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政经学院校长访谈:中国的银行要学会说“不”!

林永青 转载 | 2004-08-07 07:03 | 收藏 | 投票

此文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Howard Davies爵士接受《China Business Weekly》专访时的谈话。访谈内容请参见本网站英文版文章 "China Banks Should Learn to Say NO "。 “价值中国网”已提供了如下的参考译文。——编者

 [作者简介] Howard Davies 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长。在任命以前,他是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主席。他最早成为证券及投资董事会的主席是在1997年8月1日。在1997年10月28日,证券及投资董事会更名为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从1998年开始,此机构作为英国独立金融监管机构。 Howard Davies 曾作为副总督就职于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并在此工作了2年。之前3年,他作为局长就职于英国工业联合会。从1987年至1992年他在审计委员会工作,职位是控制官员。1982至1987,他在伦敦McKinsey & Company工作过,在此期间从1985至1986年,他曾出任英国财政部财务大臣的特别顾问。他也曾在财务部对外联邦办公室工作过,其中两年是巴黎英国大使的私人秘书。 Howard Davies 曾就读于Manchester Grammar School 和 Merton College, Oxford, 在那里他学习了历史及现代语言专业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1979年,他获得了Harkness Fellowship。1980年,他又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学习了管理科学专业,并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 Howard Davies 今年52岁,他的太太是一名记者。他们与他们的两个儿子住在伦敦。在业余时间,Howard喜欢看曼城队的足球比赛,同时也喜欢打板球。 

 [参考译文] 译者:“价值中国网”英文编辑 Mary Ma 

Howard Davies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长, 也是温家宝总理海外经济顾问,Howard Davies 计划于本周访问中国,期间,Howard先生将会见温总理,并将在北京大学进行经济研究方面的演讲。在目前的任命之前,他是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主席。Howard Davies 曾作为副总督就职于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并在此工作了2年。此文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Howard Davies爵士接受《China Business Weekly》专访时的谈话。 

China Business Weekly (CBW) CBW: 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来降温中国过热的经济,这些举动带来了市场上十分强烈的反应。作为温家宝总理的经济顾问,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认为应怎样解决一些产业中的过热现象? 

Sir Howard (SH): 在过去的25年中,从市场经济的改革已开始,中国的经济以每年平均大于9%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个非凡的成绩,在经济史上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同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可是我们应意识到这样高速的增长不会永远继续下去,在建筑行业中的过热现象使得这一点有了明显的迹象。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足,这方面并没有反映在通货膨胀的主要增长之中,而是体现于金融体系,表现为瓶颈现象,生产能力过剩以及金融风险。 

CBW:现阶段,中国深化了银行业的改革,几个国有银行不断努力在境外上市,那么您对中国的银行改革有何看法? 您认为在中国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SH: 银行改革的确已成为新政府的头等大事,银行急速的膨胀导致了许多不良资产,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改革明确的目标就是避免过去一直重复的问题。我们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就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的不良债务和资金注射,来清理主要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在比起一、两年前情况已经有了好转。 然而,要使得中国银行在全球经济之中有一席之地,还有更多事情需要去做,对于海外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一定会坚持:只有中国的银行达到国际资本管理标准之后,才会允许其在境内设立分行。而同时,一些中国的银行也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也就意味着还没有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 稳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应采取新措施加强信用管理,这样才不会在陷入同样的问题之中。这些就涉及到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不仅在信用分析的技术上,还有要培养银行自己在贷款问题上能做出坚决的决定。一个银行从来不对受到压力的信用需求说“不”,就不是一个有效率的银行。中国的银行应该学会说“不”! 

CBW: 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尝试着引导中国金融改革,您对他们在其中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何看法?前者努力要变的更为独立,甚至是政策的制定方面;而后者在努力的完善着一套针对银行的监督管理系统。以您的经验来看,他们要怎样做才能在互相的合作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自去年银监会成立以来,您对其的表现有何看法? 

SH: 在我看来,把银行监督体系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职能中分离开来,是一种进步。英国在1997年就进行了这样的变化,之后又很多国家参照英国的例子作了相应的转变,比较明显的有日本,韩国,最近还有德国。 我确信最好的模式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机构---中央银行, 以及一个单独的,同样独立银行监督体系,就像中国的银监会。当然两者之间需要有效的沟通,以促进双方发展。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也参照了英国的例子,选择了一位中央银行的原副行长---刘明康来建立 CBRC, 正像英国政府选择我----英格兰银行的副总督,来建立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认为为了中国的银行能够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声誉,中国银监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CBW:目前经济趋于全球化,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不多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会对全球经济和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SH: 以我的观察,我期待着中国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时刻,近年来,日本金融系统的问题造成了日本银行从国际市场上退出,15年前有27家日本银行,而现在只剩下6家。所以,对中国银行来讲,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全球体系中主要的亚洲成员,而且作为合作者、也是竞争者与西方的金融机构更紧密的一起工作。对于整体的金融系统来说,存在有力的竞争是一件好事,所以中国的开放将使我们整个市场受益。 

CBW: 中国和英国应怎样发展双方的金融合作关系? 

SH: 我很希望在伦敦看见中国的银行,伦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银行开始国际化经营的理想之地。中国银行在伦敦已经有了75年的历史,而且经营的很成功,中国工商银行也于去年在开设了分行。如果金融改革进行的顺利的话,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在伦敦看到更多的中国的银行。而且伦敦也不仅仅是英国企业的市场,我希望中国能把伦敦看作他们的金融系统的一个模型,同时把伦敦看作一个可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金融需求的地方。 总之,从北京或是上海,飞往伦敦要比飞往纽约容易得多。我对我们两国将来的关系持很乐观的态度,因为很多的中国学生现在正在英国接受教育。在英国中国留学生比在美国的还要多。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有大约400名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他们大多数学的是经济学,会计学和金融。将来他们将成为中英两国之间桥梁。 

CBW: 很快,欧盟将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状况进行一次试验性的评估,那么您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所组成的?中国是否已经合格了,如果没有中国应该如何改进他的市场体系? 

SH: 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准历来是由:货币的自由兑换、市场确定工资、国外投资、和政府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控制程度等这几个方面组成。欧盟的评估很可能主要集中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以及国营部门的重要程度上。 在历史的背景下看待中国经济,我们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与1980年的情况相比,中国经济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是还有一些方面操作起来不同于西方经济。如我已经阐述过的在银行业中最重要的事情,金融部门的一些改变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一个更活跃的债券市场和在公司管理中更强有力的纪律。而且中国还需要有效的竞争政策,我认为,加强公司的管理和竞争的管制,是接下来要进行关键的两步。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发起人、未来主义哲学家。兼职:北京师范大学MBA客座教授、英中商会(BCCC)企业家论坛执行委员、美国金融学会(AFA)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巴黎商学院全球联合EMBA,中国最早的全球EMBA获得者;另获…
每日关注 更多
林永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