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宋广磊 原创 | 2009-06-30 22:10 | 投票

    经济危机打破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幻景,外部出口疲弱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动力格局,而中国在很长时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也显露出来,经济转型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不过,结构性改革还没有拉开序幕,那么,这种变革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作用呢?先来做这些分析。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都有很大的改变,不可同日而语。现在GDP下降几个百分点不会很明显的影响社会总体财富增长的绝对值,因此,单单去追求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就会显得有些片面化,这样的追求必然会影响经济的整体战略格局,不易发现、形成新的增长环节和增长优势。很显然,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存在这种悖论,需要统筹兼顾。

    中国经济增长不唯以GDP论,需要展现另一种经济发展观,那就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经济发展的成就。现在一些人提出用全民幸福指数或者健康指数去衡量,认为这可以全面、合理并且实质性反映经济增长的成就,人们的幸福指数或者健康指数也是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发展的,只有现在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并且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之际才能很好的推行,应该是正逢其时。但是,如何设置幸福指数或者健康指数去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也没有系统化,不过这些应该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标杆。

    通过以上两种经济增长观念的思索,中国经济增长其实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并且也可以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势头。不过,这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水到渠成。

    一是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真正在社会上发挥能量。自从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以来,大专院校的人数急剧增加,当然教育产业化有很大的弊端。如果高等教育真正发挥自身所居的社会职能,那么这些年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占据社会中枢位置,所形成的对新观念的推动力将是非常巨大的,经济增长无异于社会总体发展的集中反映,而社会发展有赖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而这归根结蒂依靠有素质或者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去推动。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全确立。时逢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契机,中国制定出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宏伟规划,通过这一系统的确立来达到全民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这一体系的确立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推动力不容小觑,一是小病得到及时解决遏制大病重病的产生,不仅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更增加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而这些结果反过来会深刻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生态。

    三是劳动分工的持续深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源自于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分工在持续演化,现在中国社会正面临进行社会分工的新需求。一方面,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和推广改变了很多产业的作业格局,更为明显的是人们的技术素质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人们有了对改进生产条件的迫切期待,这在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产业和地区相对明显。这些因素促使社会分工的发生,如果能够恰当引导,势必形成经济增长的广阔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最后,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社会和自然资源有限,必须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以上三方面的改变也应当与世界发展趋势同步才能很好的服务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才能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现在与以前不同了,现在是一个新的世界,是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世界,而且现在是一个新的中国,必须抓住其中的机遇并且善于创造机遇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助力。

    总之,中国要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不应该是片面性的,也不应该是缺少建设性和实质性意义的,高速增长能够转化为社会经济能量有赖于健全的机制。美国的高度自由发达的市场机制对维持美国经济发展确实发挥了很大很好的作用,只是物极必反;美国确立以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很容易将自身的问题转移到世界其他国家,维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虽然没有这些优势条件,不过能够找到合理的经济增长机制也属必然的结果。这将会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