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的客观基础与问题(5)

戴英马 原创 | 2009-05-12 08:28 | 投票

略为指出几点。斯通的论述对社会生产整体的把握是比较成功的。斯通的最终产品概念,本质上是指当年新加劳动体现的那部分产品,斯通自己的论述实际已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即使如斯通这样对马克思和魁奈有深刻认识的人,也避免直接使他讲的最终产品明确地与当年劳动相联系。

所谓“中间产品,它们被生产过程吸收”,从以下的角度理解是概念明确的:各个企业(生产单位)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原材料、能源消耗,不仅必须从成本中预先扣除,而且再生产出来的原材料、能源等等必须重新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去。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从社会的角度讲,投入到生产中的原材料,将以新的产品形态循环再现。它们既不能转化为消费品,也不是积累的产物。

但是,把当年劳动体现的产品即国民生产净值体现的产品称为最终产品,其实是有缺陷的。斯通讲:“最终产品,它们向生产系统以外销售。”可是我们知道,积累所体现的产品,恰好是向生产系统销售的。而且严格地讲,上引斯通文字以下内容也是有重要缺陷的:“最终产品……第二部分流入积累,为了将来的用途,……这第二流量的大部分用于维持和增加全国固定资产存量,例如建筑,机器,车辆等等;其余是打算用在中间或最终用途的产品存量,它们事实上未在年内用掉所以可供将来用。……就是积累用于将来”。因为就实际生产过程讲,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一旦生产出来就在当年逐步投入生产过程(即斯通所讲的投入生产系统),而不是脱离生产系统的,即使企业购入备用的生产资料,也是企业持续生产的需要。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矛盾,是因为从性质上讲,只有把最终产品理解为、规定为消费品,才不至于发生混淆。就如斯通所说:“商品和服务在一个经济系统内被生产出来,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而这样的产品只能是消费品。

现在还有什么必要讲这些似乎相当抽象的基础性问题呢?不妨举一个实际的小例子。最近若干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对于路桥、市政建设一类基础项目的投入量是很大的。对于这一类的投入,认为政府举措不当的批评者,最重要的批评理由几乎都说这是地方政府为了GDP指标,大多认为这些投入直接形成GDP的相应增长。认为财力承受压力过大的看法则极少见到。如果是后一种看法,至少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批评意见,实际上也往往如此。关于第一种批评意见,在此要说一说市政建设与GDP的关系。必须指出,市政建设这一类基础项目建设,就这些建设项目实施本身讲,其所形成的GDP增加量是比较有限的。因为很清楚,GDP即增加值,只取决于利润、工资、税收以及折旧。很明白,市政建设这一类项目的实施,直接形成的这几小类经济量是相当有限的。地方政府官员的大部分也懂得这一点。他们的主要着眼点是由市政项目的建设“拉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包括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随着本地经济层次的提高,土地价格也大幅度提高,这也是集中掌管着一部分社会公共资本的政府的重大利益所在。

 

三、从苏拉密的估算指标看国内生产总值的客观性

苏拉密在《毛泽东时代GDP估计》一文中写道:“农田基本建设,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群众的劳动却只能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和其它农业收益,而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

截止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

“本文使用实物货币计算。比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毛泽东时代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水利工程也计算为2000亿投资”

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在1949-1979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元,也就是说,1949-1979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我们还知道1949-1979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苏拉密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及经济增长率推算结果:60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114.24万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的GDP228.48万亿元。”

 [1] [2] [3] [4] [5] [6] [7] [8]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