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的经济帐该怎么算

戴绪霖 原创 | 2009-06-19 09:21 | 投票
标签: 抗旱 救灾 经济帐 

救灾的经济帐该怎么算

今年中国北方大旱,有些老百姓觉得个人投资抗旱划不来,有人就问抗旱需要算帐吗?这肯定是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凡是有点经济学头脑的人绝对都不会这么问。而问的人实际上也绝对不会不算帐,绝对不会什么都不顾就追求一种东西,绝对不会不睡觉、不喝水、不要家里的电脑电视,就一门心思要小麦。

既然救灾要算帐,那么这个帐该怎么算呢?

我们知道算任何帐的目的都是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这个前提出发,来看行为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划不划得来。

以抗旱为例,我们知道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而减产的结果必然导致受灾群众的收入,导致粮价上涨,消费者要出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同样多的粮食,减少粮食的享用数量,而未受灾的粮农又能可以获得比往年更多一点的收入。毫无疑问,单纯从这一次灾害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灾害对不同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不同的人那里出发帐有不同的算法。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先从不同的人各自行动来分析。

首先从受灾农民出发,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即使粮食涨价也必然无法弥补损失,因此合理投入抗灾是有利的。比如如果不抗灾,粮食产量可能只有50个单位,而投入1000元抗灾的话产量可以达到80个单位,假设粮价为40/单位,那么投入的收益就是(80-50×40-1000=200元,是划得来的;如果投入1000元结果只能收回800元,那么就划不来了,他们就不愿那样做。那么多少投入对他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呢?当然是当最后的边际投入与边际收入相等的时候了。如果完全不抗灾所受到的损失最多为原来的收入。

而从消费者来说呢,他们又该怎么做?也是一样的,得看救灾的结果是使自己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假如现在完全袖手旁观的话,粮食供应就可能下降10%,而粮食供应每下降10%,粮价就上涨30%,那么不采取措施的结果就是今后只能消费到原来90%的粮食(假设生产出来的粮食都被消费掉了,没有剩余),而必须支付原来90%×1+30%=117%的货币。毫无疑问如果有人救灾的话,他们是会非常乐意的,哪怕出钱的是他们自己,不过肯定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这个限度是多少呢?具体数字我们不知道,还是上面所说的,边际投入相等边际收入的时候,最多不超过原来粮食消耗货币的117%-100%=17%加上原来10%的粮食消耗量的价值。(以上举的例子中价格变动比供应量变化大,如改为价格变动比供应量变化小,消费者就不会出现货币损失而变为货币收入。)

最后从未受灾的农民的角度出发,救灾增加粮食供应,降低涨价幅度,将使他们受到损失,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可能最多损失原来粮食消耗的90%×1+30%-90%=27%的货币收入。而这些货币本来又可能可以用来购买各种商品。

综合以上三方,我们可以发现,单纯从货币性收入上来看,灾民和消费者的损失就是未受灾的农民的收益,两者可以完全相抵。不救灾的纯损失就是减产的粮食,因此各方投入救灾的成本不可能超过这些粮食的价值。而救灾的最佳投入就是保证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等于零,也就是直到继续投入纯收益为另为至,因为再增加投入就是负数了。

当然以上的计算还过于简单,纯从单次灾害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心理和道德因素,也没有考虑怎么救,以及救灾可能减少非灾区农民生产积极性等问题,但这不能作为不算帐的理由。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