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面临的形势及前景展望

曾庆文 原创 | 2013-12-17 09:36 | 投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为了追求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及收益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纷纷效仿股份制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通过近几年的业务发展,投行业务逐渐成为中小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何去何从?如何加快推进投行业务的发展?日益成为银行高管层及银行主要业务部门关心的话题,本文就中小银行投行业务面临的形势及对策进行分析,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中小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
(一)金融脱媒大趋势要求银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直接融资规模日益扩大,企业融资的脱媒效应开始显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相对萎缩,需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从资产业务来看,部分贷款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票据市场工具、股票融资等替代;从负债业务来看,部分存款则被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资所替代;从中间业务来看,由于投行业务大都属于中间业务,没有强有力的投行业务支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举步艰难。
(二)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主因是近几年客户和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业务难以继续满足其需求。
一方面,随着2009年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政府平台公司负债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弊端及和风险也逐渐显现,监管机构开始对金融机构向政府平台融资进行规范和限制,而政府平台的负债必须保持不断滚动,政府融资需求持续旺盛。在此情况下,传统的贷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需求,需要银行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投行业务自然成为银行参与政府平台融资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地产行业受到一定限制,房地产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对融资的需求非常旺盛。当传统贷款业务不能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时,需要在银行资金和地产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投行业务同样成为最有效的工具。
(三)国内外非银行机构参与企业融资,促使银行进行业务转型
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纷纷抢夺银行客户,对中小商业银行同样带来巨大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信托业融资余额近10万亿;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截止2013年6月末券商资产管理计划余额3.42万亿,银行的传统业务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二是国外投行机构纷纷抢夺中国市场,在重组、并购、IPO等领域大举进军,赚的盘满钵满。外资背景的基金、风投等也纷纷蚕食国内市场,力图分一杯羹。国内银行业在投行领域则受政策限制或由于自身风险及业务偏好的影响,而显得力不从心。要想积极参与该市场竞争,中小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投行业务发展及创新,以分享该业务领域带来的收益。
三是民间机构蚕食银行客户群体。目前民间的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发展迅猛,其灵活的业务模式,快速的审批机制等也受到部分客户青睐,银行的客户群体进一步被蚕食。
  (四)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投行业务成为新的竞争手段
国有银行在银行间保持着巨大的规模优势,对中小商业银行构成沉重的竞争压力;股份制银行靠其规模和产品优势,竞争触角不断向地方商业银行的地域延伸,直接抢夺中小银行的市场。
中小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竞争优势不断削弱,必须加紧业务转型,谋求一条新的业务突破之路。而投行业务因其“量身定制”的特点,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中小商业银行可通过决策链短的优势,提高产品创新和决策的效率,弥补传统业务同质化竞争的劣势。中小银行适时、有效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既可以逐步改变目前过于单一的商业银行功能,也可以在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投资银行业务中拓展生存空间,改善银行间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的被动局面。
(五)应对利率市场化,开展投行业务成为突破口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盈利模式是存贷利差,而随着市场利率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存款性金融机构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利率市场化时间无论长短,带来的效果都是从管制前的低利率走向放松管制之后的高利率。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商业银行的数目大概会减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型银行会变得更大,同时会更加虚弱,而一些基层的社区银行或邮储银行等会变得更好,而中型银行夹在中间是最受苦的。某企业家预言:银行倒闭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存款利率一旦放开,银行挥别“高利”进入“战国”时代,中国一千多家地方银行马上面临能不能活的下去的问题,很多中小银行的牌照已经不太值钱了。
靠利率管制吃利差活了数十年的滋润日子,银行如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金、保险、互联网平台等纷纷揭竿而起,通过互联网直接与储户亲密接触,用高收益硬生生地抢食了银行的客户,而且这种势头还在迅速地蔓延,原本高枕无忧的银行面对种种挑战,危机及压力感骤然增加,一些银行正在提前布局,纷纷寻找新的出口。
如果固守传统,坐吃利差,不再是高枕无忧的生存方式了,弄不好还会面临生存危机。
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变化,盈利模式以融资为主转向以资管为主,但这种模式又与其他金融机构短兵相接。那么,面对这些挑战怎么办呢?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正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手段:
一是调整收入结构。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利润主要依靠息差,中间业务收入等占比较低,经营收入结构不合理。自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开始着力调整收入结构,谋求进一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随着近几年的探索,投行业务已经成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工具,以某商业银行重庆分行为例,其2011年投行业务收入达到2亿元,超过分行贷款利息收入,此举大大提高了各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
二是增加经营收入。目前中国银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款的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息差持续收窄是可以预见的。大型商业银行凭借网点、规模和品牌等优势,负债成本总体低于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发展投行业务对中小银行提高经营收入水平有重要意义。
(六)贷款规模受限,投行业务成为资产扩张工具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自身规模限制,信贷额度有限,难以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投行业务以非银行信贷模式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有效节约了信贷规模。随着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对贷款规模的调节,贷款规模已经成为各中小银行的稀缺资源。如何以有限的信贷指标获取最大化的回报,成为中小银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由于银行投行中的融资顾问、撮合交易、组合交易、短融、中票等均不影响信贷指标,所以投资银行业务逐渐成为部分中小银行速扩大资产规模的重要工具。
二、中小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以2001年7月央行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标志,历经12年的发展,在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紧密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与监管框架已初步形成。业务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传统型的发行和代理类业务;二是创新型业务发展阶段即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服务方案兼融资型业务以及直接投融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从2009年以来,我国各中小银行在债券承销、理财投资、咨询顾问、银行保函及贷款承诺函等投行业务方面均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除交易所内公募证券承销、发行、交易以及非金融企业股权投资等难以涉足外,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范畴理论上已可覆盖投行业务其他主要业务领域。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积极参与债券承销等业务,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月24日发布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8.3万亿,规模再创新高,占国内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71.1%;当年新发2.6万亿,占国内新发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71.5%。相当于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7.75万亿元的31.4%,是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0.3万亿元的8.1倍。
企业债、短融中票债务融资工具作为银行投行业务的一项重要业务,尽管中小商业银行日益重视该类业务,纷纷加紧推进业务发展,努力抢回一定市场份额,但是目前竞争十分激烈,同时中小银行还面临缺少承销资格、客户选择面窄、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的制约,难以与大银行展开竞争。
(二)“非标债权理财”发展迅猛,但与监管政策相悖,如坐过山车,冲顶后迅速回落
银行非标债权理财业务在2009年至2012年经历一段时间的爆发式增长,但是如坐过山车,冲顶后迅速回落。面对非标债权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开始严格管理,先后通过对“银信合作”、“非标债权”实行余额控制、资产入表等方式加以控制。截至2013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9.08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78万亿元,短短三个月时间下降7%,随着部分非标债权理财的逐渐到期,余额将进一步下降,该项业务的萎缩也使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方式受到较大制约。
(三)部分投行业务品种因种种原因,规模难以做大
保函业务、贷款承诺函业务均为银行较为传统的业务,该两项业务对于企业融资具有较大帮助。企业如能有该两类函件,在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就可得到较大的便利。但银行保函因在出函行要按100%的风险权重计提拨备,这制约了各银行开展此业务的动力;而贷款承诺函虽然风险权重有所下降,但市场上出资银行对其保障效力并不认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小银行要做大保函、贷款承诺函业务面临较大困难。
(四)“打擦边球”的承诺函、暗保、回购协议等业务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尽管暗保、回购协议等不入表的“抽屉协议”前段时间成为各家银行青睐的对象,但此做法与监管部门政策要求却有冲突,目前正在逐步规范。
该类业务的具体做法是:开展投行业务一方(项目方银行)为满足自身的部分客户融资需求,通过信托、证券、基金等通道设计一个产品,通过对该产品匹配承诺函、暗保、回购协议(该几种函件基本不计入报表,属于抽屉协议)等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兜售。投资一方(出资银行)通过设计三方依次转让模式的交易结构,将该类资产摆入报表的买入返售科目,或直接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市场上大量机构均采取三方交易模式将资产摆入买入返售科目,以降低风险资产占用和规避自营投资额度限制。但该类业务从根本上讲并不规范,其三方依次转让模式纳入买入返售科目值得商榷,暗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资产占用也不符合会计记账要求,且监管机构也正在着手准备进行规范,该类业务发展的持续性值得关注。
(五)业务发展内外均存在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部门在银行内部是独立运行的部门,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相比却又更像银行,整体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或矛盾,主体表现在:
1、外部制约因素:
(1)资本市场缺乏成熟度;
(2)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监管框架以及监管机构“重监管、轻创新”皆不利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开展;
(3)客户对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认知程度还不高,通常不会将银行列为满足其投行需求的优选合作对象。
2、内部制约因素:
(1)传统商业银行文化的制约,尤其是风险文化制约。对待风险,商业银行通常采取“规避”态度,而投资银行则强调通过承担、控制和分散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若采用商业银行的风险观去管理投行业务风险,投行业务必然受到束缚并失去活力,最终沦为传统商业银行的边缘业务板块。
(2)传统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制约。传统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或许并不适用于投行业务。投行业务通过“承担、管理、分散风险”赚取超额收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且项目运作周期相对较长。风险承担和创新依赖于投行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励不可或缺。
(3)业务规划缺失。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日尚浅,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发展战略。尽管管理层高度重视,但投行业务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巨大的商业潜力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监管政策调整对投行业务的影响
(一)监管政策的常规要求加大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难度
一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储备资本要求的充足率为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含储备资本)不得低于10.5%。
投行业务的开展对资本形成一定的耗用,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考验。
二是杠杆率的监管要求。除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还应当满足杠杆率监管要求。杠杆率=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资产之和*100%,根据监管要求,杠杆率不得低于10%。
三是行业集中度的要求。根据监管部门集中度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单一客户集中度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前十大客户集中度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四是流动性指标的要求。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应满足流动性管理的要求。投行业务的长期投资,会给流动性指标带来一定影响。
五是行业、区域投向的监管要求。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对“两高一剩”行业、政府平台、房地产等行业及异地客户均有相关限制政策,所以中小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需符合上述政策的具体要求。
(二)8号文限制了中小银行非标债权理财规模
2013年3月初,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对非标债权理财业务进行了严格管理,核心条款规定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对商业银行非标债权理财业务构大重大影响。
1、限制了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小商业银行非标债权理财大量通过包装成“机构理财”方式向其他商业银行销售或对搓,同时为提高产品在银行间的接受程度,销售理财的银行一般会为各自的理财产品向出资银行匹配兜底函。而8号文的出现,从非标债权理财的余额上进行控制,并明确要求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不得兜底。受该规定影响,中小银行难以像以往一样将非标债权通过机构理财的方式在银行间进行消化,失去了银行作为投资者的支撑,机构理财业务受到的影响较大。
2、个人理财规模受到限制。同样,由于非标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不得超过银行资产总额的4 %的限制,银行向个人客户发行的非标债权理财余额也大受影响。加之由个别金融机构在债券业务方面出现的案件影响,监管机构对债券新开账户暂停,导致银行在一段时间内连标准债权的理财产品也无法发行,理财余额直线下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非标债权理财额度也迅速下降。
以我行为例,2012年末总资产突破1000亿,按照8号文规定,我行非标债权理财余额不得突破40亿元,同时我行还要确保理财余额在任何时点不得低于110亿元。
(三)传说中的9号文对“擦边业务”全面限制
目前银行间盛传的9号文即将出炉,且9号文是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的角度对银行间融资行为进行管理,从而间接规范市场上“打擦边球”的投行业务。据了解,9号文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打擦边球”的投行业务产生影响。
1、商业银行融出资金期限不得超过1年。该规定将对目前市场上动辄2-3年的各类信托、证券、基金等包装的产品造成重大冲击。出资方今后也只能投资1年期项目。
2、明确了买入返售资产的标的。据了解,9号文将规定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债券、票据及中国银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资产。该条规定属实,则目前市场上将各类信托、证券资管、基金资管受益权作为买入返售资产标的的做法就显得前途未卜。一但银监会不认可其作为买入返售资产标的,则不少银行面临将该类资产转科目的问题,部分科目可能面临爆仓。
3、明确了买入返售的模式。据了解,9号文将规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返售给该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行为。该规定即指明资产卖出方和到期买回方为同一机构。目前市场上三方依次转让,将资产摆入买入返售科目的做法与该条规定将产生冲突,“三方买入返售”模式很可能寿终正寝。
4、对第三方担保的限制。据了解,9号文将规定商业银行开展同业融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该条规定对于目前大行其道的暗保、承诺函等模式进行了否定,该类业务发展难以为继。
四、中小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趋势
(一)银行开始试点资产管理计划业务
目前银行部分投行业务去通道化趋势显现,工行、建行、招行、交行、中信、民生、兴业、浦发、光大、平安等11 家银行获准试点银行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DDFI(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首批试点额度100亿元。客户资金不再通过券商、信托等渠道投资于目标客户。在初期,尽管银行开展资管计划业务依然受到诸多限制,但可以预见,银行在今后的通道业务中将与信托、券商等机构分庭抗礼,分食一部分市场,在主动管理型业务中较传统的理财业务又多了一项工具,对证券公司小集合资管计划、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计划亦可能造成一定冲击。
(二)债券、短融中票、私募债等业务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从国外发展历程来看,金融脱媒是一个发展趋势,企业直接融资必将进一步增长,债券作为企业直接融资工具,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随着监管机构对非标债权理财的规范,非标债权理财余额不断下降,该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融资客户的需求,该部分客户最终将面临选择私募债、短融中票等融资工具。银行在债券业务上扮演的角色包括承销人、投资人,随着该类业务的发展,银行扮演的这两种角色也将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从现实操作上看,中小企业私募债具备取代非标准化债权的潜质,是中小商业银行下一阶段投行业务的重要点。一方面,在新监管标准下银行净资本都比较紧张,亟须发展表外融资业务。与此同时,8号文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实行严格的余额控制。而中小企业私募债在交易所上市,属于标准化资产。银行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一方面可以不受“8号文”对非标准化资产的规模限制,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标准化产品的基数,有助于在绝对值上增加银行“非标”产品的规模。另外,中小企业私募债采取交易所备案制,具备机制灵活且对企业净资产和盈利限制较少等优势,以私募债对接理财资金的操作相对简单易行,银行便于将此模式复制推广。
 (三)增信业务仍然有空间
近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增信业务为客户融资提供了巨大便利,房地产企业在其中受益最大,其通过持有资产管理公司出具的债权远期收购承诺,向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满足自身经营需要。银行传统业务中的保函、贷款承诺函业务同样具备该功效,今后客户通过持有银行该类函件同样可以在融资过程中享受到便利的融资条件。
银行通过该类业务开展,在不占用贷款规模和资金的前提下,耗用一定风险资产便可获得一定的风险溢价,相较于传统贷款业务更为节约资源,由于其具备该优势,可以预见其又将成为未来银行投行业务的一大发展趋势。
(四)结构性融资将撬动投行业务规模
结构性融资目前主要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及部分私募基金采用,其通过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以劣后投资者身份投入,再引入一定额度的其他资金满足融资方需求,实现以小搏大的结果。中小银行受制于自身规模、风险资产等指标,决定其不可能在投资规模上与大型银行相媲美,故结构化融资是中小银行以小搏大,做大投行业务规模的一项重要工具。
(五)私人银行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为维护高净值客户,均设立了私人银行部,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客户与一般个人客户的差异在于其投资理财需求旺盛且金额较大,该类人群成为银行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维护好私人银行客户,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及风险管理技术引导其资金投向于银行的目标客户,既满足了个人客户财富增值的愿望,又满足了目标融资客户的资金使用需求,银行还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实现多赢局面。
(六)大力开展融资咨询服务,以专业技能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咨询服务业务未来也是银行重点发展的投行业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其不占用银行风险资产,属于“0风险”、“高收益”。二是未来随着中小银行投行业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商业银行客户资源丰富,咨询服务类客户营销难度相对较小。四是该类业务是多手段维护客户关系、满足客户需求,强化银行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
五、中小银行投行业务策略建议
(一)确立投行业务的战略地位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今后商业银行由传统的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由高资本消耗业务向低资本消耗业务的转变,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投行业务将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未来经营转型的最重要的业务品种。
建议中小银行对投行业务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投行业务对中小银行今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随着今后银行业进一步竞争加剧,在传统业务领域中,中小银行优势将受到进一步削弱,如不在其他业务领域独树一帜,抢占市场先机,则中小银行最后很可能面临业务及规模萎缩,沦为只能提供简单存取款、结算功能的社区银行的命运。
(二)完善业务体制机制,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行事业部制运营模式。在总行层面建立按事业部制运作的投资银行部,将现有的分散于公司业务板块、个人业务板块和资金业务板块的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业务、职能、人员加以整合。同时,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对投资银行部进行系统策划、拓展和管理。
 配置业务资源。中小银行投行业务发展需要行内对该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优秀人才的引进、配备,风险资产的配置,资金上的支持,快速审批机制的建立,合理的绩效激励等,从而促进该业务迅速的发展。
 建设专业化队伍。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大部分具体业务不具备可复制性,业务发展的核心是高素质人才。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 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方可能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其中,管理团队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不仅能在执行国内业务的过程中,有效协调监管机关、客户和行内外关系,还能顺畅沟通国际先进同业,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用以发展国内业务。专业团队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创新出适应市场环境的合规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强化产品创新
 银行投行业务是对传统信贷业务等的创新,而银行之间的投行业务竞争同样需要创新来维持其市场竞争力。中小银行要想弥补与大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的劣势就要创新其业务品种——发展投行业务。而要想在投行业务领域仍然保持其竞争优势,则必须不断创新产品,走在市场前沿。若中小银行在投行领域只跟随在大型银行脚步之后,其竞争优势仍然无法完全体现——产品创新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源泉。
 例一: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传统双边贷款主要遵循“买入并持有(take and hold)”即“持有到期”策略,因而对资本的耗用相对较大。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主要采取获取主承销项目后进行分销策略,安排费、承销费、代理费、承诺费以及一级/二级市场价差等中间业务收入非常可观。该类业务可很大程度上摆脱资本约束,通过持续做大交易额推动无风险成本的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亦有助于提升持续扩大客户关系的能力。该类业务事实上已超脱了“持有资产”的范畴,更多地体现为“管理资产”的概念,相当大部分的资产并未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总体而言,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的绝对收益和RAROC皆大为可观,高收益特征非常明显。
例二:结构性融资业务。运作形式可采取表内贷款、表外担保或纯粹的无风险中间业务模式。
例三:资产管理业务。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债权型投资信托基金。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私募发起设立债权型投资信托基金。3、股债混合型信托投资基金。4、夹层基金。
例四:财务顾问业务。银行依托自身的网络、资金、信息、人才和客户优势,针对客户需求,为客户的投融资、资本运作、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企业诊断等活动提供咨询、分析、方案设计等服务,并相应收取财务顾问费。财务顾问业务系不占用风险资产的高收益中间业务。银行既可单独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亦可将财务顾问服务与前述投行业务紧密结合。银行可提供的财务顾问服务包括常年财务顾问和专项财务顾问服务。专项财务顾问具体包括:境内外资本市场IPO财务顾问、上市公司再融资财务顾问、私募股权融资财务顾问、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结构性融资财务顾问、债务管理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战略咨询财务顾问。
(四)强化资源整合
中小银行各项资源有限,难以与大型银行比拟,因此除开“拼资源(风险资产等)”的投行业务,还需要开拓一条“0消耗”的投行业务路径。中小银行可以建立金融机构间的合作联盟,以银行信用为切入点,整合信托、证券、保险、资产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通过联盟的资源整合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也体现了银行投行业务掌控能力,更能树立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品牌形象。
(五)提升服务水平
银行对客户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只有两项,一是资金来源,二是服务水平。对中小银行而言,资金规模和价格优势不如大型银行,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在服务中要尽力满足除客户提出的需求外,在服务中要尽力满足除客户提出的需求外,还要主动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及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将客户仅仅抓在手中,提高客户忠诚度和贡献度,实现多赢格局。
(六)建立投行业务风险体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雷曼、贝尔斯登等为代表的美国投资银行业纷纷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充分说明了投资银行进行产品创新、杠杆融资以及次级贷款产品投资时容易导致金融的风险积聚。
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存、贷款为主,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围绕有价证券展开,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是其风险主因。两种业务性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风险诱因、风险管理手段上存在较大差异。银行现有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对传统信贷业务等提供服务,有其固有的一套评判标准。而投行业务因其个性化的特点,每笔业务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巨大。现有的标准化评判标准不能完全适应投行业务发展需求。如坚持固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则在投行业务发展中容易出现固有标准束缚投行业务发展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应建立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相应的风险应急措施和问责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银行业务高质、高效的发展。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