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新论(一):商品价值三源泉论(2)

陆寿筠 原创 | 2005-10-17 05:26 | 投票


 

*05年10月20日追补:本文发表后读到本网站余文烈《劳动价值论与社会必要剥削》一文关于“承认私营企业主、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参与价值创造”写道:“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已经有大量的论述,只是我们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承认“。现特此补正。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劳动”一词的内涵阐述不一,但他们一般都有两个缺失:一、他们的“劳动”概念没有囊括实际存在、并参与创造价值的一切劳动形式;二、他们一般都没有认识到(除个别例外,见下文),除了人的个体劳动,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还有其它来源。有鉴于此,本文要提出如下一套较为完整的新观点:
    一切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共有三大来源:
    一、 潜藏在生产初始原料中的天然潜在价值,这是一切产品价值的初始源泉。
    以前也有人提出过自然资源中存在着天然初始价值,但没有为主流经济学所采纳、重视。如:十九至二十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就曾说过,人无法创造物品,而只能通过重新安排(原有物品的)物质结构来使之产生“新的效用”。“新的效用”的说法实际上给人们指出原初天然价值的存在留下了空间,只是被一般经济学家们有意无意地一贯忽略掉了(Daly 1996, PP. 62-63)。后来,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的学生、罗马尼亚裔学者Nicholas Georgescu-Roegen就明确指出了天然存在价值的“首要性”("primacy")(Daly 1996, P. 196)。
    二、隐藏在生产工具、设备、技术、和经过复杂加工的生产原料中的、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一切产品、尤其是现代化产品价值的第二大重要源泉。
    三、人类的个体劳动,其中包括:
    1. 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现场劳动;
    2. 转化为“来源合理资本”的过去劳动,如过去劳动所得工资,经省吃俭用有余, 用作生产资本(关于“来源合理资本”的全部含义,需另文详述);
    3. 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了人类世代积累的前人集体智慧基础上)在最新科技发明中的创造性劳心劳力活动;
    4. 企业家(无论是否同时提供资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劳心劳力活动;
    5.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社会性生产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宏观管理中所付出的劳心劳力活动;
    6. 企业初创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家和一切有关人员为物色、挑选特定的天然资源或经过初加工的原料、特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特定的各种人力资源、提供或寻求资本来源、将他/它们搭配组织起来、以开发出能满足特定市场需求、但包含着一定市场风险的特定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开创性、风险性劳心劳力活动;
    7. 上述一切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先行性劳心劳力付出,以及他们及其家人为维持和提高劳动能力、扶老育幼所付出的后勤性家务劳动;

        8, 所有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脑力劳动;

    等等。
   上面所述是一种广义的“劳动”概念。显然,上述所有形式的劳动都是一切产品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因此这种广义的劳动概念比传统的狭义的劳动概念要合理。
    关于作为价值源泉的个体劳动及其与货币资本的关系,因篇幅有限,本文暂不详述。下面将分别细述前面两个价值源泉。

三、天然潜在价值

     首先,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类中所潜藏着的价值,乃是一切社会财富及其使用价值首要的、基本的、初始的源泉。
    试想,在古代,人类的祖先在懂得畜牧农耕、懂得使用工具以前,靠着空空的双手采集野果野谷、猎取野禽野兽为生。当时他们还没有脱离非人的动物界。但那些果谷禽兽对于他们却具有生死悠关的无比价值。那么这些价值的源泉又是什么?他们的采集狩猎活动与其它动物的类似活动没有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尚不属于人类懂得畜牧农耕以后的生产性“劳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Marx and Engels 1968, PP. 358-368. )中,把创造性劳动看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如果把采集狩猎这样的活动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混为一谈,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在哪里?显然,那些果谷禽兽本身就潜藏着可以维持其它动物包括人类生命的价值。而采集狩猎这类活动则是使这种潜在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但很难说被采集捕猎的果谷禽兽增加了多少价值。好比煮熟的饭菜也必须用手送到嘴里、再用些少力气(劳动?!)咽到肚里才能实现其营养价值,而吃饭一般不被算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列,这个道理应该是可以通用的吧?
    后来,人类学会了驯养禽畜和耕种庄稼,那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在环境的逼迫之下有所进化,开始懂得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如因果关系等,开始懂得使用工具,进行最原始的生产劳动,也就是开始脱离动物界。在人们的驯养和培植下,一些果谷禽兽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其本身的品质、及其对人类的价值也随之提高。只是在这个时候,人类的生产劳动不但利用了潜藏在这些物类中的天然价值,而且开始在这些初始价值的基础上添加新的价值。天工和人工揉合在一起,如天衣无缝。所以,后来的人几乎忘记了,劳动只是增添了价值,而不是价值的初始源泉,忘记了这些物类本身原有的先天初始价值。
    供人们食用的动植物是如此,同样道理,供人们作其它用途的各种物类无一不是如此。如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江湖海洋(提供饮用水源、水产、水力、运输、休闲旅游)、其它一切野生动植物,甚至空气、风力、阳光、自然景观,乃至整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态圈,无论它们是否可以直接为消费者所使用,还是必须经过加工、甚至多次加工;无论是作为直接构成消费品的资源或原料,还是作为构成生产场所、设备、动力、或其它辅助材料(肥料、农药等)的资源或原料,它们无一不是人类一切财富、一切物质价值的初始源泉。而它们对于人类的真正价值又岂能以任何数字可标示、岂能用任何经济理论、数学方程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无法计算而不承认其存在,正如谁都不会因为无法准确测出自己脑袋的重量而否认其存在一样。(如果真要计算,那也只能倒过来算:即从直接用作消费品的最后产品的使用价值,扣除全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人工添加价值。)
    总之,一切物类,连同其对于人类的潜在价值,用西方的宗教话语来说,都来自上帝的创造。用中国传统的世俗话语来说,一切来自天地造化。(其实,说到底,人类本身不也是天工的造物吗?)所以,这类价值在原则上应属天下人类世世代代所共有,而不应为某些个人、集团、或某一局部地域(包括国家)的居住者所专有。这是东西古今不少思想家的共识(恕笔者无法在此处详细引述)。
    关于一切产品是天工与人工的结合,这是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本没有什么深奥难懂之处。对于这一事实的揭示,也是与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的。只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基于人天(“天”即自然界)对立观念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放大了的个体自我中心主义)成了西方社会哲学思想的主流,并且逐步泛滥于全世界,才把上述这个最朴素的真理颠倒了过来,抹煞了天地造化的恩赐,以天地主宰的架势看待一切。正是这一颠倒,这一抹煞,才导致了传统经济理论把商品价值的来源仅仅归之于人的劳动或支配着劳动的资本,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局部范围的、狭义的公有制),为这些制度下生产资料占有者独占企业管理权和生产成果支配权作辩护。在美国经济学教科书中被列为权威的经济学家诺齐克就是一例。( 张桂林 1999,页331。) 但是,一旦关于生产资料中隐藏着天然初始价值的真相大白于天下,那么,为资本私有制所做的哲学辩护便不攻自破了。

 [1] [2] [3]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