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储备货币替代美元尚需时日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文提出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建议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率先出来反对说,没有必要创造一种新货币来替代美元;美国财长盖特纳和联储主席伯南克都出来表示,美元依然“坚挺”,反对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同时,我们注意到,欧盟国家态度或者暧昧或者表示反对。
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欧盟委员华金•阿尔穆尼亚表示,他没有看到“美元今天作为一种主要储备货币所发挥的作用在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澳大利亚陆克文在华盛顿表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无可争议。就连“好斗”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也沉默了,而上次在美国举行的全球金融峰会前夕,萨科奇呼吁要改革国际金融制度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声音异常响亮。
然而,中国央行行长的建议得到了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的支持。俄罗斯公开表示支持,而此前其曾经提过类似建议;巴西总统卢拉表示:“需要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张具有进行充分讨论的价值。”最令人欣慰的是,联合国对中国的建议表示了支持。
联合国金融、经济改革咨询团26日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报告,敦促世界领导人同意构建替代美元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3月29日《环球时报》)。其中一个重量级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撰写这次联合国报告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替代美元是最快的途径,但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最好应成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机构。”
在G20伦敦金融峰会召开前夕,一场“货币战争”就此开打了。那么,拥护归拥护,反对归反对,到底新储备货币能否替代美元呢?笔者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短期内几乎不太可能。
首先,决定哪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因素是背后的经济实力和世界贸易总量。美元之所以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是因为美国经济总量、国际贸易总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说美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国际贸易往来。在国际贸易交换、往来过程中,必然要共同选择一种使用最多的货币作为交换工具,那么,美元自然而然就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各个国家之所以要储备一定数量的货币,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交换结算之需。如果一个国家储备的货币不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那么,在进出口时还要兑换成国际普遍接受的货币。美国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超主权储备货币论提出后,世界两大经济体—美国、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国家都反对,而拥护的是占世界经济、贸易总量非常小的新兴市场国家,从经济、贸易实力对比上不在一个重量级,美元地位岂能撼动。
其次,无论是远期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还是近期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替代美元是最快的途径”都很难付诸实际行动。比如:特别提款权问题,很早各个国家都有份额,但是,其在世界贸易结算中使用额度非常之少。一方面是IMF的作用本来就没有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结算需要方便快捷的交换手段,在时效上SDR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同时,在国际商品计价上现在通用美元,使用“特别提款权”如何计价很费思量。再比如: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替代美元问题。虽然美元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本国经济金融以及政治情况的影响,但是,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实力的支撑。“超主权储备货币”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最多是各个国家的“君子协定”在支撑。这些“君子协定”风险是非常大的。假如美国、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反对,这种超主权储备货币可能成为一堆废纸,哪个国家也不敢大量储备。
因此,新储备货币替代美元尚需时日。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29/content_11092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