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时红秀 原创 | 2012-01-27 08:46 | 投票
标签: 制度 收入 财富分配 
  

  以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所衡量出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现行统计方法是把在城市居住六个月以上者计为城镇居民,而且收入统计既不考虑人们享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差别,也不反映城乡物价指数和生活成本的差异。简单的货币统计和居民范围界定,给出的指标可能说明不了问题的真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幅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全社会关注。国内学者的研究,一般是从城乡、群体、行业、地区等数据对比揭示居民收入差距,例如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之比为2.6∶1,2010年为3.23∶1。在城镇内部,按照所披露的1995—2009年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中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3.78倍扩大到9.18倍;农村这两大群体的收入差距,2009年也高达7.53倍,群体收入差距在扩大。行业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类似的趋势。实际上,以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所衡量出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现行统计方法是把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者计为城镇居民,而且收入统计既不考虑人们享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差别,也不反映城乡物价指数和生活成本的差异。简单的货币统计和居民范围界定,给出的指标可能说明不了问题的真相。本文尝试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探讨收入与财富的分配问题。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制度经济学含义

  用制度经济学观点看待收入与财富分配,可以从三方面把握。

  第一,收入和财富,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总产品行使永久支配权的大小。收入或者财富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社会认可下,行为主体所拥有的可以货币衡量的永久支配权。一个人的财富或收入,不能仅仅以某种货币绝对数来衡量,也不能以某项房产或金银财宝衡量,而应以从其在社会总产品中支配权的份额衡量。这种思想从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德姆塞茨和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等人都可以得到启发,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财富与收入的分配本质上属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思想。

  与收入统计数据相比,用权利的货币份额所表示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对真实世界中人的行为具有更高的解释力。比如,用基尼系数衡量,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收入分配要均等得多,似乎当年的收入分配比现在要好。但这一数据并没有隐含关于权利的含义。其实,当年在城乡居民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工人与农民之间,基于身份界定和行为限制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

  第二,分配制度的效率取决于财富和收入分配与风险的对应程度,一个有效率的分配制度,要做到行动主体获得财富或收入的多少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成正比。一般而言,人们获得收入无非分为风险报酬和无风险报酬两种。当然这种风险是指富兰克·奈特的克服“不确定性”意义上的风险,也包括熊彼特“创新”意义上的风险,但肯定不能包括贪污盗窃者被发现的那种“风险”。那些从事投资、企业运营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人,实际是不断地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让公众,包括员工、客户、债权人以及政府拿到“无风险”报酬,而自己收取风险报酬。一个社会对风险承担者如果不在分配上给予足够的激励,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很多创新。

  当然,人们理性选择,都试图取得无风险报酬。这次欧债危机中,几个国家政府被迫整顿财政,紧缩开支,遭到长期依靠无风险报酬的群体坚决反对。要知道,一些国家发生大规模罢工示威,甚至骚乱,参与主体并不是普通工人,而是长期依靠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同样,中国现在出现了不少通过技术发明或企业上市崛起的富人,但他们仍受到人们的尊重。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垄断、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是因为这样的收入与财富,取得依据靠的是“特权”,即属于不承担风险、没有克服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没有给社会带来福利增进的支配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分来源性质,一味地“仇富”是很糟糕的。同样,不分来源性质,把所有收入或财富按照一样的标准计算基尼系数,采取一样的政策进行再分配,并不足取。周其仁教授讲“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就是这个道理。简单地将这样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比较,很难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三,在众多要素定价方式中,市场交易更能够实现要素报酬的均等化,而不是相反。在对国内分省份进行的收入分配研究中,有一种发现就是,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东南沿海省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反而越低;而在中东部省份,或者政府收支占当地GDP的比重较高,或者国企就业人口比重较高,但并未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基尼系数反而越高。

  理论上,收入分配过程同时也是要素定价过程。只要有城乡一体化,只要乡村劳动有机会自由地向城镇流动,也即只要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发挥出来,作为劳动力这种要素报酬的城乡劳动者收入,肯定趋于均等化,而不是相反。中国两亿多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经商,实质上是劳动力要素大规模市场化的过程。城乡户籍劳动者之间的报酬相差可能还有,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已经小得多了。如果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中国倒有可能在所有工业化、城镇化历史上成为一个反例。

[1] [2]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