来大批量、大规模的订单,逐渐转化成小批量、多样化、高附加值的订单,这也是一种应对途径。

  小企业究竟要怎样长久地生存下去?这不仅要从劳动力成本角度去考虑,更应该从细分市场等角度来考虑,重新定位,全面提升。

  价值中国: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已迫在眉睫,现在的关键是,探寻一条适合的升级改造道路,找到一些适合的方式和方法。其中,传统产业的智力型转型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制鞋业在企业智力转型方面有哪些短板和有利条件?亨达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吉万:关于智力转型的短板,我认为目前主要是许多企业对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认识不够,另外,知识管理的经验还不足。而有利条件,我认为首先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只要我们由衷地希望改变,就能够使自身知识的积累产生爆发力。另外,中国人比较务实,中国传统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例如通过与发达国家制鞋企业的联合,我们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转化再创新,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知识积累、智力型转型提供了基础。同时,国家还有很多政策支持搞知识经济,包括现在政府大力提倡的"发展制造服务业",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企业智力转型是这几年亨达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投入一定的资金来保障知识资本的开发,比如技术创新、信息系统的管理以及品牌运营模式的研究等;同时,我们注重对知识的管理,企业内允许"失败",我们建立了知识管理的工具,如互联网和知识库,就可以将知识和经验很好地沉淀与更新;而且,我们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因为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激励什么,员工就会注重什么。所以,我们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使员工在创新的同时有所收获,这也引导和保障了企业的智力化转型。当然,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也是很现实的一种做法,毕竟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三十年,我们发展的基础与国际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这是一个客观实事。

  价值中国:作为中国的企业,要成功地实现向世界性品牌的过渡,全球销售和全球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中国鞋企目前在向外扩张过程中的生产力布局现状是怎样的?你怎样看待它的前景?

  王吉万:据我了解,中国鞋业行业在国际上的生产力布局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大家都在尝试,因为看到了世界加工中心转移的这种趋势,包括看到了由于劳动力、能源成本的增加给企业造成的压力;而且,中国鞋业未来要与世界品牌同台竞技,成本优势也是竞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中国的鞋企开始尝试在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进行生产力布局。

  中国鞋企目前在向外扩张过程中的生产力布局现状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一个慢慢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力,再向其他地区辐射,应该是相对容易的。

  价值中国:全球化所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更需要建立标准和游戏规则的能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这为中国制鞋企业的国际化创造了什么的机会?中国鞋企面临哪些困局?

  王吉万:中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中国参与世界鞋业发展的过程,这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融的。在与国际一流的品牌鞋企合作过程中,他们会对产品、生产提出一些要求,我们也会根据自身研发和经营的情况给他们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通过合作的默契,不断的磨合,从而促进了世界鞋业整体的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也就是世界鞋业标准制定与形成的过程。

  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鞋品消费国,因此,中国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制定的相关标准,本身就代表了世界鞋业发展的水平,对世界鞋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对我们而言,最需要努力的,还是在时尚的引导与把控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只所以能够引导潮流,制定规则,并非靠单纯的工艺技术和原材料研发等,更多的是在时尚引导上。而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美的认可,还没有上升到世界潮流层面上,我们迫切需要将中国文化的美,与世界潮流相结合,打造世界时尚行业的标准。我认为,这是中国鞋企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服装鞋业企业努力的一个方向。

  「记者:沈凌莉」
   2007/12/20

 


人物介绍

王吉万:亨达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更多行业人物专访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