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探悉

范巧 原创 | 2010-05-12 15:13 | 投票
标签: 福利 分工 福利增进 
  

  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何在?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将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能技巧以及判断力等的增进,从而引起整个分工体系内产品数量的极大增长,进而引起人们福利的增进。然而,亚当.斯密分工是福利增进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其原因在于分工可能仅能短期、细微地提高人类在产品数量方面的福利,而长期中人类在劳动产品的质量、层次方面的福利的较大幅度提高,则有赖于人们对第二级财货或更高级别财货的控制权的增加。人类对享乐资料的控制权增加,才是人类福利增进的真正原因。

  一、福利增进原因的元解释——分工

  对福利增进原因的最初解释源自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以及指导并进行劳动时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增进,都似乎是分工的结果。……由分工造成的各种工艺品的大量增加,使得在治理完善的社会内,产生了普遍富裕的情况,以至普及最下层的人民”。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解,分工将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并导致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能技巧以及判断力等的增进,从而引起整个分工体系内产品数量的极大增长。此时,如果整个分工体系内治理是完善的,将使得整个分工体系内成员实现共同富裕。

  正如斯密本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分析的那样,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受过扣针制造的相关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扣针制造的相关机械时,即便其竭力工作,也不可能在一天内制造20枚扣针,由此,即便是18人同时制造,也不可能制造出360枚扣针。然而,一旦将这18人进行合理的分工,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打磨线的另一端,一个人给线装圆头,一个人涂白色,一个人包装……按照这种专业分工,把扣针的制造过程分成了18道工序。如果这18个人,每个人只从事一道工序,每个人都足够勤勉,且有足够的必要机械设备的话,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便是这18个人将能生产12磅扣针,约48000枚。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专业化分工,18人的劳动产品数量从最初的不足360枚,到现在的约48000枚,劳动产品数量增大了将近133倍。当然,这只是诸多分工模式的一种,即每个人从事一道工序,也可以一个人从事多道工序,或多个人从事一道工序,潜在的分工模式将有可能使劳动产品数量有更大幅度地增加。从扣针制造业这一微小行业,我们看到了分工带来的好处,那即是扣针制造数量的大量增加。其他行业也将遵循同样的规律。

  尽管分工将导致劳动产品数量的极大增加,然而涉及到福利增进的相关问题时,我们不得不分析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仍以扣针制造业为例,我们知道,通过专业化分工,扣针产量提高到了约48000枚。此时,如果工厂主认为这所有的产量提高都来自于他本人的英明决策,那么他将可能独占分工带来的成果。再考虑到交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社会上的面包所有者在与扣针所有者交换过程中可能压低扣针的相对价格等,因为此时扣针制造业的产量是绝对增加的,而面包生产却并不十分肯定。由此,亚当.斯密提出了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求劳动者的地位平等、分配中实现公平等。此时,在劳动产品数量极大增加以及治理完善的前提下,社会福利将可能提高。而社会福利的提高仍然蕴含着一个前提,那即是所有行业实现了专业化分工,由此形成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平等交换。

  二、分工真的能导致福利增进吗?

  在考察福利增进的原因过程中,亚当.斯密是将分工看作了福利得以提高的基本原因,并将治理完善和平等交换等作为了福利提高的基本条件。但是,亚当.斯密的相关分析仍存在欠缺的地方,即未考察另外的并且具有不亚于分工效果的福利增进原因。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如下案例:

  假设在世界的某一角落散落着两个原始部族——A族人和B族人,两个部族都能基本上从事单纯的采集劳动,且都进行了分工,只不过其分工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A族人内部分工模式如下:一些人作为猎者,一些人作为渔夫,还有一些人专门从事野生蔬菜的采集,而妇女们则一部分从事饮食的准备工作,一部分则从事衣服的缝制工作等,且同一种特殊设备由专人掌控。而B族人内部的分工不仅首先分出了一部分人从事上述相关工作,而且也分出了一部分人从事狩猎工具和捕鱼工具的改进,当然,也分出了部分人从事蔬菜的栽培试种等相关工作。按照这两种分工模式,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知道,前一种分工模式也能以更少的人获得与分工之前相同的劳动产品产量,或者能用与分工之前相同的劳动取得更多的劳动成果;而后一种模式也能获得与前一种模式相同甚至更多数量的劳动产品,其原因在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知道,两种分工方式均将不可置疑地提高劳动产品数量,然而,劳动产品的数量多寡仅是福利衡量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劳动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按照这一理解,案例中部族A的福利提升是微不足道的,而部族B的福利提升则较为明显,这尤其体现在长期上。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原始部落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而现代文明与原始部落的鲜明对比也恰好印证了两种分工模式的福利增进情况。因此,分工将可能仅短暂且细微地增进福利,而从长期来看,处于低级财货阶段的分工将不能真正导致福利的增进。那么,福利真正增进的原因何在?

  三、分工导致福利增进的充要条件

  为获得财货满足而从对最低级财货的追求转移到对作为最低级财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级、第三级或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再加上合理的分工将是福利增进的充要条件。正如部落分工模式选择案例中分析的那样,B部落获得短期的福利增长和长期福利增长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为了保证B部落获得与分工之前同样数量的劳动产品必须首先要求一部分从事狩猎、打鱼、挖野生蔬菜以及从事饮食准备和衣服缝制等相关工作,这是对由自然提供的最低级财货的收集,这种收集保证了福利水平的基本不变。即便减少,也只能是细微的减少,并能通过其它手段加以弥补;第二,为了保证B部落获得福利的短期增进,即实现劳动产品数量相比较分工之前略有增加,必须实现所追求的财货级别的提高,即追求构成狩猎所得、捕获的鱼、采集的野菜、缝制的衣服等最低财货的基本因素——第二级或更高级财货等,对第二级或更高级财货的追求将毫无疑问增加劳动产品的数量;第三,为了保证B部落获得福利的长期增进,即实现劳动产品数量、质量、层次等提高,还必须实现对各级财货追求的合理分工;如果分工之初,就实现对最低级财货的追求向对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绝对倾斜,将无疑使本部落成员丧失部落存在的本原,部落成员将因缺乏最低级财货而失去生命,或者至少断送其对更高级财货追求的意识;而如果仅有少部分成员具有追求更高级别财货的相关意识,也不可能实现部落长期福利的增进。这里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必须找到二者的一个均衡点,实现对各类财货追求的合理分配,也就意味着部落成员内部的合理分工。

  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指出了福利增进的必要条件,即实现对最低级财货的追求向对第二级或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的转移,并加以合理分工。那么,一个很迫切的要求便是分析福利增进的充分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看到了以棍棒追赶野兽的猎人,进展到使用弓矢罗网来狩猎,又进展到畜牧经营,最后进展到畜牧经营的更加集约的形态;我们也看见依靠野生果实生活的人,进展到农业经营,又进展到农业经营的更加集约的形态;我们还看见工业的产生,又看见通过工具和机器的发明而使工业趋于完善。这一过程都同时体现了从对最低级别财货的追求向第二级或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的转移这一逻辑,也同时验证了福利增进的充分条件。

  如果说对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是福利增进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一个亟待分析的命题将是究竟什么才是福利增进的根本原因?

  四、人类对享乐资料的支配权增加是其福利增进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最低级财货的追求向对第二级别或更高级别财货的追求的转移,并辅之以合理分工,构成了人类福利增进的基本条件。容易得知,采集经济的最原始形态,是以搜集由自然提供的最低级财货为目的的。这些最低级财货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人类收集最低级财货的过程,也是一种偶然的遇合行为,并不会受到来自于人类的愿望或欲望的限制。人类一旦从追求这些最低级的财货转移到追求第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财货时,人类就开始逐步掌握更多的高级财货,而这些高级财货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无论是直接的,抑或是间接的)便可以产生最低级财货。此时,人类对第二级别或更高级财货的追求和控制越多,必将导致最低级财货越来越多,这将导致人类所能掌控的享乐资料越来越多。

  当然,在采集经济的最原始形态,也可能产生享乐资料,但这些享乐资料仅仅来源于偶然遇合。而一旦人类能够认识这些作为生产条件的更高级别财货,并按照自然规律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将之纳入自己的权力之下,这些享乐资料便成为了人类意志的产物了。

  至于人类所能支配的享乐资料的数量,尽管可能还受着人类对于物的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的限制,以及也能受到人类对于这些物所能支配的权力范围的限制,但这些享乐资料的增加将毫无疑问地表现为人类福利的增进。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