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动”? 还是“行动”?
宋 圭 武
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确实让人“感动”。但“感动”毕竟是“感动”,“感动”是0,“行动”是1,一万次“感动”也抵不过一次“行动”。
没有“行动”,“感动”只是空“感动”。
没有“行动”,“感动”只是白“感动”。
试问有多少腐败分子,也曾被“感动”的“痛哭流涕”!可在金钱和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最后还是被金钱、权力、美色所“感动”!
成克杰“感动”过,胡长清“感动”过……,但“感动”又有什么结局?“感动”毕竟代替不了现实的抉择。当一个人在面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时,“感动”所起的作用是苍白的。如果说“感动”,只能是对个人利益的“感动”胜于对社会利益的“感动”。
当然,“感动”至少胜于“无动”。“哀其不幸”是一方面,但“怒其不争”却让人有绝望的“感动”。“不幸”有多种情况,但“不争”却是麻木。而一旦进入麻木境界,充其量就只能是等死。面对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试问有多少中国人在“无动”?
其实,原因是清楚的。为什么会产生“感动”,就是因为缺少“行动”,就是因为“无动”。
“感动”导致泪水,“行动”需要汗水和血水。
“感动”虽能导致“心动”,但终不能代替“行动”。“感动”需要“感情”,但“行动”更需要“热情”。
“感动”变“行动”,重在“制动”。决策者一方面要“感动”,另一方面应尽快“行动”,这才是最最关键的“制动”。
强者的“行动”是弱者“感动”的有效替代品。千千万万“小人”物的大大“感动”,也替代不了一两个“大人”物小小的“行动”。
愿多一些“行动”,少一些“感动”。
愿“热情”比“感情”更多一些。
愿“感动中国”成为“行动中国”。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e-mail:gssgw007@sina.com
邮政编码:730070