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错位误导资本市场

吴晓求 原创 | 2014-01-06 10:36 | 投票
  

  中国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之所以长期处在失衡状态,严重背离实体经济,与我们发展资本市场的理念错位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重融资,轻投资,重为企业服务,轻为投资者服务,把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只看做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补充而非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此外,我们目前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有些理念是口号化的、浮于表面的。因此,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一、发展理念错位与供求关系失衡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必要性。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风险流量化,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配置。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战略性资源的严重的资源约束,以及庞大的存量结构调整等等。中国经济要成长,必须依靠杠杆化的金融体系来撬动越来越庞大的实体经济,从而推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革命,这也正是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资参考的经验。能够助力中国经济成长的金融体系,其内核一定是发达的资本市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低,证券化程度低,金融市场没有提供更好的投资途径和资产。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资产配置功能的资产池。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并不是要融资而是投资。因此资产池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也要为投资者提供可配置的充分揭示风险的证券化金融资产。

  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处在失衡状态。从资产供给者方面看,成为上市公司在国内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红利。不少企业都在排队上市,源源不断地供给股票,这些股票的质量则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了下跌,供求关系就出现了严重失衡。从维护市场稳定化和实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角度看,中国现阶段还是需要一定的政策干预的。在目前市场状态下,暂缓IPO不失为从供给角度所作的一种调节,利大于弊。从资金供给者的方面看,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军仍是中小投资者,公募基金在最高峰时曾达到市场流动规模的25%。而这是一个流量极不稳定、规模有限的资金来源,因此市场的不时下跌就在情理之中。我国目前不允许除了老百姓之外其他资金进入市场,而中国居民进入市场、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还是存款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较低。

  二、拓宽资金渠道与四项改革措施

  中国的资本市场确实需要改革。要形成有利于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政策架构,首先要从供给下手,不能无限地供给,供给的闸口还是要调节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我认为国家适度的政策调节还是很有必要的。市场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供给手段是在不得已的条件下动用的,一般情况下不动用。当供给的资产是有价值的,揭示的信息是充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把资金的渠道拓宽。当前有限的资金渠道是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股票供给的。当前的习惯性做法是号召老百姓买股票。事实证明,购买市盈率在5倍以下的金融机构的股票确实比银行储蓄的盈利要高。我们可以在资产选择上进行动态收益的匹配,要改革社保基金、地方养老金管理办法,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化为平台的透明的资产管理机制。我认为这是改革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要创造条件让外部资金有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滚滚而来的外部资金,中国资本市场终究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已经出现了信心危机,要扭转当前资本市场颓势,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概而言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适当收缩市场融资规模,放缓PIO发行的速度,缓解市场资金供给压力。

  二是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引导新增资金进入股市。除了中央管理的社保基金继续按比例进入市场外,要鼓励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和养老金,运用市场化和专业化机制,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市场。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加QFII规模,降低QFII进入标准,提高国际化的程度。

  三是鼓励大股东特别是蓝筹股国有大股东增持股份,鼓励有充分现金流的上市公司实施回购,以稳定市场投资者信心。

  四是必须改革IPO前股东股份减持制度,适当延长这些股份的锁定期,制定一个动态的、与企业成长相匹配的结构化的减持办法,从存量角度减轻减持套现对市场所形成的巨大压力。

  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注定是曲折的,但发展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根植于中国不断成长的经济,可谓拥有肥沃的土壤。但是,资本市场的成长还需要适当的温度和环境,即适宜的规则和政策。只有这样,中国资本市场动态可持续成长才会出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财富效应才会出现。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