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资本化与制度成本转嫁

温铁军 原创 | 2012-12-01 09:02 | 投票
  

  当代人们讨论的贫困,是个相对于发展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发展进程中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呢?在做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比较和国内的区域比较之后,我的归纳叫做制度成本转嫁论,即“成本转嫁理论”。从理论资源来说,它是从阿明的“第三世界依附理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系统论”进一步演化而来。认为世界发展不平衡、贫困的原因,是制度成本转嫁形成的。当代加快全球化中的贫富分化本身并不可能靠任何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来化解,反而会随之加剧。对此,我有几个去意识形态化的经验性的归纳。

  资本要素绝对稀缺下的亲资本政策是不论何种体制下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趋势大多数后发国家因要进入所谓发展主义现代化,而首先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资本要素的绝对稀缺。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前提是要素相对稀缺;这个前提下的要素配置方式在理论推导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地配置要素达至最优。而发展中国家客观上最大的麻烦却在于,不具备这个西方经济学构建理论逻辑的前提,经济学和我们要研究的客观现象差距太大。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要素相对稀缺,而是西方经济学不讨论的要素绝对稀缺。如果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困境是资本要素绝对稀缺,那会怎么样?它就会亲资本。

  我们做的国家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论何种主义、体制、政府,不管谁当领袖,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只要资本绝对稀缺,政府就会采行亲资本的政策体系,除非被封锁。

  例如中国60年代被两个超级大国封锁,资本绝对稀缺甚至趋零,因此就出现“去依附”,而转向亲劳动力,亲民众,亲社会。因此60年代是中国最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也是最大规模动员劳动力,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继续维持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年代。在资本趋零的状态下,中国人只能靠高度集体化,成规模地组织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去替代最稀缺的资本。而当此前的50年代中国先是获得苏东资本、此后的70年代又可以获得西方资本时,中国就先亲苏东资本,后亲西方资本。客观地、纯粹从发展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亲不同资本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没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从1929-33西方大危机演变为世界大战到战后的新趋势

  1929-33年西方大危机爆发,本为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的全面爆发——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化扩张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当在像欧洲这样半岛型的狭窄大陆上全部工业化国家都发生生产过剩的时候,就无法解决,只能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摧毁过剩生产能力。

  相对而言,在美洲大陆之所以有罗斯福新政,是因为它是西方新开拓的殖民地,物理空间广大,可以让国内所有一般资本主义经济暂停。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救美国,无外乎是政府在生产过剩条件下,直接把过剩劳动力和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创造的设备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这个做法与中国1990年代末期朱镕基铁腕调控、大规模增发国债投资中西部基本建设的做法差不多。

  当年美国人在西方29-33大危机中能够幸免于难,但在狭窄的欧洲大陆上,大家都生产过剩,就不能幸免于难,于是欧战爆发,最后蔓延成世界大战。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二战之后,人们都担心要打三战,因为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生产过剩并没有解决,只是被战争摧毁了一遍,然后战后恢复重建。那么,战后发生什么改变使人类免于三战了呢?是造成矛盾的产业资本移出。

  从原来的帝国主义列强纷争(这在政治经济学上可以引入多次博弈来研究),变成两个超级大国双寡头控制,重新按双寡头控制愿望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一个新地缘战略的发展趋势。双寡头都在尽可能地更多分割势力范围,导致出现与冷战对抗同步的“双雁阵产业转移”。

  二战中西方唯一没有被破坏的经济体是美国,它的庞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开始了战后对大西洋的西欧和太平洋的日本,做两条线的产业转移。而这个产业转移,与后来日本1970年代的第二次“雁阵转移”之不同,在于早期的这种产业转移是战略性的装备输出。与美国同时同理,通过战争形成庞大生产能力之后,前苏联也是陆上两条线的产业对外输出,一条战线输出东欧,一条输出中国、蒙古等。那个年代只要宣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大都得到前苏联的产业转移。

  事实上,受援国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都接受了产业资本输出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接着,到1970年代多数西方国家复兴的产业资本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生产过剩的内生性矛盾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生三战的威胁也就淡化了……

  中国50年代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的全盘苏化

  战后发生的这个双寡头两翼输出产业资本的过程本身也是新的地缘格局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是战略性的,所以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于是有了中国50年代在没有来得及搞轻工业的条件下就直接进入重工业的状况。而重工业有一个内生性特点,就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而且由此势必是排斥劳动的。

  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还没有发展轻工业和一般消费品,就先得到发展重工业的机会,那会发生什么呢?于是,大家看到,当中国刚完成一五计划时,就发生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不再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它是重工业打头。再加上1957年,中苏两国发生了一些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再给予援助性的投资了,所以中国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中辍。

[1] [2] [3] [4]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