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俯瞰人类——从人类内观看佛教末法时代救赎思想本质(5)

赵渤 原创 | 2014-11-02 18:40 | 投票
  

所以,在佛教僧人修炼中,欲的构成上,逆向于凡俗人生,如于坐标逆向而行。在佛教经典提供了精神的观想欲得驱动。可以如西方管理学者的几类行为驱动方式获得理解,如,泰勒的物质驱动,马斯洛成就驱动提出了“自我实现”学说,到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热你的功利驱动一样,会沿着层次地进。

佛道反凡俗之道而行,居凡世而凡世之情越来越少,最终遁入“空性”,获得真知念。对于佛家的精神驱动所进入的层次来看,佛教经典描述了佛家世界层次,可理解为观想驱动的放啊,如:

佛教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楞严经》(第八卷)经文记载了这个轨迹,佛家禅修精神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这段经文道出了,人在克服人世间的淫欲,最终获得解脱的。。。过程,以及每一阶段提升所对应人类灵魂可进入欲界六天中更殊胜的一层天的过程。

佛教中色界十八天为:其一,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其二,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其三,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其四,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和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楞严经》(第八卷)经文记载了沿着这个轨迹,佛家禅修精神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 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 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 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 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最后,佛教经典描述了无色界四空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体现层次递进的过程,经文曰: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明)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第四,上帝的凝视下的静思:人类需要掌握回到原点的能力。在佛道教等主流宗教中,以“禅定” “内观”“禅坐”、“冥想”等等形式下,把人类负载的凡世价值行为定向下的“我执”加以释放,回归原点,在此基础上考虑存在与人生,何其智矣!

对于世界主流宗教哲学,这种流传记载下的智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灵魂与精神获得涤净,在抛却“我执”基础上,于空性摆脱偏颇,审视人类的“对”与“错”,发现事物真相。这种心灵的静思就是佛教的内观禅修。

 

3、最后一道微光:末法时代,人类生存危机与主流宗教哲学的启迪评价

上个月(7月份),基于回归心灵的“原点”思考,我拜偈了中国佛教圣地。虽然商业化逼近佛门圣地,不过我还是在拜经台禅坐中获得了启迪。因为精神与灵魂通过“空性”净化,会将我从现实的‘欲界’拉回生命的原点,获得一份理性,看到一盏灯光。

近些年,商业化侵染佛门。今年六月的一则报道:为发展商业,某地拟拆除、合并三座寺庙 让和尚尼姑住一起。八月某地又爆出:不满当地政府商业化,千年古寺暂闭山门。

末法时代,人类生存危机中的最后一道微光或从佛教等主流宗教哲学中获得启迪。在指向不同于凡俗生活的宗教哲学思辨中的生存生路上,会于人类灵魂的寂灭中会发出一次微光,是人类走出末法时代终结的最后一道提醒。

 

三、东西方主流宗教哲学价值评价:哲学精义一致性的启迪与开慧

历史上,东西方主流宗教哲学与世俗哲学家曾很早就试图建立合理的方法揭示世界的奥秘。特别是在阐释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时,探索行为的后果,为社会提供其准则或规范。其中,尤以东方(具体来说是中国哲学)为突出。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佛曰人性善劣两性,亦有中国诸子百家对于人性本源问题探索,如:孔子的性善论、韩非子的性恶论、荀子的不善不恶论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行为及其发展的不同主张,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墨家的“兼爱利人”,等等。

在西方的天主教与基督教中,从这个本源问题入手摸索俗世规则与真相。如,以强化“道德”救赎与生俱来的“原罪”之身,使其成为放弃邪恶的负面人性重负的心灵释放的动机,通过《圣经》精义与人们的行为建立道德联系。

正是世界宗教哲学先贤睿智的认识,使得宗教与人性所具有的“精神”与“灵魂”的心灵。在历史上形成了对于人类行为、社会秩序、行为规则、经济发展、法律制度哲学智慧的指引。

 

 

 

  
 [1] [2] [3] [4] [5]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