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台湾看什么好呢?

杨照 原创 | 2011-07-22 19:09 | 投票
  

  到了台湾看甚么好呢?

  是谁说的?别管谁说的了,因为不管是谁说的,这话都一样有道理:

  「最低等的观光,卖的是纪念品;高些的,卖景点;再高些,卖体验;最上等的,卖一种生活精神.」

  这样的排列,刚好从最具体的排到最抽象的.纪念品可以带回家,可以拥有,结结实实.景点可以看,也可以拍照存留,有凭有据.体验就只能在旅行当下,存为记忆,离开那个地方,现实体验也就结束了.最是虚无飘渺的,是生活精神,生活精神是甚么啊?

  勉强解释,生活精神是我们走在巴黎的街上,不必刻意做甚么,也不必选定甚么景点,都还是能清楚感觉到,那里的人过着一种和我们很不一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里有特殊的情调,对他们是自然的自在的,对我们却是陌生的,正因为陌生而发散着强烈的吸引力.

  去峇里岛也一样.看他们的舞蹈、看他们的胶彩美术工艺,更重要的,看他们不是刻意表现给观光客看的生活样态,我们总能感觉到他们的步调舒缓轻松,他们的心绪沉静稳定.

  生活精神,是对照的,对照我们自己原本的生活,更对照作为观光客的一种浮躁态度.因而吊诡地,在旅行中,却唯有摆脱了旅行观光的企图,放掉「我正在旅行啊!」的执念,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生活精神.

  台湾即将开放「自由行」,也就是大陆称的「个人行」,大陆朋友热切地问我:「那到了台湾看甚么好?」我想想,只能给乍听下很奇怪、很不负责任的答案:「就看看满街招牌上都是繁体字,看看一本本文字直排的书吧!」

  正是在这里,藏着台湾特殊的生活精神象征.简体字比繁体字有效率,横排比值排更能因应西方语文的国际化潮流,但是几十年来,台湾做了相反的选择,也就在社会中保存了一股不那么有效率、也不那么急于和世界接轨的精神.

  不那么有效率,不必然追求效率,使得台湾能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还保留了一些尊重「缓慢」或是重拾「缓慢」的空间.更重要的,不急于和世界接轨,让台湾留住了和传统,尤其是中国历史传统间的联系.

  台湾人很习惯于慢慢吃一顿饭,台湾的餐饮中有很多必须耐心慢炖的佳肴,很奇怪,匆匆忙忙狼吞虎咽,或者吵吵闹闹完全没有感受到那过程中的细与久,就是吃不出那种菜有甚么特别味道.

  还有泡茶喝茶的习惯.那更是急不来的.等待与闲散是喝茶的一部份,只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茶就喝不起来了.

  台北街头的景观,乍看和其它大城市没甚么两样,比起北京上海,感觉老旧混乱.但如果多待几天,也许你能领会到一种没有任何其它城市拥有的风景风情──众多繁体汉字构成的风景.

  台北举目可见的汉字,比香港更多,也比香港有更多样变化.书法字、各体印刷字,台北仍然保留了对于「字」的着迷,「字」让台北缺乏现代性的齐整,却也同时让台北充满传统的趣味.

  所有台湾美好的事物,都和这最根本的生活精神有关.值得购买带回去的纪念品,要嘛能让人舒缓下来不那么有效率,要嘛能体现文字文化构成的美感,其它的,不买也罢.美好的景观,也一定要配合上亲切沉静的气氛,才能充分展现其最吸引人的一面.

  而这些,都不是过去的观光团所能提供的.一位经常来往两岸三地的大陆朋友传神地形容:「回到北京我就老想改革,到了香港我就老想和别人竞争,到了台湾我就只想舒舒服服过日子.」跟随观光团到台湾来的人,一定无法理解他在讲甚么.

  好一阵子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直接是:「他们真的到过台湾吗?」讲的就是观光团的行程、观光团的素质,使得大陆朋友无法真正认识台湾的问题.幸好,终于有了「自由行」的机会了,「自由行」的说法比「个人行」在精神上更贴切,真的,到台湾,最大的享受就是那份生活中的自由自在了!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