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首先,我对我们20多年以来教育改革作一个判断。基本的判断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整个社会。总体来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很有成绩,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明显滞后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现在我们到处在讲中国制造,到处在讲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基本判断,我们现在很难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中国还是缺乏基础性的创新,缺乏原创性的创新,缺乏重大的技术革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还差得很远。第二点,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总体来讲,这些年来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的学者,但是一般而论,我们还没有涌现出大师,我们还缺少高端的人才,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是中国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中华文化要复兴,要形成一个新的中国的主流文化,但是如果没有高等人才,没有大师,我们这样一个过程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我觉得这和我们中国现在文化复兴的要求差得很远。第四个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高校体制的弊端丛生,经常出现考试作弊的问题,招生腐败问题,假学位、假职称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以权以钱谋取学术地位的问题,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每年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传媒也披露出很多类似的丑闻。
第二点我想做一个比拟。研究经济学的人应该说这20多年以来,是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回顾20多年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用20多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术语完全可以描述今天的教育体制。第一个术语叫做“进入管制”。现在我们恐怕已经淡忘了,但是20年以前,中国人是不能随便办企业的,你要想办企业要经过一系列非常繁杂的程序,进入管制的门槛非常之高。但是今天的教育体制还是这样的。而从经济学上来讲,进入管制要有一定的理由。大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如果是自然垄断的行业,政府应该对进入进行管制,因为这个行业市场是失灵的。还有一点,企业的最佳规模相当大时,要保证一个行业的有效竞争,有时候也会采取一些管制,比如说在电信业,要限制进入企业的数量,就要发少数几个牌照。在教育界这两条理由都不存在。教育领域是有竞争的,是由很多高校构成的,并不是一个高校就能教全国的学生。还有一个稍微弱的理由是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的安排在某种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这种职业资格的审查,一般来讲是由职业协会来完成,而不需要政府的进入管制。
下面还有一系列计划经济时期的名词,比如说生产计划,价格管制,产量指标,产品结构等等等等,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词是经常出现的,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教育领域看到对应的词。比如说“生产计划”,我们要招多少生要由相关政府机构规定;“价格管制”,就是学费要由政府来管制;“产量指标”也是如此,我们每年要“生产”出多少学生来,不是由每个学校自己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管制部门来规定的。由计划规定了“产品结构”,我们的院系设置、专业设置实际上是受到管制的,这样一种情况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是偏离了需求结构。我们现在高校的院系设置,专业设置是偏离了现在迅猛改变的需求结构,使高校培养出的产品——我们的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有重大偏差。
还有一个就是减少了产品多样性,所谓的产品多样性是指教育所形成的新的、更多的专业,新的更多的人才类型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另外是出现了腐败,有管制就会有腐败,教育界有很多的丑闻与大量的管制是有关的。还有一个概念是“合格证的颁发”。我们现在的学位证书,我们教授资格的认定,包括所谓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认定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来管的,他们来担保这些学生和教授的“质量”。如果由政府来担保质量的话,实际上学校就没有动力维护品牌,会产生品牌的损耗,实际上也会出现重大的腐败空间,是因为学校和具体的学校官员,学校教授,他们可能以损害学校品牌为代价,为自己谋取私利。
另外是“统一的产品设计”,很多的教材实际上是全国统一教材,这样一种产品统一设计不见得是最好的,没有一个机制保证是最好的,关键的在于是没有多样性,以及多样性之间的竞争,导致的结果是抑制所谓的“技术进步”。
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大量的管制,政府深深的卷入了具体教育领域的操作,导致政府的大量补贴,但其实又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很多的政府补贴实际上是政府官员在拍脑袋,也没有任何的机制来保证这些补贴能够被有效地使用,因而是缺乏效率的。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他们缺乏资金,学生上不起学,我们可能有什么希望工程,但是严格来讲,希望工程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安排,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政府没有进行这样一种有效的转移支付,所以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穷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总体来讲,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计划经济的后果是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分配是扭曲的。我们20多年改革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一个最朴素的常识:计划经济是错的;它最根本性的错误是认识论的错误。即认为计划当局能够知道一切,能够计划一切,实际上这样一种认识论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计划当局的理性也是有限的。总体来讲,26年的改革证明了计划经济是错的,当然我们现在非常明确地知道,它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是错的。我们同样可以推理,这样一种体制在对人才的生产领域中更是错的,因为在人才的生产领域中,人才是更活跃的一种要素,人是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的。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的创造,我们用计划经济尚且不能够有效的去操控、把握和推动,我们在人才这个产品的“生产”中更是不可能的,计划出不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