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甘肃省乡村社会变迁简论——以靖远县北湾镇为例

王今诚 原创 | 2009-04-01 12:08 | 投票

近几年,我国地方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与西方史学思潮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有关,同时也应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更全面的总结以前的经验,以便接下来的国家政策更加切合实际。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传统农村模式与改革互动,传统与现代共存,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持续上升。但目前大部分研究关注的都是国家政策对农村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其后果,很少从农村社会经济本身考察国家政策与农村变迁的关系,本文就从这个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乡镇经济三十年

(一)北湾镇的基本情况  北湾镇地处大西北,从区位特征而言为典型的西部小镇: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温差较大,空气干燥;处于地势狭长的河谷地带;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狭小;与相邻的山区地带相较人口密度大;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单一的交通网络;农业生产为该镇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工业规模小,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效应不明显。通过对北湾镇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经济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甘肃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实证研究。传统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与改革开放的内在关系及其互动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位置:北湾镇位于靖远县城西部,距县城和白银市区各30公里,黄河流经其南端22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地理坐标为3628N 10432E

交通:靖白公路(乡镇公路)东西贯穿全境。

辖区:北湾镇解放前称“西区”,管辖面积广阔。在北湾街(北湾村前街)设有区公所,辖今北湾镇、平堡乡、中堡乡,白银区四龙镇等地,解放后于19499月成立人民政府,称第六区,辖区同前。19561月撤区建乡,成立了北湾乡[1]20019月撤乡建镇,20051月,撤销中堡乡后,该乡原中堡村、营坪村合并,成为北湾镇第七个行政村。

人口:截止2008年,该镇辖7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8169户,39091人,户均4.8人。

耕地:全镇土地面积27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850亩,人均0.943亩,水利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引黄灌溉史可追朔到450多年前。

(二)经济三十年 

1.以农业生产为主。传统种植品种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90年代初引进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1998年全镇推广,渐成规模,截止2007年建成金山村华山、高崖村杨巷、北湾村南湾、中堡村李家梁四个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基地。90年代中期以养鸡为主的养殖业也形成规模,截止2007年,全镇规模养鸡户2490户,养鸡总量200万只,年产鲜蛋2585万公斤,淘出鸡肉300万公斤,产值14071.5万元,纯收入3085.7万元,农民人均获纯收入793元。显然,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为当地的两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4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5元。

(表1)近年三类农业生产统计表[2]

 

主要产品

 

2003

粮食作物

8960万吨

2467/人均

2007

反季节蔬菜

10,000

3720万元

2007

养鸡业

200万只

14071.5万元

2. 发达的建筑业。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市基础建设量的增多,北湾镇农民多以村为单位组织建筑队,在市区、县城、平川区包揽工程,有效的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该镇经济在改革的头十年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富裕程度较高的地方。

(表21978-2008年建筑业发展状况调查[3]

发展阶段

发展情况

吸收富余劳动力

占户净收入比重

1978-1998

迅速平稳发展

7,600

60%

1998-2006

分化整合

2,000

49%

2007-2008

做大做强

7,000

61%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受市场规律影响,建筑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原来为数众多的小建筑队逐渐被淘汰,形成了数量虽少却实力颇强的大型建筑工程公司。但这一时期建筑业对当地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工价普遍低于预期,无利可图;另一原因是得到政府资金扶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吸引了大部分农民回乡,这是1998年,该镇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务农的重要动因。2007年,受农民工工资价格上涨,种植业、养殖业成本越来越高等因素的驱使,建筑业又开始吸引大批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3.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前各村办有小造纸厂、砖瓦厂、加工厂和水泥厂,但绝大多数由于经营不善和工艺落后倒闭。目前全镇企业数量少对农民的增收贡献小。

(表3)北湾镇较有规模的企业

企业类别

数量

性质

主要产品及业务

从业员

化工

1

私营

电石、双氰胺、硅铁

50-100

农产品加工

5

私营

蔬菜、稻米、面粉、蛋肉加工和销售

200-300

(四)教育  北湾镇教育比较发达,解放前就有当地士绅王勉之等人筹办的私立高小[4]。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镇共有小学七所,初级中学五所,高级中学一所,学前教育主要在若干资质较佳的民营幼儿园完成。1978年恢复高考,为农民子弟创造了一个向城市流动的渠道,农民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进入1990年代家庭支出的大部分都投资在教育上,大学升学率稳步增长。

二、村庄社会三十年

(一)得到强化的熟人社会  在社会学看来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在乡镇这一较大的范围,实际上至少也是半熟人社会。由于北湾镇特殊的地理状况,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很不明显,甚至在某些地方是交错居住的。尽管,在撤并乡镇中新划归的两个村坐落于镇东部较远的地方,但依旧不影响这种基本特征。

1.对婚姻圈的考察。村与村之间的交往最初体现在婚姻关系上。沿黄河谷地农业带早就形成的婚姻圈有效维系着不同村庄间的联系。北湾镇居河阳,自民国时期就建成了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并在治黄过程中淤成大量农田,所以该镇经济条件较本县其他地方优越,导致女子外嫁一般选择距城市较近的村镇,或者至少也留在本区域,极少有女子嫁到南部山区和北部山间盆地的刘川乡。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即使在沿河一带的婚姻圈,不同村庄间也存在着不对等的输出和输入关系。北湾镇各村庄在本婚姻圈内一直处于净流入的地位,这里流出的适婚女性主要嫁往经济条件更为优越的城郊。婚姻圈体现了村庄间的经济联系。1980年代初期,建筑队的最初成员大多来自婚姻制造的亲戚关系群。

2.工友关系的出现。婚姻圈是一种传统社交圈,而出现于1980年代的工友关系则代表了村庄间新的联系方式。姻亲构成了建筑队的骨干成员,而通过姻亲关系在不同村庄招募的村民则是建筑队的主要劳动力。这些脱离土地,长年同吃同住在城市一角的农民们很快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和友谊,强化了村庄间的关系。虽然,这种联系是婚姻圈和工作关系共同促成的,但在建筑业的发展中逐渐被强化,甚至扩展了原有婚姻圈的范围。

3.同业关系的形成。1990年代中后期,北湾镇逐渐发展起来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也为村庄间的联系增添了新的内容。通过行业合作社,操同一业的农民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这种联系不仅有效的沟通了生产信息和经验,更有利于建立一个同业间的协会,以保护自身发展[5]

4.庙会组织。北湾镇每个村子有规模的庙会组织一般都是两个,这和人们的居住地远近有关,并非完全因为村庄内部的分裂。以北湾村为例,八十年代末期全村人重建庙宇并组建了庙会,但由于庙宇距占村庄人口一半以上的另外五个社较远,这五个社的村民在家门口新建了庙宇,同时组建庙会。但村民们并不在宗教活动中一定加以区分,是根据需要达成的愿望到觉得合适的庙宇去;庙会组织也不会去强化这种区分。而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的送瘟神活动往往是村内两个庙会间联合完成的[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湾镇内部得到强化的熟人关系,应归功于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它们打破了传统村庄间的相对封闭,使村与村的合作深化,该镇原有的半熟人社会向类似于村庄这种熟人社会形态演进。这种变化是缓慢发生的,并且在不断得到强化,这将成为未来实现选举产生乡镇长的一个必要基础。

(二)观念的演进

1.公共卫生:1999年以前,北湾镇没有一家公共澡堂,当天气寒冷到不足以在户外洗浴时,村民们就不再洗澡,时间长达7个月,一度,寄生虫问题严重,使传染病极容易在村庄里流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蛔虫病的流行长期困扰着村民。1999年及稍后时间,全镇建起了四家公共澡堂。起初,只有一些学生和村中年轻人光临,三十五岁以上的村民很少。据访问,很多村民觉得在澡堂里遇见熟人或者辈分岁数有差距的人会很尴尬所以不去。但这一项新事物,还是逐渐被大多数村民所接受,现在四十岁以下的村民保持人均每周洗澡一次的频率,尽管年龄大于四十岁的村民还是很少去。另一个变化就是村民家中的厕所已经完全由原来建在院子内搬迁到了院外,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疟疾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个别村庄甚至连续几年没有发生过一起病例。村民则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定期给十六岁以下子女服用治蛔虫药,原本严重的蛔虫问题渐轻。

但是村庄街道卫生无人定期打扫,杂物随意堆放;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动物粪便露天堆放,孳生大量苍蝇,污染环境成为村庄卫生的一大隐患。

2.经济观念:村民们的经济观念逐渐在向市场化演进[7]1980-1999的二十年里,建新房除过雇佣职业木匠外,其他人员基本都是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建房成本较低,甚至只要村民准备好建房材料就可以完成这一工程。变化从九十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伴随着市场经济对传统农村影响的加深,劳力商品化的观念渐入人心。2000年以来,村民在预算建房成本时,就不得不把雇工的费用考虑进去。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义务帮忙的行为也渐少。物物交换的方式原本是村庄内部互通有无的主要方式。1978 -1999年,由于单个农家生产的作物和蔬菜种类单一,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就不得不进行农产品的交换,交换的形式绝大数情况下是实物形式的。即使在村民和商贩间,也用大米或者玉米交易,而大米和玉米的定价通常要比市价低一些,因为这一时期农民手中普遍的缺乏现金。

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民手中的资金渐多,这刺激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走街串巷的商贩不再实物交易:一方面因为村民用来交换的粮食品质不一,另一方面村民们更愿意用现金购买,因为粮食价格的在持续上涨,实物交易不划算。

3.婚姻观念: 1978-2008年,北湾镇人们的婚姻观念转变尽管缓慢,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一种越来越趋向务实的变化。传统婚姻圈的功能依旧在发挥,但这限于在农村务农的青年男女之间,进入城市的尤其是通过高考改变身份的农村青年很少回乡寻找配偶。很明显村庄的传统婚姻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分裂,它为村庄的发展带了新的契机。

其他地方媒人的服务大部分情况下是收费的,但北湾镇则不然。在这里,媒人这一角色被认为是积德行善的,所以很多热心村民都有过做媒人的经历,村庄里很少有职业媒人。新的《婚姻法》颁布以后,村庄里的青年男女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开明的家长原则上不干涉子女择偶,但是“明媒正娶”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即使是经过恋爱决定结婚的男女,也需要媒人在双方家庭之间传递信息,这被村民们认为是正经人家的需要坚持的体面。媒人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代表男方和女方商定彩礼的数额以及男女方各在婚礼中承担的义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即将成为亲戚的双方家长可能会因为彩礼问题而发生争执,媒人起了缓冲和调解的作用。

在这三十年里彩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1980年代,彩礼体现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直接支付给女方家庭,作为该家庭抚养女儿和失去一名劳动力的补偿;第二部分购买成嫁妆作为陪嫁转赠给女儿女婿,但比重很小。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第二部分在彩礼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农村家庭经济的普遍富裕和年幼子女的减少,女方家长不再把收取彩礼作为抚养更幼小子女的重要经济帮助。21世纪以来,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不再向男方收取彩礼,即使收取也是形式上为了顾全面子的,私下又转给了女儿女婿,让他们作为今后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近几年,这种更为先进的婚嫁观念在北湾镇逐渐普及,甚至哪个父母向女儿的夫家多索要了彩礼会成为笑柄在村庄里流传。

4.家庭、妇女、生育观念

1949年以来,农村家庭规模总体上在缩小。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联合家庭在北湾镇基本绝迹,更多的是核心家庭其次是主干家庭,隔代家庭极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户均人口为4.8人, 表明该地家庭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具有“城市化”的特征。

家庭中的决定权一般取决于户主和配偶的文化程度和实际能力,并不限定于性别一点上。根据调查发现,在一个核心家庭夫妻双方的文化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谁当家的关键因素。1980年代形成的核心家庭里,由于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一般是男人们在家庭事物中发挥决定作用;1990年代,随着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人在家庭各项事物中的发言权渐渐得到加强,“头发长见识短”不再被用于描述女性处理事务的特色;2000年以后组建的家庭中,男女双方普遍具有高中文化教育程度,家庭事务越来越多的在夫妻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决策,体现了农村家庭民主程度的大幅提升。

考察北湾镇现居农民的祖籍可以发现其大多数家族都是在清末、民初和解放战争时期迁入的,故村庄里的同姓很多情况下并不同宗。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150年的家族极少,个别老资格的家族也不过二百年,而且深受外来家族的影响。所以,北湾镇各村庄有很浓厚的移民文化特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闯荡精神,改革时较少受阻于传统势力。出于本地区长久以来务实观念的影响,村民们更愿意在发展经济上集中精力。尽管个别家族为自己树立了象征家庙的石碑,但很少有谁家专门建设一座祖庙来进行祭祀,族长由一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族人担任,他们的威望并非都很高。改革开放以后,北湾镇的七个村庄里并没有出现个别人口众多或实力强大的家族把持村政权的现象。

这三十年北湾镇的进步总体上还体现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合理化。1980年代及以前,当村民家中有一位比较重要的客人吃饭时,年轻妇女是不能坐到桌前吃饭的,而且日常工作中妇女的劳动量实际上要比男性大,因为在忙完一天工作的同时,妇女还要准备两餐正规的饭菜,男人们则躺下来休息很少前去厨房帮忙。在1980年代,谁家的男人要是在家中给妻子做饭了,立即会被全村人瞧不起。近20年,家庭中夫妻的文化程度都有所提高,双方都有较强的自主和自立意识,很少有一方在家庭中无休止的超负荷劳动。值得称道的是,绝大多数生于1980年以后的青年男子更愿意在家庭生活中承担做饭的责任,而且不会觉得也没有人认为丢面子。

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妇女的作用日益突出。北湾镇人口较为稠密,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的劳动量大大减少,闲余时间多,于是男人们一般都到工程队上干活挣钱,妇女们就在家中负责三两亩地,各顶半边天。同时,子女的教育就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明显的影响着北湾镇的下一代。

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的妇女自然不甘心做一个生产小孩的机器。北湾镇在1990年代的后半期,已婚青年妇女很少有人愿意生两胎以上,即使已生育的两胎都是女孩。与1980年代不同的是,多子多福的观念彻底被抛弃,抚养子女的高成本促使年轻的父母及早节育。现在村庄占多数的核心家庭人数一般为4人,分别为父母和两个子女[8]

三、村庄政治三十年

村民对选举经历了一个由漠视到关注的历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选举村委会主任才逐渐为村民重视,这些微妙的变化在于人们普遍增长的民主意识和提高了的受教育程度。以北湾村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四任村主任为分析对象进行考察,他们任期长短不同,其中第一、二任是退伍军人,任期也较长,第三任是在村委会面临危机时由镇政府指定的,任期只有三年,目前的第四任则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一位具有高中学历的中年村民,他对村政热情很高。

第一位村主任任职有八年之久,负责了八九十年代之交村集体企业和工程队的转轨。这种经济处分权,对该村领导形成了考验——转包私人的企业大多数产权不明,且没有建立关于承包企业所缴承包费的可信账目;原村办水泥厂被卖掉后大笔款项不知去向,也从未向一般村民公布过相关事宜。以上两事成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体村民又一次共同关注的重大经济事件。1995年国家推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激化了矛盾,因电网改造需按户收取300元的改造费,而几名知晓村政内情的村民认为这笔费用不应该由自己承担,村里原有的集体企业有责任为各户支付,这是村民应得的一项福利,最初的交涉没有下文。于是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自发形成了贯穿1995年始终的抗议活动[9]

抗议活动有声有色的进行,村民们表现的相当克制,他们以贴传单、自发聚会声讨村主任本人经济问题、敲锣打鼓到乡政府请愿等形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尽管这一年村子里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电,夜晚一片黑暗,但是人们坚持不懈的要求村委会公布这些年村里详细可信的账目,并且希望乡政府能够主持正义,因为有村民怀疑这些经济纠葛还涉及乡里某些干部。村主任张某一开始表现得很强硬,部分年轻的村民就敲锣打鼓到他正在干活的田头羞辱他,被激怒的张某一气之下用铁锹砍破了属于庙会组织的大鼓。尽管庙会组织没有因此参与抗议,但还是坚持要求村主任私人赔偿。抗议过程令张某威信扫地,他只好选择离任,日后再也无力涉足村政治了。巨大压力下,村庄原集体所有的建筑队补交了承包费,追回了被卖工厂的部分款项,最后该事件以村民们取得胜利而结局。

第二位村主任出身于人数较多的滕氏家族,在任期间颇有实绩。1998年夏季,全村开始自主筹资硬化路面,他是工程的主持人,这在全镇乃至全县是首例。在硬化道路的过程中,他另一项重大贡献就是通过群众监督的压力,迫使占据道路的农户拆掉部分建筑。第三位村主任陶某对村主任的职权似乎缺乏兴趣,这除了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之外,与取消农业税后进一步缩小职权的村委会可有可无的实际处境也有关。所以,这届领导班子仅仅维持了三年就悄然淡出。

第四位村主任李某是个有名的反对者,是1995年抗议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这使他在乡政府都享有一定“声名”,成为日后竞选村长的一大障碍。但他对自己竞选村主任的理想一直坚持,随着政府逐渐转变看法和用人思路,李某终于在2008年元月的选举中获胜,开始实践自己的村庄建设蓝图。

通过对村庄政治的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村主任就是一个服务者而不是特权分子,当一旦发现他们的重大过失时,就形成强大民意,使该主任名誉扫地,威信全失。村庄政治事件更多的体现着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进步。

 

整体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北湾镇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化的关联密切。村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村庄人数在逐年下降,土地逐渐集中到一些家庭手中,新生婴儿男女比例的差距在扩大。这些变化使人喜悦也使人担忧,只有在进一步认清这些变化内在理路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才能使村庄的社会经济变迁沿着合理的方向进步。



[1]甘肃省靖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靖远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81.155-156.

[2]甘肃靖远网.北湾镇基本情况简介.网址:http://www.jingyuan.gov.cn/GSDC203/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85.

[3]根据对北湾镇各时段人口总数中劳动力所占比例估计,占户均收入的比重则依照务工人员在建筑队的年均收入比户均净收入得出。

[4] W x m,男,1935年生,靖远县北湾镇北湾村人,小学文化。采访时间:2008105日。

[5] L p w 男,1962年生,靖远县北湾镇北湾村人,高中文化。采访时间:2008105日。

[6] H w m,女,1955年生,靖远县北湾镇高崖村人,初中文化。采访时间:2008107日。

[7]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农业经济问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0.

[8]郭绍虞,白银市人口与社会进步的动态相关分析[J] 西北人口,1997424-26

[9] W h g,男,1958年生,靖远县北湾镇北湾村人,初中文化。采访时间:2008105日。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