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大国到强国的嬗变

阎雨 原创 | 2011-01-18 17:34 | 投票
  



  1、大国崛起

  中国社科院在4月底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提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战略目标: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到2020年,中国或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并非主观臆造,而是建立在经济动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基础上的科学推测。这一推测并不冒进,我认为,根据中国整体的发展趋势,中国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或达到上述预测。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已达到15.6%,超过了日本的15.4%。即便与美国相比,也仅仅相差3.4个百分点。按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肯定,用不了几年,我们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或超过一半以上。

  2010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在全球133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0名上升1位,排名第29位。从2004年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同类报告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04年是第46名,2008年实现质的非要跃,上升到了第30名,首次跻身30强的行列。2009年为第29名。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中,国际竞争力被定义为“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从而决定一国经济所能达到的繁荣程度的因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WEF认为“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就是那种在中期和长期可以更快发展的经济”。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它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地各国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

  美国哈佛大学的M.E.波特教授第一次“明确”的把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他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国家或区域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整体,其竞争优势一方面是一个经济概念,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另外,受政治、文化、制度效率、制度成本的制约,又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在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但在新经济背景下,传统因素(如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的作用程度呈下降趋势,而现代因素(人口素质、知识、创新能力等)的作用程度呈上升趋势,且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

  中国2009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

  中国已实现工业化,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贴牌生产仍是“中国制造”普遍的生存模式。

  造成这一状况主因,是由于我国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产业结构所决定,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们产业竞争能力。 

  我国产业产业出口量很大但平均出口单价偏低等。我国产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我国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比较低的中低档竞争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8月22日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首部产业蓝皮书《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十一五”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分类型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目前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尽管如此,我国在煤炭、粗钢、有色金属、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仍拥有显著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世界第一。

  从各个产业的竞争力变化情况看,在商品中,农产品、燃料以及矿产品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而工业制品竞争力提升较大,表明中国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东部地区的直辖市产业(指工业行业)竞争力并不是特别强,它们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巨额的科研投入,但产品技术含量指数并不高。东部非直辖市地区产业竞争力普遍较强,产品技术含量指数普遍较高,科技投入生产比较好的效果。中部大多数省份整体产业竞争力偏弱,当前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具有竞争优势,部分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有不断提升的迹象,“中部崛起”初见成效。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维护和提升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竞争优势的转型。最为突出的一个措施就是力图通过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重构国际竞争秩序。对中国而言,从地区考察,山西、贵州、宁夏、内蒙古等低碳竞争力很弱,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其低碳竞争力更强,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会对中国的整体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也会对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更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1] [2]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