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难拉中国经济(3)

许善达 原创 | 2016-05-04 11:43 | 投票
标签: 三驾马车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这个矛盾表现的格外突出。实际上我们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负担对企业和职工而言都偏重,所以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任务:要研究社保体系全国统筹、降低社保缴费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水准的居民收入,绝不是三五天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从2012年十八大以后,一直到2015年这三年期间,我们基本上还是从投资、消费、外需这三个领域来做文章。但是去年年底我们对经济走势已经做出了判断,如果仍旧只从三个领域来考虑,经济下行的趋势可能会很难遏制,因此我们把工作重点调整到供给侧。所以下行的经济走势和供给侧还是关联的。

  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都很难,但“去产能”是最难的

  那么供给侧要做什么事?简单的说,就是所谓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补短板最容易说明,举个例子,很多中国人不愿意买中国市场上的马桶盖,而是从日本市场上买中国生产的日本马桶盖。因为日本的马桶盖质量检验极其严格,质量一定过关,而中国市场上的马桶盖各种指标不合格。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所以补短板就是把中国有需求且不得不买的东西更多的实行“进口替代”。

  去库存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房地产,一个领域是农产。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量很大,一些二线城市的房子也卖不出去,要消化这些过剩房地产,政府就要投入资源。因为政府从房地产开发商中间已经收回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但是只有把房子卖出去才能收到税费。如果地方政府能够从税费里面拿出一部分,用各种办法使得房价有所下降,那一定会扩大很多领域的销售,比如电视机、电冰箱、床上用品等等,这时候政府还会收回一定的税收。因此我认为在去库存上,核心就是政府要提供各种资源。

  第二个领域就是农产品,我们农产品现在出现一个非常损害社会财富的格局。最典型的就是玉米,我国玉米收购有补贴价格,比进口玉米价格高很多,所以去年农民把生产的玉米全部卖给国家储备,那些玉米两年以后就变成陈化粮,陈化粮就只能做酒精之类。中亚国家的棉花比新疆的棉花要便宜很多,但是我们不进口,因为如果进口了中亚的棉花,新疆的棉花种植就会被摧毁。农产品去库存和三农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为要去库存就要降低农产品的补贴,但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就会下降,而我们现在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现在的一个办法就是,国家把给农产品补贴的钱砍掉一半,然后用到农民的社会保障上。这样的一个结构调整,不但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减少了我国收购农产品这种社会财富过剩的损失。

  接下来是去杠杆,现在整个中国的杠杆率是比较高的,包括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居民资产负债表,后面有很多可以讨论。当前议论比较多的热点就是债转股,因为杠杆率降低了,变成了股票投资,债务就降低了,那资产负债表马上就可以改善了。当年商业银行债转股就解决了股份制改造问题,当时财政部和央行拿了14000亿把商业银行的不良的资产买了,成立了四大公司去处理这些坏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了,然后股份制上市、赚钱。而钢铁行业代表认为,钢铁领域和商业银行一样,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领域。既然对商业银行可以债转股,那钢铁行业也可以债转股,这个意见得到相当多企业的支持。但是债转股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商业活动。原则上说,只有对那些有前途的企业,判断实行债转股以后,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使资产负债表改善,获得高速发展才可以债转股。如果对这个企业的未来没有这样一个判断就实行债权股,将来资产缩水,债转股可能比坏账还要厉害。所以这就是市场化的债转股,成不成功取决于债权人对这个企业前景的判断。所以去杠杆这个问题,当前争议最大的就是债转股,规模和下落都要看几大银行的决议。而且按照法律,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不允许做投资的,不然债转股变成股权投资了,这是违反商业银行法的。所以去杠杆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

  但目前来说去产能是最大的问题,在“三去”里排第一位。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非常普遍,钢铁行业产能是12。5亿吨,去年生产7亿吨,出口1亿吨,而今年出口额大幅度下降。煤炭就更严重,煤炭统计的产能是57亿吨,去年实际生产36亿吨,有20亿吨产能过剩。但是,一方面是20亿吨产能过剩,一方面中国还在挖煤矿。所以,这两个行业的产能运用率非常低。这次国家已经制定出这两个行业去产能的指标,钢铁行业定的是一亿吨,煤炭行业定的是5亿吨。最近有个专家对这两个指标做了三个评价,我非常赞同:第一,这个指标并不高;第二,这个指标虽然不高,但实现起来也很困难;第三,就算是实现了,产能过剩这种趋势也没有多大改观。所以现在的去产能之困难就可以从这三句话体会到,任务非常重。而且这里还面临一个问题:目前的制度环境还承接不了去产能。一个原因是,去产能就得关矿井,关矿井职工就得下岗,职工下岗就要给一笔失业保险,但社保局又没这么多钱,向商业银行借款又会造成坏账,这个后果承担不了。第二个原因涉及国有资产,如果真要关了几个矿井,那它的资产肯定会缩水,国有企业资产缩水这个事到底行不行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想真正把去产能落实到位,光靠企业本身是解决不了的,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其他领域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撑。但现在很多制度和政策还支撑不了,所以去产能是我们供给侧改革最核心、最主要、最难的一条。

  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劳动力成本、税费成本都要降低才能应对经济下行

  还有一个降成本。我国的企业成本是个调整结构问题,一方面要降成本,另一方面要协调增加很多成本,其中有两项主要成本要增加:第一项是折旧率。国家应该努力提高折旧率,加快资产更新速度,这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发展更好。第二项是研发,现在像华为这类企业的研发支出占整个收入的10%以上,而国际上跨国公司没有一个低于10%,全国平均来算才2%左右。没有研发就没法谈发展,更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同时又有四项成本偏高: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劳动力成本、税费成本。

  关于融资成本,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全世界各国货币如果宽松,利率都会下降,我们中国货币也够宽松了,但是利率并没有降到人们所想象的水平。

  物流成本刚才已经介绍过,按理说我国铁路赚了钱就应该降低票价,但是铁道部认为不能降低,因为还要建设新的铁路,而国家不给钱,那就得从这些地方来收钱建设。高速公路收费原来叫“贷款修路、收费还债”,要按照这个原则如果贷款还完了就不能再收费,但是现在收,所以我们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个就是所谓交通运输体制的问题。

  劳动力成本里面涉及工资、冗员和社保缴费,但这三项劳动力成本里真正突出的不是工资,而是冗员和社保缴费。

  减税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我对这个问题抱有乐观心态。因为原计划是十二五期间要完成营改增,营改增减税都是好几千亿的,但是两次决定,两次没有兑现。一次是2014年两会上宣布要在三个领域实现营改增,其中包括铁路、电力、建筑业,结果铁路在年底完成了,电力推迟了五个月,建筑业就没了。后来又决定十二五期间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结果到了2015年也没完成。事实上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所确定的仍然是2016年要力争完成,但是到了2016年1月,国务院就决定了把“力争”两个字给去掉,说全面推开,3月份就宣布从5月1日开始,不能推迟一天。这个决心直到最近这两个月内才定下来,而且已经宣布要减税五千个亿。

  但是这5000亿的概念现在有三种口径:一个是今年的营改增加上其他减税一共5000亿;一个是营改增5000亿;一个是这全年减税5000亿,5月1日以后占全年的2/3,所以5000亿要乘2/3。但现在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哪种口径才是5000亿的概念。但是有一点,按照减税最少的算,也得减3000亿,那应该说这是这几年最大的减税措施。

  第二个措施就是社保缴费率,我们测算过,如果把社保缴费率降低一半,达到跟美国差不多的水平,那整个社保缴费每年就要减少12000亿到13000亿。前几天国务院测算,降社保缴费率可以减1000亿,而我认为在现在收费的范围之内,要实现跟美国差不多的缴费水平的话,1000亿是不够的,得12000亿到13000亿,而这样一个规模依靠现有的预算完不成。我们的建议是动用国有资本,我们现在的国有资本总共有一百多万亿,这一百多万亿里头有一部分要缩水,比如一些坏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一部分还没完全市场化,一旦市场化它的资本还要增值。所以按照100多万亿来算,测算要拿出15万亿的规模来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而且改革越推迟规模就要越大,如果再推迟一段时间的话,可能就需要20万亿了。

  假设真的把营改增的5000亿减少到位,把社保缴费率的12000亿到13000亿也减少到位,企业的负担可以在整体上降低17000到18000亿,这个水平超过了预算总收入的10%。如果这两项改革到位,那经济下行的趋势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下行速度会减慢,企业活力会增加,可以有更好的能力来应对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中国的宏观税负究竟高不高?因为宏观税负的口径在学术界分歧很大,如果口径不同就没法讨论。我现在的态度就是不讨论宏观税负高低,只说要落实降低税费的决策。等到营改增和社保缴费率这两项改革到位了,再来说宏观税负高与不高,可能会更容易讨论。  
 [1] [2] [3]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