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至庄评杨小凯与中国经济

徐瑾 原创 | 2014-07-15 09:48 | 投票

《经济人》点评:杨小凯逝世十周年重新搅动很多人的神经,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点审美疲劳,这股思考也反映公众对于中国转型与改革路径的集体焦虑。

 

韦森老师筹办的杨小凯追思会确实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从外界反响来看,张林之争似乎更为抢眼,甚至有有朋友表示,黄有光被忽视了(其实无论在小凯历史上还是追思会现场,黄老师都是相当抢眼的,尤其配合他那真的只能用爽朗来形容的笑声)。

 

存在即合理,媒体当然更关注有争议性话题,张林之争如此触目,也在于话题触动集体情绪。黄有光值得关注,那么邹至庄呢?杨小凯留学普林斯顿,实在离不开邹至庄的帮助,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也写了一些论文,不过据说国内关注不大,但却因此受到邹至庄的赏识,1983年到普林斯顿学习。

 

邹至庄又是何许人也?我曾经写过一个官方介绍,供大家参考。Gregory C. Chow。美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1913年级政治经济学教授以及Lecture with the Rank of Professor。邹教授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美国统计学协会院士以及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院士。1960年提出著名的"邹氏检验"而闻名,曾为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就经济政策提供咨询, 八十年代举办“邹至庄留学计划”,经济学家杨小凯、李稻葵、许小年、胡祖六等人受益于此。

 

邹老先生年过八旬,早也退休了,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比如有人就曾说“1913年级政治经济学教授”或者“普林斯顿荣誉教授”是什么,此人肯定是山寨,囧)。目前网上很多介绍也有误,比如很多百科介绍他出生于1929年,其实应该是1930年,再比如有新闻说国外经济学家排名中他名列第九,其实是误传,那是密西根大学曾经模仿NBA明星卡制作出一套经济学家名人卡,不过他确实是其中唯一的华人,但是这不代表排名,老先生曾经很骄傲地对我“ No one can rank economists”。

 

书归正传,杨小凯十周年,《经济人》第一时间也联系走邹先生,但是他应该目前不会对此公开写什么了。不过其实同样的话题,我在六年前也和他讨论过,今天就推送和他的对话。关于杨小凯最终成文的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些态度,大家自己琢磨吧。

 

邹至庄在对话中如此评价杨小凯,“杨小凯很理想,中国很多制度不完满,他觉得要改良。你说市场经济很多要做到的东西,中国没有做到——但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我所强调的,不完整的制度没有影响中国快速度发展。用不着辩论,事实已经证明了,从一开始78年刚改变成市场经济,根本还是计划经济,在慢慢改,但是从7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多快?你可以批评中国某一个地方这个制度不好,但是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篇对话我推送的是原汁原味的未删节版,更多关于中国转型,不少篇幅也在谈80年代改革,多少呼应眼下的张林之争。杨小凯和林毅夫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肯定会进入中国经济史,遗憾的是这其实未必算得上杨小凯的研究领域,受到如此之多关注,还是离不开我在《杨小凯:经济学家还是思想者》(可以回复3获取)中所谓经济学家与思想者的分野与混合。严格说起来,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很难说是一个严谨学术探讨,《经济人》应该是第一个人告诉邹至庄有那么回事存在。

 

至于黄有光呢,别着急,等等,继续关于关注转发《经济人》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是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推送的第6篇文章,本号分享经济与人文,可以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的“经济人”关注,也可在“查找公众号”页面检索“经济人”关注,还可以保存文末二维码图片关注。

 

——————————————

 

对话邹至庄:中国经济发展并非奇迹

 

徐瑾 /文

 

对话时间:2008年6月

 

中国的GDP2020年将超过美国

 

徐瑾:二十多年来,您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参与关注。那么,今年是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正值奥运举办,多年来的中国高速增长被不少人认为中国奇迹。回首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您如今有什么新看法?

 

邹至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发展,我认为首先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我在《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中对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的观点至今没有什么变化。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三个原因在于人口的素质、选择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后发优势,我认为这符合经济规律,并不是什么奇迹,与亚洲其它国家的起飞非常类似。《中国经济转型》英文版《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第二版在07年出版,首先就是有了一些新的关注领域,比如医疗问题、贫富不均、农村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各自有一些新的材料我加进去了,但是每个chapter(章节)一样,只不过每个chapter的内容改了一些。

 

徐瑾:您一直与内地学者以及官员保持接触,可谓见证一路中国改革风云,那么八十年代和现在的改革氛围有什么不一样呢?

[1] [2] [3]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