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挑战

杨锐 原创 | 2009-09-27 17:16 | 投票
标签: 气候政治 
  

 

     非常感谢王会长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实际上今天的几位嘉宾我都很熟,包括赵启正部长,他的两个很著名的对话,一个是跟六任美国总统的宗教顾问的对话,就这个我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采访了这个宗教领袖,前两天刚采访了写《中国大趋势》的作者。

      其实我所进行的近十年的努力,再一个日播的时事访谈里所进行的工作就是塑造国家的形象,传播国家的影响力。说到今天六十年的建国,中国富有国际感染力,也就是国际视野的,一是中国的发展模式,而我们是否面临着贫困的概念和概念的贫困。

      马上要见欧洲政策中心的创始主席,我们俩探讨的还是国家形象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我其实经常跟他们探讨中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以下几个特点。

      一个呢是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储蓄,先经济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特点也实际上同时带有很多新兴市场所共同具备的特点。

      中国所进行的模式,被欧盟,为什么提到欧盟,欧盟认为是一种挑战,尽管我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我马上在半个小时之后去见欧盟最有名的智库的创办人,实际上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说我们英语当中,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当中,近些年用的最多的词汇就是民族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呢用小平当年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话说就是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我们在对非援助发展模式上我们也是不去干涉人家内政,追求的是共赢。

      我们认为不去干涉主权,主权问题不容讨论这个话题,实际上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中面临严峻挑战,前后两任的联合国秘书长都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在今天气侯变化全球变暖问题上也超过了主权的话题。

      我们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提出了超越主权的新的世界储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定期款权,在国家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世界变得更加扁平,美国一个著名思想家提出了世界变得更加扁平有两大特征,一是互联网崛起,二是中产阶级崛起,这两个特征都反映在当今的中国,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两个挑战就是从气侯政治到政治气侯这样的一个变化。

      什么叫气侯政治?我们胡锦涛主席现在到联合国出席六十四届联大,三个峰会,其中一个就是气侯变化,马上要在探讨2012年京都议定书结束之后如何有一个框架性的约束气侯变化的协议。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低碳经济相关联的立法,对中国直接提出了挑战,贸易主义一触即发。

      在今天探讨气侯变化的时候,其实我们被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也是超主权的话题,就是一个全球的绿色经济、绿色意识、绿色政治。

      而这次我们媒体内部实际上更加强调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模式,而且是新型的发展模式,我说的第二部分就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我刚才谈到了,我刚刚在厦门参加了另外一个会议,也是跟气侯变化有关,英国的前首相也提到低碳工业,低碳住房,低碳这个词已经深深的嵌入西方的国际政治当中,轮胎特保案已经使得贸易保护主义一触即发,国家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但实际上这里面呢,中国的消费者有他们自己的关于国家利益的判断,也就是说其实十七世纪开始的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了对大气的污染和大气的破坏。臭氧层的破坏,但是当时没有全球的监督,没有足够的透明度,但是今天的新兴市场崛起有几大特征,一个是巨大的能源消耗,这个透明度随着互联网崛起,对中国提出了相当大的置疑。

      这个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高能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把目前只占我们国民经济GDP40%的服务业提高到像印度目前的50%和美国的70%到80%,那是一种无烟的知识经济,这对中国的国家经济也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说到中国的国家形象,现在世界银行的行长发表演讲指出,提出中国要成为一个主要的负责任的官方,他说过去三十年当中中国已经成功融入到以美国和它的盟友建立起来的经济秩序,接下来要把它融入到这个主导的政治秩序中。

      比如气侯变化,西方强调的是共同的,我们称之为有区别的责任,可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人心,所以胡主席在联合国的关于气侯变化的峰会上更多还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4月2号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的峰会上,路透社报道所讲的,目前中国还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但是整个世界在耐心倾听中国在说什么。

      这就是我们跟大家沟通的一个,我们既面临着自己发展模式的探讨和交流,同时我们还不能够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把自己的模式视为凌驾于全球共同利益之上,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受到了空前挑战,我们在超主权的一系列问题上,人权高于主权,气侯变化等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谢谢各位。

 

价值中国网合作单位——欧美同学会  “国家形象与具有国家感染力”论坛上的发言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