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专访]
 
 

中国经济2008视角

——访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佛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中国经济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处于城市化过程中最快的历史阶段。未来的机会更多地来自城市化。
价值中国: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稻葵:总体来讲,应该说存在“两高”。一,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太高。

  二是,国内消费疲软,消费占GDP的比重太低,而储蓄率却太高。我们整个经济的国内总体需求不够,长期以来一直是依赖高速增长的出口以及贸易顺差来支撑我们宏观经济的增长。
价值中国:有什么方法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李稻葵:改革城市化的方式。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力。

  中国目前消费疲软,农民的消费没有起来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如何提高农民消费,目前已有的共识是要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在农村。

  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是“消灭”一部分农民,把其转换为非农民,从而把农村的一部分消费转移到城里来。如果仅就农村和农民来解决农民问题是违背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现在来讲,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处于城市化过程中最快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早期,城市化速度是比较慢的,经济发展中期是城市化加速的过程,到了人均GDP达到1.2、1.5万美元以后,城市化发展速度会放缓。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未来的机会更多地来自城市化。

  中国政府目前的基本战略,我认为是正确的。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将使未来社会由和谐走向稳定,以稳定推动市场化改革,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十年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利大于弊,这将是历史性的趋势。
价值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国际货币?
  李稻葵:应该说,人民币成为重要国际性货币的前景是广阔的,十年以后人民币应该能成为国际货币。到时候,世界将有三个主要的国际货币,即美元、欧元和人民币。

  目前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已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属于赶超经济,其增长已超出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我们首先得面对一系列困难,障碍仍然存在。本国货币国际化需要先允许本国的货币自由兑换,逐步让国际上的一些交易采用本国货币,最后发展到发行本国货币的金融资产。就中国目前来说,还无法按照上述程序操作。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效率还比较低下,如果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很多人民币资产将无法保留,这将直接威胁到中国银行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但我们可以利用目前外汇储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的大好时机,稳步推进相关的工作。
李稻葵 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佛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访问学者。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入选2006年《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

价值中国:目前来说,有效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有哪些?长远来讲,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如何?
  李稻葵:双轨制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步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在境内逐步改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境外充分运用香港国际金融地位的优势,尽快扩大人民币证券市场的规模,使之达到与欧元和美元证券市场相抗衡的格局。一旦条件成熟,人民币将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货币,与美元、欧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美好前景,今天的政策考虑需要十分谨慎和务实。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经济大国,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是利大于弊的。第一,中国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行量进一步提高,中国居民通过央行发行货币来获得一定数量的铸币收入。第二,大大减少中国国际收支的波动—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就从来不需要考虑其国际收支的危机。第三,外贸企业的结算和成本以人民币计价,可以大大减少其面临的汇率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更多挑战是来自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营造一个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崛起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使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崛起的大国战略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FDI(国外直接投资)接受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投资者,大国崛起要有大国战略。
价值中国: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吗?
  李稻葵: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正常发展下去的话,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10.8%,岁末应该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拐点。

  我可以给出一些经济持续增长必要条件,当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这些必要条件得不到满足,中国经济增长就一定不能持续。

  我以前提到了五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第一,中国经济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大国经济。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相当大。第二,中国经济极度开放。第三,高储蓄和高负债并存。一方面指企业高负债,另一方面指政府高负债。过去很多年,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一个基本点——借钱搞改革。我们控制国有银行,只有政府可以借钱,政府可以发债,通过这种方式把下岗工人养起来,把对退休工人的保险承诺先承诺下来。据我估算,2018年后,政府的负债水平占GDP比重将达到120%,这相当的高。第四,中国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而且差异还不仅仅反映在收入水平上,更反映在人们的心态、政府的管理水平上等等。第五,中国经济极度分权。中国的文化没有很大合作性,中国的市场不容易合作,从企业层面来说,大多在各个地区各自为政。

  这些特点造成中国目前的增长方式存在巨大障碍,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在过去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很好的经验,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不够,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目前在世界当中的特殊地位,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FDI(国外直接投资)接受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投资者,我们要引导产生大国战略,不光是为自己做出贡献,也为其他大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价值中国:对中国未来经济作以预测,有哪些特征?
  李稻葵:我在这里暂列举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人均收入会越来越得到提高。开句玩笑话,有可能某些地方政府会允许和鼓励更多的人移民到其它省份,这样辖区内人口少了,人均收入就高了。(哈哈……)

  第二,环境保护因素在未来经济中仍占很大比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以及全球最大的有害气体排放国之一。应该建立节能减排的中国标准,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占领道德与国际舆论的制高点,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环境保护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中。

  第三,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经济的主层。中等收入人群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尽快培育一个比重不断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四,人民的福利会更好,这是必然趋势。比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等等更关注人自身的服务。

  第五,资产性收入会增加。随着全民整体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把越来越多的资产投入到理财上,相应的资产性收入会增加。事实上,中国老百姓手中的钱已经非常多了。

  第六,服务经济会发展起来。中国的服务业现象是很独特的,我们的服务行业非常传统,但同时它又是非常强大的(虽然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看不到它的强度),为什么称之强大呢?要知道,在每个城市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包括餐饮业、小商店这样的小店,这还不是强大?中国最大的潜力是发展现代的知识服务行业像咨询服务、会计服务以及软件、编程方面的服务。对于这类服务市场有强大需求,我们有很高的期望值,应当说服务经济发展起来的趋势应该是大好的。

  第七,产业会越来越集中。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资源会集中到行业中少数的几家企业。企业的规模会加大,数量会减少。而且,通过产业集中,中国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全球企业。
价值中国:基于上述问题的讨论,您对中国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展望?
  李稻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给我们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这个挑战来自于各个方面。首先来自于资源方面,我们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非常之高。另外,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很多竞争。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在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世界环境中进行的。但历史上所有大国经济的崛起都没有像中国经济今天面临如此艰巨大的挑战。事实上,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当年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和英国差不太多,大概不到10%。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平均水平非常之低。如何进一步地增长,真正地崛起?如何在世界各个大国中争得自己相应的地位?这正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宏观经济不平衡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也很重要,我们不希望中国的出口部门由于汇率的波动而产生很大的调整,因为作为大国,调整起来是很困难的。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要走大国发展道路,应该有一个作为大国的理想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大国的经济外交和大国的国际舆论导向。中国应该起到一个沟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的作用。

  未来两年可能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是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期待前途光明吧。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