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施行贷款五级分类“难”在哪里?

蓝春锋 原创 | 2006-03-05 14:25 | 投票

一是分类信息多样化。五级分类是信贷人员依据借款人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来分析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建立在大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基础之上。但从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来源来看,存在着较大缺陷。一是借款人的财务信息残缺、失真,目前普遍存在借款人财务制度不全,报表不齐,财务信息虚假等现象,有的企业为取得授信,不惜用虚假报表数字加以蒙蔽,甚至一个企业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会计报表数字对付不同的部门,操作人员在取得准确数据上处于被动地位,且信贷管理人员用来分析还款可能性的现金流量表还尚未在企业中推广,导致符合分类要求的信息收集难度大。二是政策的传输渠道不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对政策信息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欠缺。特别是对于点多面广的农户,由于其居住分散,贷款额度小、家庭状况复杂和信息滞后性等因素影响,五级分类管理所需的资料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掌握。三是市场信息获取渠道不宽,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基本上靠借款人提供,或者是通过镇、村行政机构渠道传送,而两者都是站在借款人的立场,因此信息往往是有利于借款人,影响了对分类的判断。由于信贷人员掌握的信息与贷款五级分类要求严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工作的准确性。

二是分类标准模糊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有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个档次,后3个档次为不良贷款。但从分类核心定义的叙述来看,一方面分类标准不够严谨,五个类别间缺乏明显的区别,如正常类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与关注类贷款核心定义“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中的“没有足够理由”与“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没有严格的区别。另一方面,核心定义模糊语言过多,如“一些,较大,极少”等等。由于分类无明确标准,必然在分类工作中带来了随意性和草率性,对分类的正确性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三是操作程序复杂化。由于分类程序(如企事业单位贷款)包括贷款基本情况分析、贷款目的分析、还款来源分析、资产转换周期分析、还款记录分析、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等内容,而分类操作工具繁琐复杂。严格的分类标准和要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特色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规模逐步扩张,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三农”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仍为主营业务品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电子化程度普遍较低,计算机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开发运用比较落后,大量的分类信息依赖手工录入,不但导致程序多、数量大、操作复杂、工作量骤增的局面,而且不利于机构间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四是人员素质差异化。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一种先进的信贷管理手段,要通过多种现场调查、间接了解验证和非现场分析等多种手段,获取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状况信息,将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进行评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必然要求信贷业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来形成结论。从我市情况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事制度条条管制过严,缺少应有的活力,系统外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不畅,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贷业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方面,与正确把握和适应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部分信贷员实际上看不懂企业会计报表,更不知道怎么去分析,这对贷款五级分类的施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界定标准。根据各地实际,对分类标准作出统一的解释,在定量指标上,根据不同行业的标准,作出明确的界定;在定性指标上,对照非财务因素分析,把已经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进行集合,把复杂的判断简单化,清除模糊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信贷管理人员分类判断的准确性。省联社要在制订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类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快五级分类管理有关软件的开发,把五级分类管理与电子化综合运用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分类数据集中规范管理和机构间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高分类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二是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五级分类内控机制,建立“三道”防线,即信贷管理人员贷款作出认定后,进行自控检查,然后由信用社(支行)贷款管理小组进行信贷讨论,互相审查分类的准确性,联社(合作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参与讨论,发挥互控作用,最后由联社(合作银行)审计稽核部门采用抽样检查和专项稽核的形式,不定期地对信用社(支行)的分类情况进行稽核,并制订贷款五级分类认定考核办法,从机制上消除或降低分类的随意性。

三是疏通信息。信贷管理人员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完善的信贷档案,掌握和了解借款人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及时收集财务报表,加强对借款人财务报表的分析,及时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进行连续不断的分析和监控,有效阻止信息造假行为,并把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表作为是否贷款的条件之一。联社(合作银行)要牵头建立市场信息和政府信息的内部通报制度,指定专门人员收集和选择各种有效信息,向所辖信用社(支行)通报,增加信用社(支行)对贷款分类的信息量。

四是细分对象。根据投向与投量特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必须对客户对象进行细分,区别对待。20万元以下自然人小额贷款,由于其贷款额度小、户数多,且风险易于识别,因此,对这部分贷款应设置综合认定文本,分类以贷款是否逾期或展期作为重要依据,进行批量处理,以简化操作程序; 20万元以上自然人大额贷款和100万元以下非自然人小额贷款,由于其分类主要依赖于非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因此,对这类贷款实行按户设置文本,适当简化手续,参照非自然人大额贷款标准执行; 100万元以上非自然人大额贷款。按户设置文本,并以此为工具,在贷款“三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和担保分析等综合分析后,最后获得分类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贷款分类的可操作性,又有利于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实施。

五是提升素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的作用和意义,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畏惧情绪,树立规范化意识;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办法,加强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操作培训,同时要落实任务,下抓一级,层层开展培训,联社(合作银行)抓骨干培训,骨干抓基层信贷员培训,帮助信贷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联社(合作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要落实责任,分层包干,搞好检查辅导工作;要采用不同方式,及时组织信贷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使分类操作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高,以确保2006年贷款五级分类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全面、及时施行。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