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民主制度设计--不用多党制也能杜绝腐败使政府高效

胡伟新 原创 | 2010-07-16 11:54 | 投票
  

    

        很多的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士回到国内,往往会感慨西方国家的某些民主做派的优点,但往往会忽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这些人往往十分羡慕三权分立的美国式民主模式,似乎政治体制改革的唯一模式就是照搬照套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模式,其模式的一个政治基础就是有执政党和在野党,多党轮流执政,那么中国是否也要走这样一条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民主呢,笔者从反腐败、高效、权力制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供各位分享:

一、理论和实践证明多党制不能防止腐败只能带来国家分裂

        说起多党制,有很多人认为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唯一方法,但是笔者不以为然:

  1、因为从欧洲和东南亚甚至其他国家的政治实践清楚的证明,事实证明,多党制并不能带来政府的廉洁。回顾西方政治发展,多党制自建立起就有腐败相伴而行。20世纪以来,虽然在制度、道德等层面作了规定,但并没有杜绝政党与当政者以权谋私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多数国家主流政党都曾陷入腐败丑闻。如1992年意大利“米兰贿赂丑闻”涉及2000多名政要,2006年美国“游说门事件”牵扯国会议员达296名。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多党制后,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在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2008年世界上最腐败的10个国家与地区中,9个实行多党制。事实表明,西方多党制本身并没有,也难以解决腐败问题,不是也不可能是防治和有效解决腐败问题的“灵丹妙药”。

  2、相反会带来国家的分裂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前苏联实行多党制后马上解体,带来了无休止的战争和动乱(比如格鲁吉亚动乱、车臣恐怖活动和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同样的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史很长的国家,搞多党制会导致的国家分裂基本上是可以肯定发生的(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势力正是利用了国人思维的这一误区),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分析得出结论:依靠多党制来实现廉政和依靠多党制走竞选政府的高效科学决策之路是行不通的,更何况美国人还在太平洋彼岸虎视眈眈,美国人希望中国混乱和策动中国分裂势力的暗流涌动不得不防,别忘了现在美国人还想把航空母舰华盛顿号随时开进在中国门口黄海军事演习呢。

               

  二、制度设计中国特色----防止腐败、实现权力监督、科学决策不是多党制的专利

        然而,应当承认多党制也的确有一些正面的作用:比如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对现任政府和执政党对立面的监督,对现任政府的执政方略和政策法律法规的修正意见质疑和优化,这也是笔者无意否认的,但是,其实这一点优势并不是多党制独有的优势或专利。只是制度层面的方法问题,笔者大胆设计了几个制度创新方案意图抛砖引玉:当然毋庸置疑的前提条件是最高领导人必定是想建设好国家和增强国力和世界竞争力。

      1、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中纪委举报网站开办一个实名制举报网和非实名制举报网,实名制举报网的实名只有后台知道,但是内容可以对外公开透明。分为举报未核实页和已经立案和核实页,未核实页则是初始举报的问题,核实页则是立案查处中的问题。初始举报后中纪委必须在100天之内核实是否属实并答复举报者,这应当变成固定程序,而任何人不能删除举报贴子。如果属于匿名或者诬告同样要追究实名举报者的法律责任,因为浪费了国家的法律资源。

    2、关于权力监督问题:可以在全国人大的网站开办一个权力监督网,主要监督包括滥用权力和渎职行为,操作方法同样可以借鉴举报相同的办法解决。初始举报后人大必须在100天之内核实是否属实并答复举报者,这应当变成固定程序,而任何人不能删除举报贴子。如果属于匿名或者诬告同样要追究实名举报者的法律责任,因为浪费了国家的法律资源。

     3、推动政府决策科学的办法:应该在国务院的网站专门设立一个决策智囊网,也是专门受理对国家政策的质疑的声音,也必须在100天内答复,任何人不能删除帖子。对于答复后被采用的帖子应当给予200---5000----50000----上百万元的奖励,让全国的智囊都有聪明才智的发挥余地,采用3条以上可以考虑调任该工作的相关部门做顾问或者直接提拔为领导,这个网站不需要追究错误决策意见的责任。

     实现了这些简单的方法,多党制的一些优点就可以得到发挥,多党制的缺点就完全避免了,国家的动荡和靠竞选来使决策科学化的弊端也彻底消失了。关键是要突破这些误区和思维盲点,改变一说反腐败就要多党制的思维。
 

开发商和房价准备裸奔-----一起像换妻一样被自己忽悠-----最后的房价晚餐

 
 

  我觉得目前开发商对房价的忽悠最终导致两者被迫裸奔,有点像换妻一样的无聊和被人忽悠忽悠,表面似乎看是有新鲜感应和换得了别人的妻子的隐私,但是都一生失去了对自己最挚爱的人得珍贵情感和依恋,
[1] [2]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