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能行么?

国洪成 原创 | 2013-05-24 06:02 | 投票
  

  【国资委在千呼百换的声音中,即将出台所谓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然而其内容据报道主要是“分类管理”。本文指出“分类管理”不是“顶层设计”式的改革,它和以往“国企改革”一样,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措施,国企改革不彰将拖累整个国家的进步甚至安全。】

  1.千呼百唤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出台

  据中国证券报2013.5.25报道(1),由国资委牵头拟订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即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过多次征求意见,目前已进入到了最后的修改阶段。报道说征求意见过程中反馈的有关信息显示,进一步明确国资分类监管思路可能成为意见重要内容。报道说“事关国企改革重大方向的顶层设计方案出台时间临近。今年1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今年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谋划未来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随后,国资委专门成立了改革小组,广泛听取各地国资系统意见,在总结调研基础上,提出力争上半年推出国企改革的总体方案。4月下旬,已任国务委员的王勇在陕西调研国企改革时再次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推进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报道还说“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提出顶层设计,是因为经过多年改革,国企改革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靠单纯的小修小补已无法解决,必须拿出一套系统方案,统筹规划,包括明确国企定位、发展路径以及改革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对社会重点关注的国进民退、垄断、分红、收入待遇不公、整体上市等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方向”。“业内人士认为,从国资委监管角度看,顶层设计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国企分类监管的问题。正是由于国企分类模糊,才导致分类监管和考核难以落实到位。据参与征求意见的有关人士介绍,明确国资分类监管思路可能成为该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该人士曾提议,应按照功能将现有国企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公益类企业,包括军工、粮盐等国企,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第二类是纯市场类企业,包括汽车、电子等国企,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介乎这二者之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公益为主、市场为辅,如石油、电信等企业,另一类则是以市场为主、公益为辅”。

  2.分类管理是“顶层设计”么?

  所谓“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应是设计一套制度,让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内能够依照市场规律自我产生竞争动力,能专心于新技术开发、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效率等的提高,即所谓地能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靠垄断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现有国有企业的本质问题、根源性问题了如指掌,有改革的决心,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对国企的病根加以的深入的阐述,并且指出,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即指出国企问题的“总病根”是“干部制度”,即由政府“提拔”产生董事长、董事、和总经理的制度(笔者把它称为“提拔制”,是产生国企所有问题的总根源。过去的国家经委、后来的国资委,在论述国企问题时始终没有抓住这个问题的“总病根”,多数情况下,只是说它是一个病,但没有说它是“总病根”,只有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它是一个“总病根”。因此国资委此番的“顶层设计方案不过又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所谓“改革”罢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它和把管理国企的各政府“主管局”归到“国资委”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即还是在政府部门内搞职能归类而已,政府既没有放权,也没有在国企内部建立起选聘董事、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的制度。所以这样的所谓“分类管理”又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改革吧。

  3.国资委对国企“总病根”问题似是而非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2012一次接受采访时披露(2):半数以上中央企业存在效率问题,需要“一方面需要国企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避免通 过优惠的地价、税收等手段吸引企业的投资,因为过度扭曲的价格信号必然诱发企业盲目投资的冲动;从货币政策角度考虑,我国M2/GDP已经高达180.6%,远远超过美国60%左右的水平,也明显高于欧盟100%的水平”。

  国资委2013.1.10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3),时任主任谈到国企改革,他表示,“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国资系统的顶层设计安排,包括加快国企的整体上市;加大建设规范董事会力度;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以及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国资委2013.3.26日召开的党委干部大会,新任主任首次谈到国企改革会议(4):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改革事业远未完成。国企领域后续的改革任务还很繁重。从社会舆情来看,针对国有企业的再改革,颇有期望。在这个背景下,国资部门再推改革,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他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真正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从以上国资委负责人所说,似乎国资委既知道国企的效率问题,也知道要“国企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也要"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 也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还要“解决垄断问题”、要“集体上市”,等等。 即国资委是基本上承认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但也同时把其它问题和方案罗列出来、等同起来。他们讲话主要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从未说明为什么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制度仍未建立起?第二,国资委负责人从未说明,在众多国企问题和效率问题中,究竟哪一个是根源性问题,即哪一个问题会是问题的“总病根”?

  如果按着这几个负责人所说的意思,多年以来进行的“产权改革”后的今天,仍然要解决“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问题,仍需要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那么就是等于说“产权改革”是失败的,说明“国企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笔者文章《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E方案》中,笔者已经指出有两篇学术论文用数理统计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其实已经断定了“产权改革的失败”。

  回顾过去,其实国企改革的三十多年无不如此。原国家经委或现在的国资委,无不说国企问题是“企业经营机制”问题、或“治理制度”、“治理结构”问题,可谓问题看得也算不错,然而解决措施往往相差甚远,原因是没有把治理制度的根源性原因说清楚。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好“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问题都没有认识清楚,怎能解决问题呢?国资委所说的新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会不会像以前的改革措施一样,不改制度的根本而只是“隔靴搔痒”,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邓小平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一文中指出,邓小平在1980年即指出国企问题的总病根是国企的“干部制度”。国企改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前景就仍然不容乐观。邓小平指出的国企问题“总病根”可谓一针见血。必须先解决这个制度问题,才能搞“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见效。有“总病根”不去对症下药先解决,而去搞“市场改革”呀、“产权改革”呀、“放权”呀、及要出台的“分类管理”等等,都不会成功,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必须先去掉这个“总病根”,其它改革措施才能有效,才能搞诸如”市场改革”、股份制改等。这个先后顺序是最最重要的。

  当然国企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恐怕不仅是国资委一个部门的事情,引起牵扯企业党委的改革和工会系统的改革,又要重新修改公司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改革。但无论如何,首先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总根源即“总病根”。

  4.国企改革不彰有以下严重后果

  A.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无从建立

  由于国企“干部制度”是政府的“提拔制”,因此国企治理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同时拖累国企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彰。现代私人企业严重的压榨工人、漠视工人权利的情况比比皆是,企业和职工之间无法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使得中国公司制度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相竞争。中国赖以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在去年出现劳动人口的净减少。

  B.导致国家的竞争力下降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它包括企业的创新性、管理、和成本,中国由于公司制度不彰,将无法形成优势,中国现在的竞争优势仍然是劳动力低成本。中国正在失去这方面的优势。

  C.自然环境无法改善

  国企因为忽略环境方面的责任,使得各级政府就无法抓私企和外企的环境治理问题,中国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情势就无法得到抑制,导致环境更加恶化,其后果是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国企改革不彰,这一问题也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D.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因国企管理的不彰,技术进步得不到持续,中国的国防武器建设就只能跟在别国的后边,没有创新性,效率低下,对国家安全形成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临近 分类监管或成重要内容》2013.5.25

  2. 上班年国企利润下滑高负债扩张亮红灯”-评财政部日期公布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行情况 2012年7月19日人民网;

  3.第一财经日报2013.1.10题目“国企改革需要真正的顶层设计”

  4.国资委网站2013.3.28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30/n264168/15214751.html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