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的创新精神--《经济观察报》访谈

林永青 原创 | 2004-09-26 08:44 | 收藏 | 投票
 
                                

[注]
本文为作者为《经济观察报》的“企业家与创新精神”专栏所作的文章。
作者:林永青   记者:张梦颖
 
http://www.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10918

 
应中国—英国商会之邀,为此次由中国—英国商会主办的“企业家与创新精神”的有奖竞赛写一篇文章。因我主要是从事投资、融资类的业务,所以想就企业融资需要如何创新的问题作一个探讨。
 
融资有很多方式,可从银行贷款、可上市融资、也可从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处进行私募。对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或者上市融资,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私募融资问题。
 
讨论私募融资所需的创新之前,先看一看私募融资的一些特点,以及在中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现实障碍:
 
首先,私募基金成本很高。一方面,在各种金融资本中,证券、债券的投资占大约65-75%,房地产的投资大约占15-25%,私募基金被视为“其他次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中的很小部分,大约占不到5%的比例。因供求关系,导致了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的投资,是一种高知识人才密集型的业务,这也导致了其经营成本的提升。
 
其次,私募基金的风险较高。私募基金多投资于新创企业、或处于成长期中需要快速扩张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所处阶段的特点,通常较难获得稳定、或(与投资)平衡的收入,这种情形的企业有很大风险;因此,不易于从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得融资,而如果规模不足于达到上市的要求,私募融资成了唯一的融资渠道。渠道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加大了投资风险。所以,也常把私募融资称作“风险投资”。
 
第三,私募基金可供选择的项目非常少。私募资本的市场,较其它资本市场小,又有相当高的风险,所以,作为基金管理者,在投资项目时就非常小心。一个基金,如果多出几次错误就要关闭。一个谨慎的作法是,基金只选择行业中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去投资。这样,可投资的企业数量大大减小,基金之间的竞争也大大提高。
 
第四,一个中国企业特有的问题,即企业治理结构非常原始。这是一个很多企业经营者都很熟悉,但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我们产品好、也很赚钱,为什么投资人就是不投钱呢?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基本的治理结构:没有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完全封闭,没有统一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界限不清等等。在此情形下,作为一个外部的投资者,首先看到的是信息不对称,然后疑惑,然后只能对企业敬而远之。(企业家大都认为灵活性是企业经营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我同意,但“灵活性”和“不规范”之间的尺度很难把握。当企业需要外部投资时,外部投资人更容易“看到”的是“不规范”而非“灵活性”。投与不投的话语权必竞是在外部投资人手里的。)

治理结构的问题很常见,也很重要,我想多说几句。再举一例:不少企业喜欢向投资人夸耀自己同当地政府关系如何如何好,能获得一些特殊的优势等等。这是极端错误的。内部操盘人当然清楚企业的优劣势所在,而外部投资人对企业情况基本一无所知。投资人通常对于投资安全的负面担忧远大于对投资收益的正面预期。一些无法透明化的因素(比如:和某个政府官员的私人关系等)是外部人所极度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投资人无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估价和监控。可能有大的利益,却更可能有大的风险。
 
第五,很多经营者不愿为融资付出成本。在有意融资时,往往只是随便问几个身边的朋友,然后随便找几个投资人聊一聊,其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融资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项经营活动,企业可以为销售、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付出大量成本(投资),却不愿为融资付出相应成本,这是很奇怪的。有人认为付钱请了专业融资服务公司,却没有结果(指成功融到资金),岂不亏了?答案是:的确亏了。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企业是否可能付了广告费,而产品销量却没有增长呢?太有可能了!所以企业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实施广告策略。同样,有效的融资策略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对企业的未来进行规划、学习如何和投资人打交道、学习资本市场的规律。这需要投入一些前期成本。
 
第六,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中国企业获得国外的私募资金,比如:双重税收,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退出机制缺乏等。(我不是经济学家,不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作任何评价,只是指出一些现实。我并不建议需要马上调整某些监管措施,因为解决了某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些更大的问题。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还是留给经济学家吧。)很难说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这个问题是对是错,只是我们要明白地认识这些现实,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私募融资方面是有着很大的困难的,这就需要创新精神。
 
“创新”一词被引入经济学领域,应归功于著名经济学家 J.A. 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5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和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是《追求卓越》、《乱中求胜》等一系列巨著的作者。他关于企业变革的深邃洞察力和独特见解曾被许多传统学者视为企业管理的“噩梦”,但也正是其“金玉良言”让许多企业焕发出惊人的活力和竞争力。面对着扑朔迷离的竞争新环境,他在《管理的革命》中走得更远:“企业现在只有两条路--创新或者灭亡!”
 
创新是一种对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着容忍、欢迎和积极态度的企业行为,并且这种积极的行为方式必须渗透于整个企业之中。让我们回到企业的融资实践。
 
首先,是改变观念,将企业的融资行为真正当作一项经营活动。有投资才有回报。市场没有义务保证每一家企业都能够存活。所以,真正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往往是与众不同的。在融资问题上,大部分企业所没有做到的,希望成功的企业就应当做到。这说起来简单,但实践却很难。还有一点要提醒各位企业经营者,不要提各自企业的具体困难作为理由,那些理由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克服不了,企业就无法成功融资。市场是很无情的。
 
其次,应当多向一些专业性公司寻求支持,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术业有专攻,这是条真理。很多的企业家在创业经营中,往往对企业、以及自身的能力估计过高。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企业的真的在各方面综合能力非常强,那么企业应当要比今天的规模更大、更成功。不是吗?企业家最大的能力是对于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而不要过于自信自己在每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能力。有一句大白话:“战胜自己比战胜对手更困难”,这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第三,中国现有的政策层面、行业层面,都有着很多作为个体的企业所无法改变的现实障碍,但是企业还是要持续融资,怎么办?还是创新!举一些例子:如果单个的投资人不容易下决心投资,是否可以将股权分散?多找几个投资人共同投资;如果外资对于未来的资本退出有顾虑,是否可以合资成立一家海外机构?;如果企业上市融资需要的时间太长,是否可以考虑反向买壳?;等等。当然,任何一种制度性的安排,都会出现新的问题:股权分散以后股东之间不好协调;设立海外机构将增长很多企业透明化的成本;反向买壳将增加短期现金流的负担;等等。但这正是企业经营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创新中成长,在破坏中创造。
 
第四,有关投资和融资的讨论,许多媒体都有不少好的意见。比如“价值中国博客网”(网址:www.chinavalue.net ),作为国内第一个金融和投资类的专业博客网站,聚集了大量专业人士和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作为融资企业的一个参考, 也可以作为业界沟通的一种新形式:个人出版+深入交流。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创新。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发起人、未来主义哲学家。兼职:北京师范大学MBA客座教授、英中商会(BCCC)企业家论坛执行委员、美国金融学会(AFA)会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巴黎商学院全球联合EMBA,中国最早的全球EMBA获得者;另获…
每日关注 更多
林永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